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連刺,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錐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的根及莖枝。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瀉痢,火眼腫痛,熱淋,帶下,癰腫瘡毒,濕疹之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黃連刺
- 別稱:刺黃芩、老鼠刺、黃檗刺、小黃檗刺、貓兒刺、三顆針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小檗科
- 屬:小檗屬
- 種:錐花小檗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四川
- 採收時間:春、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附註,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根及莖枝。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
用於濕熱瀉痢,火眼腫痛,熱淋,帶下,癰腫瘡毒,濕疹之功效。
相關配伍
1、治濕熱腹瀉,痢疾:小黃連刺30g,仙鶴草30g,葛根18g,木香3g。水煎服。
2、治火眼紅腫焮痛,齒齦腫痛:小黃連刺30g,千里光30g,赤芍12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根和莖枝,颳去粗皮,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半常綠或落葉灌木,高可達3m。枝條棱顯著,幼枝微有柔毛,老枝無毛棕黃色,具多數黑色疣點,刺三分叉,長8-20mm,細瘦。葉幾無柄,近革質,4-15個簇生;葉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8-25mm,寬4-11mm,先端圓形,有短尖,基部漸狹,葉中部以上邊緣具3-8個疏生刺狀鋸齒,齒距2-3mm,上面暗黃綠色,下面灰色,有白粉,兩面網脈顯著。花多數,密生成無梗的短圓錐花序,花序直立,長1-2.5cm,有花10-30朵,花淺黃色,直徑約6mm;萼片長約3.5mm;花瓣倒卵形,內輪花瓣先端微凹,基部有短爪;子房有胚珠2。漿果橢圓形或球形,長6-7mm,成熟時灰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m的山谷灌叢中或山坡林緣。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附註
本品主含小檗鹼,根部多用作提取小檗鹼的原料。
藥理作用
有降壓、加快心率、增加膽汁流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