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
校徽主體部分形似一把鑰匙,分別由字母c.p.y.z構成,緊湊在一起寓意著團結,校徽藍底綠字黃邊,分別意味著藍天,綠草,黃土地。
字母C:為“草坪一中”的“草”字開頭字母,位於圖中左上角位置
字母P:為“草坪一中”的“坪”字開頭字母,由中間一豎及右面的O型組合而成。
字母Y:為“草坪一中”的“一”字開頭字母,在圖中由阿拉伯數字1代替,即處於最中間的一豎。從整體出發,該校徽也象一朵綠色的花朵,由分拆開的“Y”則襯托著
字母Z:為“草坪一中”的“中”字開頭字母,處於圖中右下角,形似鑰匙的齒槽。
其中,C和P連在一起既象一把鑰匙的一部分,又象一朵花的花瓣,表達了我們這些祖國的花骨朵們要用這把鑰匙開啟智慧之門的決心和勇氣。
校旗
校旗設計是以筆、書頁與飛鳥為藍本進行構思和創作的。
筆、書頁代表知識 積累,飛鳥代表騰飛的希望,兩者的結合代表學生文化知識與個性張揚的和諧體現,同時也符合了學校的辦學思想——為增長知識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
辦學條件
尖草坪一中是一所由
尖草坪區人民政府直接領導的,區委、區政府舉全區之力創辦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位於尖草坪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柴村鎮。環境優雅清靜、受外部干擾因素極少,是難得的讀書、學習的好地方。
山西省首批示範高中;“1+1學案課堂”的首創學校。
學校現有教學40個,學生2200餘人,教職工160餘人,任課教師14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16人,高級教師52人,一級教師46人。有一大批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骨幹教師,師資力量雄厚。
學校占地100畝,建築面積25750平方米,校園內亭榭與草坪相間,雕塑與燈箱輝映,歷史積澱與現代氣息交融,整體布局科學合理,基礎設施完備齊全,擁有高標準的科技樓、教學樓、學生公寓、師生餐廳、400米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擁有全省一流的理化生實驗室,人均圖書50冊以上。學校有校園網路系統、雙向閉路電視系統、廣播系統,教師人手一台電腦辦公,班班實現多媒體,教學和管理手段實現了現代化。
辦學中始終堅持德育為首,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以學科滲透和行為習慣養成為抓手,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開展德育教育,凸顯“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園文化”兩大特色,全校形成了遵紀守法、明德明理、勤奮學習、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心理健康課進入高一課堂,成立了文學、藝術、體育、科學和社會綜合等5大類38個社團,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提高。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積極開展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改革,開展“教例研究”、“課題研究”,通過“專家進校”、“
青藍工程”等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從2004年以來連續六年高考一次性達線跨越200人大關,升學率50%以上,2009年高考再創歷史新高,一次性達線264人。多年來學生的會考成績和高考升學率名列全市普通高中前茅,受到社會各界和家長的一致讚譽。
學校始終貫徹“以人為本,多元並舉,持續發展,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2007年學校創新思路,本著服務家長、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宗旨,走出了一條“普職融通,人人成才”的辦學特色之路,即讓文化基礎好的學生通過三年高中學習考入理想大學,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讓文化基礎一般,但有一技之長的學生通過體育、藝術類考試升入藝術類院校,成為專業人才;讓文化課基礎較弱又無一技之長的學生,在家長認同、學生自願的基礎上,註冊普高、職高雙學籍,經過三年學習可取得普通高中畢業證、職業高中畢業證和職業技能等級證,使他們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為每個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為每個學生的多元發展鋪路”的辦學目標。
近幾年來,尖草坪一中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和獎勵,2005年以來先後被山西省政府及教育廳、太原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授予“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山西省新課程實驗基地學校”、“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基地學校”、“太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太原市基礎教育先進單位”、“太原市先進集體”、“太原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優勝學校”、“太原市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化學校”等榮譽稱號。2005年被評為太原市首批示範高中,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示範高中。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尖草坪一中經過半個世紀艱苦卓絕的努力,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隨著我省心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作為省、市新課程改革基地校,一中人正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迎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交通
