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少林寺自從魏晉時期建寺,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伴隨少林寺發展的不僅有舉世聞名的禪武,也有被尊為“少林醫宗”的少林醫藥學,其產生於魏晉,發展於唐宋。少林傷科派則形成於明,發展於清。它與少林功夫的發展息息相關,武、傷、醫三者關係密切,傷因武而起,醫因傷而生。所以少林寺以其獨特的背景和便利的地理環境發展了少林傷科,且少林寺歷代高僧大多禪、武、醫兼通,逐漸將其發揚光大。
最初少林傷科是為醫治僧人在習武或者被野獸所致的創傷而逐漸發展,後因天下戰事頻繁,大量受傷人員需要救治,佛家秉著慈悲為懷的宗旨,運用少林醫術,以救天下百姓為己任,進一步促進了少林傷科派的形成。而其形成的標誌則是明代異遠真人所撰寫的《跌損妙方》。書中不僅記載了少林傷科治療手法和相關秘方,其獨創的“血頭行走穴道歌”用藥歌等內容也添補了跌打損傷在傷科學中的空白,而且最重要的是後人根據其學說多有認識並闡發,如《救傷秘旨》、《江氏傷科方書》等著作,形成了少林傷科獨特的理論體系,即以經絡學說、氣血運行為理論基礎,以穴位、臟腑部位為辨證論治依據和具有“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方”、“點穴療法”和“正骨”、“理筋”、“夾縛”“導引”等獨特的治療手法,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少林傷科體系。
由於少林武士多系佛家弟子,或技藝為佛家弟子所傳授,故少林傷科又稱佛家傷科。除著有《江氏傷科方書》的江考卿、著有《救傷秘旨》趙廷海之外,還有龍源洪氏、王瑞伯等醫家,龍源洪氏著有《龍源洪氏家傳跌打秘方》、王瑞伯著《秘傳傷科集驗良方》,另有撰著人不詳的《少林真傳傷科秘方》、《少林寺軍陣傷科跌打秘方》、《少林寺傷科秘方》等少林寺派治傷方書載錄其治傷經驗。
中醫套用
一、少林學派辨傷特點
少林傷科以武場、戰場受傷居多,由於歷史及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儀器、實驗方面的檢查,多憑直觀方法推理判定,因此精於望診,重在辨生死。長期以來,對診斷穴道、部位、經絡、臟腑傷的程度和辨傷的生死形成一套規律:“四望”診內傷,“四辨”知生死(凶吉)。
1.“四望”診內傷
《少林真傳傷科秘方·驗症吉凶》較詳細介紹四望診傷方法,即望眼、甲(爪)、腳底、陽物。四望中,以望眼、甲(爪)較有臨床意義。
2.“四辨”知生死
少林傷科認為傷科者第一要務,即辨傷之生死(《少林絕技秘本珍本彙編》)。認為“凡看跌打者,先看相穴後看症,生死之法辨明仔細,庶不致有誤也”(《洪氏跌打秘方》)。因此必須通過望診、脈診,尋求特異的徵兆來斷生死(吉凶)。少林傷科長期以中醫辨氣血、經絡、臟腑、陰陽為基礎,以辨穴道、辨脈象、辨特異徵象、辨臟腑絕證為方法。
3.辨穴道
少林傷科認為人體周身有 108 穴(《江氏傷科方書》),小穴 72 處,大穴 36 處,108 穴的實際套用價值尚有待探,36 穴一方面受《檢骨圖格》影響,一方面受“天五地六”的影響,其中有宣染神秘與牽強附會之處。其中論打中小穴,傷重亦無妨,打中大穴,雖輕難治亦死。因此,跌打損傷,“驗傷何穴,其毒或輕或重,或深或淺,詳細察明,治療方可無誤。又認為 12 血頭穴、36 大穴、26 要害穴都是禁打點的,如果被點傷即凶。36 個大穴主要分布在頭和胸腹部,一旦受傷,就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顱腦、胸腹臟器的損傷,嚴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4.辨特異徵象
