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麥矮腥黑粉菌引起的、發生在小麥的病害。感病植株極端矮化,分櫱可多達30-40個。病穗表面粗糙,呈炸開狀。多數穗的小花全變成黑粉粒,具有魚腥臭味病粒較網腥黑穗病粒為小,近球形,質堅硬。
小麥矮腥黑穗病是麥類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難的病害。它還寄生於多種雜草上,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發生。1962年美國蒙大拿州卡利斯佩爾地區因病減產68.7%,1972年美國西部7個州病田達361萬畝,平均減產17%,損失小麥1.2億多萬公斤。在中國已列為對外植物檢疫對象。
小麥矮腥黑穗病的防治要嚴格執行檢疫制度,種子採用滅菌處理,實行輪作換茬,控制病害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矮腥黑穗病
- 外文名:Dwarf Bunt of Wheat
- 病原:小麥矮腥黑粉菌
- 危害作物:小麥
- 危害部位:全株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 病株矮化:高度為健株的1/4-2/3,在重病田可明顯見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形成“二層樓”的現象;
- 分櫱增多:病株分櫱一般比健株多一倍以上,矮化與多分櫱的症狀變化很大,除取決於寄主與病菌的基因型外與侵染的時間及程度密切相關;
- 小花增多:一般健穗每小穗的小花3-5個,病穗小花為5-7個,甚至11個,使病穗寬大、緊密,有芒品種芒外張;
- 病粒:病粒近球形,較硬,不易壓破、破碎後呈塊狀;
- 自發螢光現象:小麥矮腥黑穗病冬孢子有自發螢光現象。
分布範圍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 檢疫:嚴格控制從國外病區引進種子及無性繁殖材料,對從病區引進的種子特別是禾草種子應進行嚴格檢疫;
- 選育:選育抗病品種控制病害流行,但病菌生理小種變異快,選育較難;
- 栽培防治:採用輪用(5-7年)、深播(6厘米)、調整播種期等方法均有防效,但不易實行;
- 化學防治:用五氯硝基苯消毒土表有一定效果;用萎銹靈處理麥種,可減少病菌隨種子傳入新區的危險,瑞典用種衣劑防效達90%左右;美國用55℃的0.13M次氯酸鈉處理30秒,安全殺死種子上的冬孢子;
- 電子輻射防治:用高速電子束照射,可100%達到殺滅效果,種子發芽率降為0;
- 環氧乙烷防治:用鋼瓶氣環氧乙烷作為殺菌氣,對帶菌種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