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黑胚病

小麥黑胚病

小麥黑胚病是由麥根腐長蠕孢等引起的、發生在小麥的病害。種子受害後,由於菌絲體潛伏於種子內部,致使胚部變成黑褐色。幼苗出土後,在幼葉和葉鞘地面近處發生褐色病斑,漸向莖基部及莖蔓延,引起根或莖基部腐爛。成株後期由於根冠腐爛,也可引致基部折斷面倒伏。

小麥黑胚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小麥病害,廣泛分布於中國小麥產區,在華北、華中、西北等區域為害較重。小麥籽粒中黑胚病病粒多時,易導致小麥籽粒外觀質量下降,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變次。作種子使用時還能影響種子出苗和幼苗生長,嚴重的可造成爛種、爛芽,不能出苗。

小麥黑胚病的防治方法為栽培輕病的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實施健身栽培,種子藥劑拌種,在灌漿至成熟期田間噴藥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黑胚病
  • 別名:小麥黑點病、小麥斑點病 等
  • 病原:麥根腐長蠕孢 等
  • 為害作物:小麥
  • 為害部位:種子、幼苗、葉部、葉鞘、穗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小麥黑胚病病原為麥根腐長蠕孢(學名: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 et al.),屬半知菌亞門長蠕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梗叢生,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的形狀和大小相差很大,一般為圓筒形,直或彎曲,孢子兩端漸細,褐色、大小為(60-120)微米×(15-30)微米,有3-10個隔膜,細胞壁厚,通常僅兩端的細胞能發芽。此病菌的有性時期為子囊菌,在自然情況下極少見。
此外,該病病原在中國還包括鏈格孢、麥類根腐德氏霉、鐮刀菌等。

為害症狀

  • 種子:種子受害後,由於菌絲體潛伏於種子內部,致使胚部變成黑褐色,故有黑點病之稱。其變色部位有多種: ①胚部種皮變成圓形至馬蹄形的黑褐色蘿點;②胚部及溝部變色;③胚部萎縮,其他部分變色;④胚部背面變色;⑤全部變色。
  • 植株:幼苗出土後,在幼葉和葉鞘地面近處發生褐色病斑,漸向莖基部及莖蔓延,引起根或莖基部腐爛。成株後期由於根冠腐爛,也可引致基部折斷面倒伏。葉部受害後,在葉片上形成橢圓形或梭形的病斑,中部呈深褐色,邊緣不規則顏色較淡。葉鞘病斑較大,長形,邊緣不明顯,呈灰色,其中摻有褐色斑點。穗部受害,大部僅為害幾個小穗,小穗梗及穎片呈褐色,嚴重發病時,形成只長秕粒或白穗,或部分結實,穗粒不飽滿,護穎及外穎生深褐色病斑。

侵染循環

小麥黑胚病病原均為兼性寄生菌,以病株殘體在土壤和糞肥中長期存活,也可以分生孢子或以菌絲體附著在種子表面或潛伏於種子內部存活。帶菌種子和糞肥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田間病殘體和病株上的病原菌產生孢子,隨氣流或雨水傳播到小麥穗部,大氣中的鏈格孢也是小麥種子黑胚病的主要侵染源。

流行規律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小麥黑胚病的侵染為害盛期。小麥抽穗至灌漿期間,因溫度低、連陰雨天氣多、田間濕度大或結露時間長,發病重。黏土較兩合土、沙壤土發病重。小麥群體大、施氮肥過多、延遲收穫時,發病重。該病與麥蚜發生密切相關,麥蚜發生重的麥田病情也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使用無病種子,合理施肥灌水,雨後及時排澇,小麥成熟後及時收穫。
  • 化學防治
  1. 藥劑拌種: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20毫升+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100毫升,拌麥種10千克。
  2. 藥劑噴灑:用25%嘧菌酯或25%敵力脫每畝50毫升,或5%烯肟菌胺每畝80毫升,或10%適樂時每畝50克,或12.5%腈菌唑每畝60毫升,對水40-50千克噴霧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