少林傷科認為無論內外傷,其傷重不救,除立即氣絕者外,必有特異的徵象現於外,須仔細體察,必須尋得其徵象而斷其生死。特殊徵象:眼白、直視、斜視、瞳仁散大者為死征;甲(爪)色死白者,甚至黑色者必死無疑;人中上吊,嘴唇翻無治;耳與鼻上皆發現赤色者不治;陽物縮者死;出血不止,先赤而後黑者死。
5.辨生死脈象
少林傷科認為脈是氣之餘,氣衰者,脈必濡弱,氣絕脈必先絕。重視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來辨傷勢輕重和預後凶吉。此來自於滑壽之六脈提綱歸類法。
6.辨臟腑絕症
根據所傷臟腑和部位,總結出有一定規律的“臟腑辨”決死訣。其少林六絕訣認為:“兩眼不開者肝絕,聲不出口者心絕,兩眼直視者胃絕,氣上喘急者肺絕,肢冷過曲者脾絕,笑大小便俱出者腎絕。”五行五色六死訣則稱“傷著肝膽面呈青死,傷著脾胃面呈黃死,傷著胸肺面呈白死,傷腎膀胱面黑者死,損傷胞心面紅者死,人中烏青發黃者死。”
二、少林學派正骨治傷特點
少林傷科認為跌打損傷,種類有內傷、外傷、骨折骨碎、脫臼、筋脈傷、彈箭鏃創傷等,根據傷情辨證論治,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以正骨、點穴、固定、辨穴用藥、鍛鍊等作為獨特風格的傷科體系。
1.正骨、理傷特色
少林“卸骨術”、“點穴術”之理亦是正骨法、點穴療法之理,練成卸骨、點穴術,亦必會正骨、解穴理。學會“卸骨法,即精正骨科,誠非虛語”(《少林絕技·卸骨》)。少林傷科對骨折、脫臼、筋傷,重視手法整復,並積累了豐富的正骨經驗。《少林真傳傷科秘方》、《少林寺跌打奇驗全方》詳細記述了顱骨軀幹、四肢骨折和肩、腕、肘、膝、踝、指、趾脫臼的手法整復,以及“夾綁”固定法。頸椎壓縮性骨折、脫臼,少林傷科採用仰臥位足踏帶牽引整復法,較之明代採取懸吊帶牽引整復則又有所進步。
2.辨穴施治
是少林傷科的傳統,先看相穴後看症,特別是對三十六大穴的傷否及傷情十分重視。在治療上雖是分別辨穴施治,但治療方劑較有規律,有的以“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為主,以十四味為主進行加減治療;有的以江考卿十三味總方進行加減;《救傷秘旨》在治療三十六大穴傷時,僅用三張湯劑方和三種丸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
3.善於武術點穴,精於醫療點穴
點穴主要是阻滯氣血流行,使全身受到鉗治;若能開啟門戶,使氣血復其流行,經脈疏通,病傷自愈。少林點穴法有一套辨證施治手法,將常用的點摸、點打、點揉、點劃手法歸為補、瀉、溫、清四法,遵循《內經》“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的治則,套用於骨折,筋傷、脫臼、內傷和各種雜病的治療,為少林傷科一大特色。少林派的手法治療注重醫者自我鍛鍊,操作部位上重視經穴,注重點面線三者結合,注意力量上的運用,主張用巧力、寸勁,反對用暴力、蠻力,強調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用力似棉裹鐵使力滲到深處。這種境界只有深研武術者方能達到,此是少林傷科的獨有特色。
4.動靜結合,注重功能鍛鍊
少林傷科對於骨折、傷筋、脫位等病症的治療,十分強調合適的夾縛固定和練功活動,認為在治療損傷的全過程中必須貫徹動靜結合,早期以靜為主,中期動靜結合,後期以動為主。盡最大程度地恢復機體的功能和促進機體的康復,練功方法如易筋經、少林內功等。
三、少林學派藥物治療特點
