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

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

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尤溪清溪陶器製作,據考古發現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清朝中期清溪李氏家族(永春肇永公後裔),李田來尤溪縣二十四都(台溪鄉清溪片區)小溪尾做硋,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從此為清溪肇永公李氏後裔世代傳承。清溪做的酒瓮和尤溪紅酒伴隨著尤溪人一代代的繁衍生息,清溪的煮水壺歷史上具有胎簿重量輕、燒水快的優點,有關地域產物的老話說:五十都(新橋)織布(土麻布),二十四都(清溪片區)暗觚(煮水壺),是尤溪地標性產物。

2018年7月,尤溪清溪陶瓷燒制技藝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 保護單位:尤溪縣福本堂陶藝坊、尤溪清溪陶器廠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發源時間較早,據尤溪博物館有關清溪陶藝的考古文獻記載和清溪所在地六處陶瓷考古文物考證,從商周時期即已存在。
清溪李氏始祖李翼進精於陶瓷工藝,於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遷居清溪廿四都後,結合當地陶器燒制技藝,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創立了獨特的清溪李氏制陶工藝。在陶瓷業發展的鼎盛階段,清溪陶瓷器通過清溪的古渡口碼頭,由水路銷往南平、福州地區;陸路銷往永安、沙縣、大田、永泰、德化等地,部分產品直達福州馬尾港後,對接古絲綢之路遠銷海內外。

工藝特徵

技藝特徵:以傳統原始的腳踏快輪手拉坯成型技藝,輔助對接拍打拉坯成芯和泥條拉坯成型技藝,用古老的龍窯燒柴技術燒制豬油白、青釉、醬釉、福建黃釉、天目黑釉等釉色。
產品特徵:日用陶瓷產品具有40多種規格不同器型,有儲酒器、煮水器,火缽、飯缽、砂鍋、紙缸、金瓮、碗盆等。其中不同規格器型的儲酒器如:酒罈、酒缸、酒瓮、酒瓶、酒壺、酒盅、酒校等產品是婚嫁禮儀“探酒壺”儀式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器皿。其器型美觀,釉色清亮,晶瑩剔透,質地堅硬細密,耐腐蝕的儲酒器10餘種產品,用於釀酒儲酒,不易變酸生醭,勝過一般陶器。

工藝流程

原料
清溪陶器傳統燒制技藝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選用清溪當地山腳田間火山灰沉積層中的黏土和高嶺土。
主要工具
快輪,系自古延用至今的非金屬瓦和木製龍骨為軸承結構的轉輪設備;龍窯,長60米,高3米,斜坡狀落差8米左右;浸水池、釉桶、拉坯拍打垂、竹仟、探土槍、制土槍、制土椅、涼坯案板、窯磚、探火鍤、火鉗等。
主要流程
清溪陶器傳統燒制技藝流程繁雜,分探土挖泥、精製坯土、快輪拉坯、上釉晾坯、龍窯煉火、驗品防漏等6大步驟,操作工序達60道之多,工藝技術難度大,勞動強度也大。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李順泥,1966年8月出生於尤溪縣台溪鄉清溪村,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三明市第三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順泥是肇永公十八世(李田後第五代)傳人,自幼隨父學藝,1977年(12歲)就製作出幾千件規格產品,後在升學、工作中從未間斷陶瓷製作技能的學習交流。通過與景德鎮國家級拉坯技能大師占少林老師、景德鎮陶藝知名博士廉博老師、南京藝術學院蔣炎老師、中國美術學院何越峰老師、台灣藝術怪才林漢泉老師等學習、交流,藝術素養又得以升華。2016年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進修,學習建盞燒制技藝。2018年在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學習,參加福建傳統陶瓷高研班。2018年被三明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授予“李順泥陶瓷製作—技能大師工作室”。2019年在碧葉馨研學基地,李順泥為尤溪各中國小及幼稚園學生,培訓“盤泥手捏成型”陶藝入門體驗課,總計400人/次,讓更多人體驗陶藝製作的樂趣,宣傳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使項目見人、見物,走進民眾生活。
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
李順泥

保護措施

尤溪清溪陶器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尤溪縣福本堂陶藝坊、尤溪清溪陶器廠。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李順泥陶瓷作品《提梁水壺》獲得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工藝優秀作品獎”評比銀獎;作品《爐鼎》在第十二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中獲得銅獎。
2018年,李順泥選送的陶瓷作品《茶禪悟道》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銅獎;作品《故鄉映像》獲第二屆中國世界遺產工藝美術金獅獎,陶瓷類銅獎;同年6月,作品《佛塔・浮圖》入選“開啟非遺的美好生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福建師範大學研培計畫成果展”。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