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會鵬

尚會鵬

尚會鵬,男,國籍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亞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碩士。主要從事文化與國際關係、心理文化學、國際政治理論、日本社會與文化、南亞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研究。

他的著作有《心理文化學要義—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心理文化學—許烺光學說的研究與套用》(合著)、《中國人與日本人》《認識日本人》《印度文化史》、《種姓與印度教社會》、《一應俱全印度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會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出生日期:1953年
  • 職業: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心理文化學要義,種姓與印度教社會,中國人與日本人
所獲獎勵,所授課程,專著,論文,科研項目,研究領域,

所獲獎勵

1991年5月,《種姓與印度教社會的現代化》被北京大學評為第三屆科學研究成果論文二等獎。《印度社會衝突的文化心理基礎》被北京大學評為光華安泰青年科研成果獎。
1992年4月,被東北亞研究編輯部聘為特約撰稿人。《中日傳統家庭制度的比較研究》被北京大學評為光華安泰青年科研成果獎。
1993年北京大學笹川良一優秀青年獎學基金。
1996年5月,被北京大學評為95-96年度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優秀指導教師。
1998年獲北京大學頒發1998年度朱光潛美學與西方文學獎。6月,“97-98南亞形式報告:印巴安全對話與中國的南亞政策”,被北京大學評為第六屆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0年10月,《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較研究》榮獲宋慶齡基金會頒發第二屆宋慶齡基金會“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專著三等獎。
2001年9月,被中國亞州發展交流協會聘為第四屆理事。
2002年《種姓與印度教社會》被北京大學評為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且獲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3年8月,四川大學聘為四川大學南亞與中國西部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2006年12月,被中國亞州發展交流協會聘為第五屆理事。
2010年1月《論日本人自我認知的文化特點》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頒發第一屆《日本學刊》優秀論文隅谷獎一等獎。
2011年12月《日本社會的“個人化”:心理文化視角的考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頒發被第三屆《日本學刊》優秀論文隅谷獎一等獎。

所授課程

1《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踐》(合講,博士生必修課)
2《文化與國際關係》(碩士生選修課)
3《心理、行為與文化》(全校通選課)
招收“南亞地區研究”方面的博士生

專著

中文:
《認識日本人》重慶出版社 1997
《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印度文化史》(台)亞太圖書出版社 1998
《一應俱全印度人》(合著)時事出版社 1998
《鬧洞房》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0
《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印度教:宗教與社會》(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中日文化衝突與理解的事例研究》(合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4
《印度文化傳統研究:比較文化的視野》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心理文化學:許烺光學說的研究與套用》(合著)(台)南天書局 2010
《心理文化學要義: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日文:
《東の隣人》(合著)近代文芸社 2001年
《中國人は恐ろしいか?》(合著)三和書籍 2002年

