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達蛙科

尖吻達蛙科

尖吻達蛙科 Rhinodermatidae,通稱: 達爾文蛙科,無尾目下的一個科,分布於南美洲西南岸,體型不大。轄下僅有1屬(尖吻蛙屬 Rhinoderma),兩種(達爾文蛙Rhinoderma darwinii和智利達爾文蛙Rhinoderma rufum)。其中智利達爾文蛙已瀕臨滅絕,且達爾文蛙很易受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尖吻達蛙科
  • 外文名: Rhinodermatidae
  • 通稱:達爾文蛙科
  • 分布地區:分布於南美洲西南岸
  • 無尾目Anura
科級劃分,科學分類,哺育方式,外形特徵,

科級劃分

Mattison(1987)認為 Duellman and trueb(1985)在《 Biology of Amphibians)中介紹的科級分類系統為最廣泛的世界學者所接受。這樣,無尾目包含的科有滑跖蟾科 Leiopelmatidae,盤舌蟾科 Discoglossidae,異舌穴蟾科 Rhinophrynidae,負子蟾科 Pipidae,鋤足蟾科 Pelobatidae,合跗蟾科 Pelodytidae,龜蟾科 Myobatrachidae,沼蟾科 Heleophrynidae,塞舌蟾科 Sooglossidae,細趾蟾科 Leptodactylidae,蟾蜍科 Bufonidae,短頭蟾科 Brachycephalidae,尖吻達蛙科 Rhinodermatidae,多指節蟾科 Pseudidae,雨蛙科 Hylidae,跗蛙科 Centrolenidae,叢蛙科 Dentrobatidae,蛙科Ranidae,非洲樹蛙科 Hyperoliidae,樹蛙科 Rhacophoridae,姬蛙科 Microhylidae。但是,近年Blommers-Schlosser et al.(1991)把分布於馬達加斯加的原隸屬蛙科的曼蛙亞科 Mantellidae提升到科級即建立曼蛙科 Mantellidae。這一建議不斷得到世界兩棲動物學者的認同( Dubois,1992; Duellman,193)。另外, Ford et al.(1993)把鈴蟾屬 Bom bina提升到科級而建立鈴蟾科Bombinatoridae; sreen et al.(1993)把尾蟾屬 Asaph提升到科級而建立尾蟾科 Ascaphidae這些表明無尾目內的科級劃分還在不斷變動與完善。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綱:
兩棲綱Amphibia
目:
科:
尖吻達蛙科 Rhinodermatidae
屬:
尖吻達蛙屬 Rhinoderma

哺育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蛙哺育下一代的方式,其蝌蚪是在雄蛙嘴中撫育的。它們在陸上產卵,雄蛙會將蝌蚪吸食至其外聲囊處。對於智利達爾文蛙來說,其蝌蚪會被移至水源並自由生活一段時間。而達爾文蛙的蝌蚪則一直在雄蛙聲囊處生活直至其變態成蛙。在這期間,雄蛙可照常進食。但常常雄蛙哺育的不一定真的是其後代。因為達爾文蛙的雌蛙會一起產卵,而雄蛙也只是吸食距離自己最近的那一部分受精卵,通常為5-15個卵。這種撫育後代的方法在蛙類中顯得很獨特。

外形特徵

尖吻達蛙體型不大,體長約為3厘米(1英寸)。其腳為綠色,並有褐色斑點,鼻長而尖,故名尖吻。主要為陸生蛙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