12路柴村下車、821路柴村下車,322路柴村下車
地理坐標
北緯37度56分,東經112度28分
所授榮譽
2005年:經過太原市教育專家組嚴格評估,被評為太原市第一批示範高中。
2007年:經過山西省教育局專家嚴格評估,被評為省級示範性高中。
發展歷史
初創時期(1958—1966)
尖草坪一中的前身為柴村初級中學,創辦於1958年。校址在柴村資福寺(今尖草坪區實驗國小所在地)。初為柴村國小附設國中班,學生來源於柴村公社和馬頭水地區各村。1958年至1960年,每年招兩個班(一至六班),學生312人。1961年貫徹中央學校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學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同年學校建立黨支部。1964年國中班從國小分出,柴村初級中學成立。1961年到1964年畢業8個國中班,約400人。為柴村和馬頭水地區培養了一批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建設者。其中多人後來成為區、社、隊黨政幹部或農業技術骨幹。
1965年開始批判“智育第一”,經常停課開會或組織師生勞動,教學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文革”時期(1966—1976)
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校長和教師挨批鬥,學生成立造反組織,搞派性鬥爭,正常的教學工作完全停頓。
1971年學校改辦為高級中學,北郊區黨的核心小組,區革委委派市委下放幹部張玉樞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加強領導,整頓校紀校風,恢復文化課教學。區財政撥款整修校舍,開始招收了兩個師範班,一個高中班(高一班)。1972斗到1976年又招收了兩個師範班,8個高小班,畢業學生總計750多人。師範班的創辦,先後為北郊區培養了183名教師,當時中國小發展與師資嚴重缺乏的矛盾有所緩減。1972年,貫徹中央提出的“整頓”方針,學校形勢逐漸好轉,正常的教學秩序逐步恢復。1973年—1974年“四人幫”掀起“反回潮”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逆流,嚴重衝擊教學工作,學校又陷於混亂之中。
1975年,市教育局撥款34萬元,區革委撥款8.5萬元,在柴村西南新建校舍,1976年竣工遷入。當時有3個高中班,兩個師範班,柴村八年制學校的國中班也全部併入(1982年國中班的農民子女分到柴村中學),成為完全中學。1978年,區委、區革委決定報市批准,更名為太原市北郊中學並定為區重點中學,面向全區招生。
恢復發展時期(1976—1997)
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委、區政府對北郊中學的各項工作都很重視。加強了對學校的領導。在不斷投巨資改善教學設備的同時,特別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學校面貌日新月異,教育質量逐年提高。
1980年以來,區政府多次投資增建、改建校舍,購置具有八十年代一流水平的教學設備。僅1989年新建教學大樓,改建學生宿舍樓就撥款135萬元。1989年,校園占地17 529平方米,建築面積9337平方米。建有容納教學、實驗、辦公的三層綜合大樓一幢,辦公小二樓一幢;階梯教室、會議室,圖書閱覽室綜合樓一幢;學生宿舍樓一幢:教職工集體宿舍10間;教職工家屬宿舍40套。學校配備有相當數量的教學儀器和教具,有200米跑道的體育場,有籃球、排球、單槓、雙槓等體育設備;圖書1萬冊,訂有中外文書刊66種。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體育器材三配套(一類標準)。
學校創建至六十年代中期,歷屆區教育局陸續派合格的國中教師來校任教。1971年改辦為高中後,將原國中教師拔高使用。1976年辦成完全中學後,除柴村八年制學校的部分教師隨國中班的併入而調入外,又先後從各公社八年制學校選調了部分國中教師或國小教師,甚至民辦教師。這些教師的學歷大部分是中師畢業或高中畢業,師資質量不合格,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1978年以後,區文教(教育)局通過選送教師到省、市教育學院、太原師專等院校深造,組織在職進修,從教學實踐中鍛鍊等途徑提高師資質量。十多年來,區不斷派師範院校的本科、專科畢業生來校任教。至1989年,全校專任教師78名,其中大學本科畢業9名,專科畢業67名,中師和高中畢業2名,大多數勝任教學工作。同時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從政治、工作和生活多方面關心教師,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吸收中青年教師加入中國共產黨,至1989年,教職工黨員21人,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23%。
十多年來,多數教師在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湧現出喬宏、路瑞生等一批優秀教師、模範班主任、教學標兵、教學能手。僅全國和省、市級的就有30多人。
1978年以來,區數次調整充實學校領導班子,健全了黨支部,成立了共青團總支(後升格為團委會),組織了黨、政、工、團負責人及教師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學校領導成員絕大部分是年富力強、知識豐富,事業心強的大中專畢業生。根據黨政分開的原則,實行黨支部保證監督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真貫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規章制度,各項條例,建立健全切合該校實際的各種應有的規章制度,加強並不斷改進對學校的管理,各項工作都在進步。1979年被評為市教育先進單位:1984年—1985年被評為市、區文明單位;1986年—1989年連續4年被評為市的先進集體。學校黨支部工作成績顯著,1986年-1988年連續4年被評為區的模範黨支部。
十多年來,北郊中學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鄧小平“三個面向”的指示,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學雷鋒,學池越忠、學賴寧活動。絕大部分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遵紀守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三好”學生大批湧現。據統計,1980年以來,僅省、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就有44人。