佛教徒多習“五明”之學,其中一明為“醫方明”。佛家傷科在急救、正骨、內傷、金創等多方面有獨特的經驗方。
1.急救方藥
少林傷科認為傷科者第一要務,即辨傷之生死,對於損傷昏厥,除以手法搶救外,還以內、外藥物開竅或固脫搶救。跌打損傷致昏厥閉證,常用牙皂細末、生半夏末、二味復生散、臥龍開竅散吹鼻開竅啟閉;內服應辨氣閉昏厥或瘀滯昏厥,前者宜宣通開竅,少室復脈散主之;後者宜逐瘀開竅,根據傷部位、傷情、傷早晚期,選用不同的急救藥,少林七厘散用於頭部及損傷早期,少林飛龍奪命丹用於損傷重症,少林地鱉紫金丹用於下焦損傷及損傷後期。暑厥閉證,內服少林行軍散。刀傷、標槍創大出血致氣虛血脫,常用獨參湯、復脈湯補氣、回陽、復脈。
2.正骨方藥
少林傷科正骨麻醉藥有夢魂丹內服或五生麻醉散、麻藥外用局部麻醉,套用於骨折、脫臼難整復者或小手術患者。通治正骨方藥有接骨金丹、紫金丹、正骨丹,以活血祛瘀,接骨續筋藥物配伍為主。按早、中、晚三期用藥施治:早期常用活血止痛散、吉利散;中期用上通治劑;晚期常用壯骨續筋丹、生血補髓湯。
3.內傷方藥
少林武術拳棍棒致內傷、筋傷、脫臼、骨折,以內傷居多,其組方遣藥,以按穴道、經絡、部位、臟腑損傷結合季節、時辰、症狀、辨證論治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少林特色。按損傷主症選用主方加減用藥: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歸尾、川芎、生地、續斷、蘇木、乳香、沒藥、木通、烏藥、澤蘭各一錢,桃仁十四粒,甘草八分,木香七分,生薑三片,水煎,加童便、老酒各一杯沖服。)(《救傷秘旨》)在主方基礎上再根據症狀輕重、部位不同,屬氣屬血以及表、里、寒、熱、虛、實等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該方是少林傷科的基本方,臨床套用最廣,對後世影響較大。按穴道損傷主方加減用藥,十三味總方(當歸、赤芍、桃仁、蘇木、三棱、莪術、烏藥、木香、青皮、玄胡、大黃、砂仁、骨碎補)是主方,十四味加減方(菟絲子、肉桂、劉寄奴、蒲黃、杜仲、元胡索、青皮、枳殼、香附、五靈脂、歸尾、砂仁、五加皮、廣皮)為佐,臨床套用於 36 穴致傷。十三味總方是“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加減化裁而成的,較其用藥更加精煉,按損傷後人體上、中、下三部用藥,三部湯藥方以中醫三焦辨證為依據,辨證簡單,套用靈驗,也為治傷常用方。
4.金創方藥
少林傷科早期因為局限於寺內,僧人善用拳腳與棍棒,故受傷鮮有皮開肉綻之狀。後期少林傷科延伸到軍陣戰場,故為刀斧、劍槍、暗器、彈炮所致創傷以皮開肉綻、血流筋斷居多,俗名“紅傷”。唐代及以後歷代的軍營中,少林武術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由於戰爭的需要,大批的傷員需要救治,少林傷科已形成一套清創縫合內外藥物治療經驗。《少林寺秘方集錦》、《少林寺傷科秘方》都載錄不少少林刀槍特效方藥。少林傷科認為輕傷皮肉或筋脈,止血為第一重要,須先止血,然後用內服藥培其元氣。外用藥法:摻藥止血,常選用桃花散、旱金槍方,如聖金刀散、珍珠八寶散;敷藥止血法,常選用少林止血散、少林萬能止血散、少林金傷散、楊家槍傷散:單方獨味止血,如鮮馬燈草。內服藥,選用外傷見血主方加減。金瘍紅腫潰爛或潰爛不愈,採用內外結合治療。內服解毒祛腐,消腫止痛,生肌收斂藥物,常選用金槍爛方、金傷愈靈丹;外用敷貼拔毒生肌藥散、膏藥,常用少林寺僧醫世代所傳的少林拔毒生肌散、少林觀音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