論文

文化與國家行為研究論文
1、人、文明體與國家行為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2、人、文明體與國家間關係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3、許烺光的“心理-社會均衡”理論及其中國文化背景(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4、“基本人際狀態”的類型、維度與“心理-社會均衡”(PSH)的動力學關係——對許氏理論的若干闡釋和補充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5、“個人”、“個國”與現代國際秩序——心理文化的視角 (載於《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10期)
6、心理文化學:一種對原學問的追求 (載於《中國文化報》2013-06-24)
7、“和諧”與“倫人”的心理社會均衡模式——心理文化學角度的探討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02期)
8、“倫人”與“天下”——解讀以朝貢體系為核心的古代東亞國際秩序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9、儒家的戰略文化與中國人日本觀的深層 (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02期)
10、“倫人”與“服國”——從“基本人際狀態”的視角解讀中國的國家形式(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南亞研究論文
1、學習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印度村社的論斷——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載於《南亞研究》1983年01期)
2、關於印度封建制問題 (載於《南亞研究》1983年02期)
3、種姓的社會流動及其理論 (載於《南亞研究》1986年04期)
4、印度“潘查雅特”制度初論 (載於《南亞研究》1989年01期)
5、種姓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載於《南亞研究》1989年03期)
6、文化整合與種姓的未來 (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7、階級、主導種姓與印度鄉村的權力結構 (載於《南亞研究季刊》1990年01期)
8、“賤民”運動的領袖安培德卡爾——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載於《南亞研究》1990年02期)
9、種姓的名稱、定義及本質問題 (載於《南亞研究》1991年01期)
10、種姓的對立——種姓構造分析之一 (載於《南亞研究》1991年04期)
11、孔雀王朝時代的鄉村社會 (載於《南亞研究季刊》1992年01期)
12、不可接觸制的歷史與現狀 (載於《南亞研究季刊》1992年04期)
13、印度教種姓的思想基礎——種姓構造分析之三 (載於《南亞研究》1993年01期)
14、馬克斯·韋伯的印度宗教觀、種姓觀淺析 (載於《南亞研究》1993年04期)
15、文化傳統與西方式政治制度在印度的確立 (載於《南亞研究》1994年02期)
16、印度種姓的政治化與政治的種姓化——當代印度民主政治悖論之一(載於《南亞研究季刊》1995年01期)
17、“解脫”與印度教對理想人生的設計 (載於《南亞研究季刊》1995年04期)
18、印度究竟能走多遠?——新興大國共同崛起的可能性分析 (載於《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09期)
19、“龍”對“象”的魅力——印度民眾對中國軟實力的認知(載於《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20、文明整合與CHINDIA (載於《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1、中印社會群體凝聚力的對比分析 (載於《南亞研究》1997年01期)
日本研究論文
1、日本家元制度的特徵及其文化心理基礎 (載於《日本學刊》1993年06期)
2、奧姆真理教與當代日本青年 (載於《青年研究》1995年08期)
3、“依賴”、“緣”與“獨立”、“契約”——從亞洲金融危機看日本人際關係模式面臨的挑戰(載於《日本學刊》2000年04期)
4、一幅日本民族性的透視圖——戰後50年再讀《菊花與刀》 (載於《日本問題研究》1995年04期)
5、日本社會現代化模式的特徵及對我國的啟示——從個人與集團的角度考察(載於《日本學刊》1996年02期)
6、土居健郎的“嬌寵”理論與日本人和日本社會 (載於《日本學刊》1997年01期)
7、中根千枝的“縱式社會”理論淺析 (載於《日本問題研究》1997年01期)
8、《比較文明社會論》與許烺光的日本人理論 (載於《日本學刊》1998年03期)
9、文化與日本外交 (載於《日本學刊》2003年03期)
10、自民黨得票率與日本的米價——對自民黨統治與其農業政策關係的數量分析(載於《日本學刊》2004年03期)
11、“緣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際狀態” (載於《日本學刊》2006年03期)
12、論日本人自我認知的文化特點 (載於《日本學刊》2007年02期)
13、論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徵 (載於《日本學刊》2008年01期)
14、論日本人的交換模式 (載於《日本學刊》2009年04期)
15、日本社會的“個人化”:心理文化視角的考 (載於《日本學刊》2010年02期)
16、中日傳統家庭制度的比較研究 (載於《日本學刊》1991年04期)
17、親屬體系與行為方式——中國人與日本人特點的比較分析(載於《日本學刊》1992年02期)
18、中國人的日本觀的深層次分析(載於《中日兩國的相互認識——第四屆日本研究青年論壇論文集》)
19、中日文化心理研究的一個視角 (載於《世界知識》1998年06期)
20、中國人·日本人:我眼裡的你是什麼樣 (載於《世界知識》2002年14期)
中國研究論文
1、從“無交往婚”到“半交往婚”——對豫東地區-村落婚前交往變化的考察 (載於《青年研究》1996年03期)
2、《論當前中原地區的婚事消費——對西村三個結婚個案的考察》 (載於《青年研究》1996年01期)
3、豫東地區婚禮中的“隨禮”現象分析 (載於《社會學研究》1996年06期)
4、中原地區的“分家”現象與代際關係——以河南省開封縣西村為例 (載於《青年研究》1997年01期)
5、中原地區的生育婚俗及其社會文化功能——以西村為例(載於《民俗研究》1997年02期)
6、中原地區“鬧房”習俗的社會功能及其變化——以“西村”為例 (載於《民俗研究》1997年03期)
7、中原地區村落社會中青年擇偶觀及其變化——以西村為例(載於《青年研究》1997年09期)
8、中原地區的乾親關係研究——以西村為例 (載於《社會學研究》1997年06期)
9、中原地區青年同輩群體“把子”研究——以西村為例 (載於《青年研究》1998年02期)
10、中原五村上門女婿及其社會地位問題 (載於《民俗研究》1999年02期)
11、鄉村社會離婚現象分析——以西村為例 (載於《青年研究》2000年12期)
12、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項文化人類學分析 (載於《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非正式學術論文
1、“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日本文化漫談之一 (載於《當代亞太》1995年02期)
2、“單一社會”與“社會的單一化”——日本文化漫談之二(載於《當代亞太》1995年03期)
3、“姬百合之塔”、“恥感文化”與大國夢——日本文化漫談之三(載於《當代亞太》1995年04期)
4、真理!真理!——日本文化漫談之四 (載於《當代亞太》1995年05期)
5、麵條、“道”與日本文化——日本文化漫談之五 (載於《當代亞太》1995年06期)
6、日本人的“集團意識”——“日本人意識”漫談之一 (載於《當代亞太》1996年03期)
7、日本人的等級意識——“日本人意識”漫談之二 (載於《當代亞太》1996年04期)
8、日本人的“島國意識” (載於《當代亞太》1996年06期)
9、日本人與“榻榻米” (載於《今日民族》2002年03期)
10、日本近期發展趨勢 (載於《日本學刊》2003年01期)
11、日本人的“恩義意識” (載於《當代亞太》1997年01期)
12、諸神的爭吵與凡人的迷誤——關於南亞次大陸上是非恩怨的對話 (載於《世界知識》1998年18期)
13、印度——騰越中的亞洲巨象 (載於《21世紀》2000年06期)
14、巴基斯坦:困境中的抉擇 (載於《世界知識》2001年21期)
15、印度教派衝突的背後 (載於《中國宗教》2002年03期)
16、宗教對立纏繞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難解之結 (載於《中國宗教》2003年03期)
17、印度:生死熱浪 (載於《南風窗》2003年12期)
18、印度聖河沐浴慘劇隨想 (載於《世界知識》2003年12期)
19、印度底層社會有何特點 (載於《人民論壇》2010年21期)
20、印度的底層社會 (載於《黨政幹部參考》2010年09期)
21、西丸震哉《食物生態學入門》 (載於《讀書》1982年10期)
22、沉下去,扎紮實實做點事 (載於《青年研究》1997年02期)
中日“歷史再認識”的實像與虛像 (日文) 《現代中國事情》 第19號 2008年5月
尚會鵬:儒家的戰略文化與中國人日本觀的深層 《國際政治》2004-2,約11000字日語版發在日本法政大學《日本學研究論文集》 2004-9

科研項目

1、印度社會與文化
2、比較文明社會
3、文化與國際關係

研究領域

1、比較文化
2、文化與國際關係
3、心理文化學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