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黃苗

小麥黃苗

小麥黃苗,分為缺氮性、缺鉀性、缺錳性、缺鋅性、缺銅性、缺鉬性、卻鐵性和缺硫性等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黃苗
  • 發生原因:多為礦質元素缺乏
缺氮性黃苗,缺鉀性黃苗,缺錳性黃苗,缺鋅性黃苗,缺銅性黃苗,缺鉬性黃苗,缺鐵性黃苗,缺硫性黃苗,其他原因黃苗,

缺氮性黃苗

症狀表現:幼苗細弱,葉片短、窄且稍硬,葉色淡,基部葉片發黃,葉尖乾枯,然後由葉尖開始向內乾枯,並逐漸向上部發展,植株矮小,分櫱少、根數少、根量少、穗數少、穗子小。
診斷要點:從下部葉開始黃化,先從葉尖開始乾枯,要與下部葉片的葉緣急劇黃化的缺鉀性症狀和葉緣部分殘留綠色的缺鎂性症狀加以區分。如果葉黃且在白天萎蔫,可以從乾旱、根病等方面考慮。
誘發條件:地力瘠薄的田塊或生荒地,前茬作物產量高、耗肥量大;氮肥一次性使用,降雨多等,都可能導致缺氮的發生。
應對方法:在苗期發生,可以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者碳酸氫銨30公斤左右。在後期發生,畝用量不要過大,尿素不宜超過6公斤,也可畝用1%的尿素溶液或者3%的磷酸二銨水溶液30~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

缺鉀性黃苗

症狀表現:植株生長延遲,葉緣枯焦,初期下部老葉的尖端和葉緣變黃,葉脈與葉中部仍保持綠色,嚴重時老葉枯死。後期高氮低鉀時,莖稈軟弱,不能直立,莖節常曲屈,抽穗成熟延遲,不實率高,極易倒伏;根系生長不良,容易腐爛,造成植株萎蔫,灌漿不好,品質變劣。
診斷要點:注意葉片發生症狀的位置,一般多在下部葉和中部葉上出現症狀,如果同樣的症狀出現在上部葉片,則可能是缺鈣。苗期也可表現為葉片細長,葉色黃綠,葉尖發黃,拔節後莖細,與缺氮症狀相似,但其分櫱呈橫向伸展,與缺氮直上伸長不同。
誘發條件:氮肥的過量施用、氮鉀比例失調是誘發缺鉀的主要因素,有機肥少,前作的作物耗鉀量多,漬水過濕因根系呼吸抑制對鉀的吸收等都可能導致缺鉀。
應對方法:在底肥施用時要注意調整氮鉀比例為最好。在苗期缺鉀,可適當追施氯化鉀或硫酸鉀等化肥,畝用量10公斤左右。後期缺鉀,可以葉面噴施500倍的“壯漢”液肥或者0.3%的硫酸鉀。

缺錳性黃苗

症狀表現:小麥是對錳高度敏感的作物,極易發生缺錳症狀。通常在葉片的1/2或2/3處出現褐色斑點和黃化條紋,斑點逐漸擴大成塊,葉片下披或枯死。一般心葉會黃化軟弱,易扭曲。在北方麥區,冬前苗期開始有失綠現象,返青期表現最為明顯,到拔節期後,新生葉基本不會出現缺錳症狀。
診斷要點:前期失綠症狀與缺鎂相似,但缺鎂失綠先從基部葉開始,而缺錳則是從中上部葉片開始。
誘發條件:有機質含量少、通透性好的土壤,特別是乾旱情況下最容易誘發缺錳。
應對方法:大力提倡底施錳肥,畝用硫酸錳1公斤即可,一般可以用一次頂兩年。對發生症狀的地塊,可以葉面噴施0.1%~0.2%的硫酸錳或600倍“藍色晶典”多元微肥水溶液2次。

缺鋅性黃苗

症狀表現:植株矮小,葉緣扭曲或皺縮,葉脈兩側由綠變黃、發白,邊緣仍保持綠色,呈黃拜綠相間的條紋帶。
診斷要點:葉片黃化與缺鉀症狀類似,但缺鉀是從葉緣先呈黃化,漸漸向內發展;而缺鋅則是全葉黃化,逐漸向葉緣發展。另外,節間縮短也是一典型症狀。
誘發條件:土壤的PH值高、過量施用磷肥以及在低溫天氣條件下,都誘發缺鋅。
應對方法:一般葉面噴施0.1%的硫酸鋅或者500倍的“農喜十樂素”即可。

缺銅性黃苗

症狀表現:症狀在拔節期發生,葉片前端黃化,分櫱乾枯,甚至植株群體早期乾枯。孕穗期出現的症狀表現為葉色褪綠黃化,葉形變小,葉質變薄、下披或葉片中下部失綠白化且扭折。
診斷要點:上部葉片常常乾枯捲成“紙捻狀”是小麥缺銅的最典型症狀。
誘發條件:高有機質地塊,土壤PH值偏高,以及施用氮肥過多,都會誘發銅的有效性降低。
應對方法:最經濟有效是提倡底肥施用1~2公斤硫酸銅/畝,能持效3~4年;對出現症狀的地塊,可葉面噴施0.1%的硫酸銅或300倍的“藍色晶典”多元微肥水溶液1~2次。

