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斯鄉位於青海省茫崖行委轄區西南部,西、南與新疆自治區接壤,距花土溝鎮22千米。人口279人。以蒙古族為主。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轄德爾森、莫合爾布拉崗、崗其3個牧委會。1984年建尕斯鄉。2005年,撤銷尕斯鄉,併入花土溝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尕斯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青海省茫崖行委轄區西南部
- 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
簡介,概況,行政隸屬,
簡介
尕斯鄉[Ga Si Xiang]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委轄鄉。位於行委轄區西南部,西、南與新疆自治區接壤,距花土溝鎮22公里。人口279人。以蒙古族為主。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轄德爾森、莫合爾布拉崗、崗其3個牧委會。19 84年建尕斯鄉。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部邊緣,地形為灘地、丘陵、高山。純牧業鄉,以牧養綿羊、氂牛、駱駝等為主。有雪豹、棕熊、猞猁等20餘種野生動物資源,多屬國家保護動物。通簡易公路。
尕斯鄉
概況
尕斯鄉位於阿喀祁漫塔格山右側,是茫崖工行委唯一的一個純牧業鄉。尕斯:蒙古語意為:異味,古
尕斯鄉建制於1984年,全鄉面積12781.2平方公里,擁有草場526萬畝,總人口286人,其中蒙占族占總人口的98%。現轄三個行政村,即代爾森村、崗茨村和莫合爾布魯克村,全鄉牧業總產值162.66萬元,各類牧畜存欄數26800頭(只),牧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320餘元。牧民收入走在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前列,是遠近聞名的富裕之鄉。
在尕斯鄉,最聞名遐邇的是尕斯庫勒湖旁的代爾森灘,代爾森:蒙古語意為芨芨草。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在青藏高原上發生了羅布藏丹津事件,這是我國歷史上尤其是蒙占族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羅布藏丹津成了矚目的歷史人物。流傳了百餘年的蒙古族歷史傳說歌《尕斯湖畔的白芨芨草》是羅布藏丹津經過尕斯灘,翻騰格里達板,前往準噶爾之際因非常思念家鄉而編唱的。百餘年來廣大牧人們一直在傳唱著這首動人的歌曲,懷念著這位英雄人物。從此後,在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台吉乃爾人。
尕斯鄉的存在拉直了青海與新疆的邊境線,同時,石油局與尕斯草原發生著文明的衝突。雖然這裡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但這裡的年降水總量平均只有49.64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2.4毫米,而年蒸發量平均在2692.1毫米,年平均濕度為29%,年最大風速平均每秒23.14米,年八級以上大風天數平均35.6天〔風速大於17米/秒〕。年沙暴天數平均14.4大,因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近年來,多次發生大規模沙塵暴,最大風速達每秒27米。2001年春,卻吉布家的300餘只羊和其它三家的200餘只羊,被一場沙塵暴卷進了尕斯庫勒湖,使一位很富有的牧人,一日之內變的一無所有,類似的天災人禍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尕斯草原的生死存亡, 已經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西部更需要保護生態環境,西部僅有的那一點點天然草場,天然濕地需要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嚴禁草原開荒,亂采濫挖與超載放牧等現象的再出現。
行政隸屬
茫崖行政區轄茫崖、花土溝鎮兩鎮和尕斯鄉。“茫崖”系蒙古語,意為“額頭”。位於柴達木盆地西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90°07′—93°09′、北緯37°02′—38°59之間),隸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與新疆若羌縣接壤、東北與冷湖行政區為鄰、東南與格爾木市毗連。是一個以沙漠戈壁為主的荒漠地區,屬大陸荒漠區氣候類型。風多雨少、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是其主要特徵,也是環境艱苦、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區年日照時數平均3151.68小時,年平均氣溫4.14℃,極端最低溫度-29.5℃,極端最高溫度34.6℃。年降水量平均46.1毫米,年蒸發量平均3072毫米,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高山區無絕對無霜期,沼澤區無霜期約90天左右。全年盛行西北風,歷年8級以上大風天數平均在114天左右。以往年最大風速24.2米/秒,但由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年來沙塵暴頻發,且持續時間長,是中亞地區沙塵暴的多發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