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耙下鱵(少耙鱵)

少耙下鱵

少耙鱵一般指本詞條

少耙下鱵,學名:Hyporhamphus paucirastris (Collette et Parin, 1978),為鱵科下鱵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一般不足300毫米,最大450毫米。體柱形或側扁;上頜骨與上間頜骨完全癒合,呈三角形;下頜常延長成喙狀;暖水性近海魚類. 棲息於中上層水域, 也生活於河口和內灣,屬於下鱵魚屬、頜針魚目。分布於國內的北起福建省寧德到廈門等近海, 南到海南島區域,國外的越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耙下鱵
  • 拉丁學名:Hyporhamphus paucirastris(Collette etParin, 197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頜針魚目
  • 亞目:鶴鱵亞目
  • :鱵科
  • 亞科:鱵亞科
  • :下鱵魚屬
  • :少耙下鱵
  • 分布區域:中國北起福建省寧德到廈門等近海, 南到海南島,越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不足300毫米,最大450毫米。體柱形或側扁;上頜骨與上間頜骨完全癒合,呈三角形;下頜常延長成喙狀;兩頜相對部分一般具小細齒,齒常具三尖;犁骨、齶骨及舌上無齒;第三上咽骨擴大成一卵圓形板,密被三尖形齒,第四上咽骨或與之癒合。下咽骨肥大,呈三角形,亦有三尖形齒;鰓耙發達,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體被圓鱗;背、臀鰭同形,均位於體後部,一般相對,尾鰭叉形,胸鰭條不延長。

生長環境

鱵類一般棲息於淺海和河口,也有淡水種類,多為結群性上層魚類。食物為綠藻、浮游生物及小甲殼類。產卵季節約在5~10月。鱵科常棲息於平靜的內灣,也有不少魚種棲息於河口域及淡水區。它們的食性相當多樣,肉食或雜食性都有,大部分以漂浮的藻類及海草、浮遊動物與小魚為食。卵有細絲,會固著在飄浮物或植物莖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主要價值

魚類肉可食,但體小,產量少,經濟價值不大,少數可食用的魚種肉質鮮美,可油煎或碳烤,其中斑鱵更是日本料理中的高級魚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