缺鉬性黃苗

症狀表現:上部葉片黃化,葉尖乾枯,心葉基本正常,心葉下二、三葉的葉片下垂,略呈“螺旋狀”。葉脈間產生黃綠色斑點,逐漸從葉尖開始枯萎,以致枯死。
診斷要點:主要為黃化,與缺氮相似,但先從上部葉片開始。
誘發條件:酸性土壤、缺磷的地塊以及施用錳素過量,都容易引發缺鉬。
應對方法:對發生症狀的地塊,可以葉面噴施0.02%~0.05%的鉬酸銨或400倍的“藍色晶典”多元微肥,如果底施,一般畝用多元微肥500克左右即可。

缺鐵性黃苗

症狀表現:一般施用磷素過多會誘發缺鐵,開始時幼葉失綠,葉肉黃化或者白化,但無褐色壞死斑,葉脈仍然保持綠色。
應對方法:可以用0.1%~0.5%的硫酸亞鐵或含鐵元素(Fe)的“壯漢”液肥500倍液進行噴施。

缺硫性黃苗

症狀表現:幼葉失綠較下部葉明顯,嚴重缺乏時葉片出現褐色斑點,植株矮小,葉片細小,向上捲曲,變硬易碎。
診斷要點:黃化葉與缺氮症狀類似,但缺氮是下部葉黃化,缺硫是上部葉黃化;上部葉黃化又與缺鐵症狀相似,區別在於缺鐵是葉脈間失綠,而缺硫是葉脈失綠。
誘發條件:溫暖多雨地區的土壤易缺,長期不施用過磷酸鈣、硫酸鉀等含硫化肥,偏僻山區、空氣中含硫量小,也易缺。
應對方法: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生,如發生可施入2~3公斤硫磺/畝,也可葉面噴施硫酸錳、硫酸銅等含硫的微肥而“一舉兩得”。

其他原因黃苗

小麥出苗後,易形成弱苗、黃苗、甚至死苗,對產量影響很大。下面簡要談談小麥弱黃苗發生的原因及其補救方法。
肥燒苗:由於底肥沒有腐熟,種肥(化肥、微肥)施用過多,幼苗、種子接觸到這些肥料後易被燒傷,致使葉片或葉尖發黃。可澆水補救,每天澆1次,連澆幾天。
藥傷苗:如拌種農藥的濃度過大,根尖受傷膨大,造成黃苗。如問題不嚴重,可不用管,等到次生根長出後,麥苗就自然由黃轉綠。如果問題嚴重,就應澆水補救,澆水後鬆土。
深播苗:由於播種過深,造成地中莖過長,消耗種子養分過多,幼苗葉片細長,根系發育不良,麥苗瘦弱。對這類麥苗可扒掉部分覆土,使分櫱節蓋土厚度變淺;再結合中耕,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側根發育,使苗轉壯。
粗糙苗:如整地不精細,土壤中大塊土較多,土壤過松,根系下扎不好,麥苗生長緩慢、縮心、黃葉、苗弱。對這類麥苗應及早壓碎覆土,澆水細鋤。
過密苗:對播種較早、播量較大的麥田,常常出現麥苗生長過旺,麥苗由於營養跟不上,發育不良而發黃。可一方面進行壓土,使生長變慢而長得粗壯;另一方面要深耕斷根,控制分櫱的增加和小分櫱的過旺生長,利於壯苗生長。
缺氣苗:如土壤過於黏重,質地不良,水分過多,土壤通透性不好,會嚴重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初生根呈褐色,分櫱力弱,苗瘦小,葉尖黃化或呈淡褐色。對這類麥田,要開深溝排漬,中耕鬆土,促進通氣,提高地溫,促根發育。
脫肥苗:土質較差,未施或少施種肥可致土壤嚴重缺氮、磷,使麥苗瘦弱變黃。缺氮的麥苗葉窄、色淡、苗黃瘦、分櫱少,應及時追施氮肥,並注意氮、磷配合施用,促進根系發育,促弱轉壯。缺磷的麥苗苗小葉黃,根不發達,植株生長緩慢,葉尖呈紫色,應及時施磷肥,每畝可施磷酸二銨5公斤至10公斤。
乾旱苗:由於乾旱天氣或土壤水分缺乏,麥苗吸水困難致使生長緩漫,葉色灰綠,心葉遲遲不長,基部葉片變黃,次生根少,分櫱困難。應及時澆水施肥,促進麥苗生長正常,苗壯櫱多。
鹽害苗:植株瘦小矮挺,分櫱很少,葉片狹窄,基部黃葉多,葉色黃綠,葉梢呈紫紅色。應及時中耕鬆土,減少地面蒸發,防止返鹽,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灌水洗鹽或開溝排鹽法,降低土壤含鹽量。
病蟲苗:由於地下害蟲(螻蛄蠐螬等)、根腐病等為害形成黃苗、弱苗。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苗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