1977年以來,學校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積極探索教改途徑,實行科學管理、目標管理、量化管理,教學常規管理。重點抓了課堂結構改革,求效率,講質量。 培養典型,不斷總結推廣各科教改經驗。經過努力,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逐年上升。
1977年至1989年,共有58個高中班2910名學生,22個國中班1163名學生畢業。先後考入大專院校的334人,考入中專的525人,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合格的新生。其餘國中畢業生大部分考入高中,高中畢業生參加了工農業生產,為北郊區輸送了大批具有高中文化的勞動者。在省舉辦的數學競賽中,1978年有1名學生獲第十二名,1980年又有1名學生獲第十一名:1987年獲市“全全開”智力競賽三等獎;同年獲區化學競賽一等獎:1987年獲市數學競賽團體總分第三名;1988年,1989年連續兩年獲市數學競賽普通中學組團體總分第—名,11名學生獲全國數學競賽優勝獎,1名學生獲省化學競賽二等獎。
1990年—1994年區委、區政府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由吳世民同志擔任校長,苗相臣同志為副校長。上任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訂了全校各類人員工作職責。但由於多種原因,致使1993年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本科數為零,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跌入低谷。
鑒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1994年區委、區政府派王恆禮同志主持學校工作。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各項工作發生了較大變化,教育教學質量有所回升。1996年—1997年學校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投資興建了一幢容納40戶教職工的住宅樓,基本上解決了教職工住宿緊張的問題。
跨越發展時期(1997—今)
1997年9月,杜效林同志任黨支部書記、校長。1998年經上級批准,學校更名為尖草坪區一中。這8年是尖草坪一中發展史上最快的時期。
本屆中校領導班子就任於1997年8月,全校教學班僅12個,在校生488人,教職工85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學校規模擴大,教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學生成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有本區國中畢業生考入,也吸引了轄區內廠礦國中學生入校就讀,還有附近市區學生慕名而來讀書。
新一屆領導班子確立的辦學思想是:以人為本,著力素質,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制訂了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兩個五年發展規劃,致力於高起點建設領導班子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引導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採取多種措施為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使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學校積極開展“主體參與課堂教學和教科研工作”,開展“教例研究”、“課題研究”,使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科研興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1998年—2005年連續8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尤其是2004和2005年一次性達線突破200人大關;多次被評為“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和“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模範學校”等等。
從2000年以來,在財政緊張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採取政府扶持、學校自籌、分期付款等形式先後投資1200萬元用於擴大校園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
2000年新建學生公寓樓4260平方米,2002年拆除舊食堂後新建師生多功能餐廳及灶房2000平方米,並將原舊操場擴建為300米跑道體育場,2004年拆除舊二層教學樓—座,新建框架結構6000千方米四層教學樓,使校內建築面積達20000千方米。另外,家屬住宅小區有教工家屬樓3棟,面積共5800平方米。
幾年來,分期分批配套完備了理、化、生儀器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大型圖書閱覽室等,建成了雙向閉路教學系統。現有普通教室41個,65平方米/個。物理、化學實驗室各4個,70平方米/個;生物實驗室2個,65平方米/個;物理、化學儀器室各—個,72平方米/個;生物儀器室1個,70平方米/個。語音室1個,80平方米/個。計算機教室1個,70平方米/個,師生計算機共230台,人機比11人/台。大型圖書室、閱覽室各—個,450平方米/個,其中電子閱覽室內有60台電腦,圖書4萬冊,訂閱雜誌報紙260種。大型多媒體教室1個,普通多媒體教室4個。學校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有大型花園草坪不鏽鋼雕塑及建築飾品,被市政府評為園林綠化先進單位。
2005年,經過太原市教育專家組嚴格評估,被評為太原市第一批示範高中。它是尖草坪一中發展的里程碑,標誌著學校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