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炭疽病

小麥炭疽病

葉鞘染病麥株基部葉鞘先發病,初生褐色病變,產生1~2cm長的橢圓形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間灰褐色,後沿葉脈縱向擴展成長條形褐斑,致病部以上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後期病部連成一片,致葉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莖稈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炭疽病
  • 病害類型:真菌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Wils.
  •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小麥外,還可侵染大麥燕麥黑麥玉米高粱禾本科雜草
  • 主要為害部位:葉鞘
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生孢子盤長形,黑褐色,初埋生在葉鞘的表皮下,後黑色小粒點突破表皮外露。直徑50~200um,具深褐色剛毛,大小50~100×5~9(um),剛毛具隔膜,正直或微彎。分生孢子梗短小,無色至褐色,具分隔,不分枝,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新月形至紡錘形,大小19~29×3~5(um)。有性態為Glomerella graminicola Polltis稱禾生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少見。該菌有寄主專化性,不同菌株對小麥致病性有差異。病菌生長適溫25℃。

傳播途徑

病菌分生孢子盤和菌絲體在寄主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也可附著在種子上傳播。播種帶菌的種子或幼苗根及根頸或基部的莖接觸帶菌的土壤,即可染病。侵染後10天病部就可出現分生孢子盤。

發病條件

在田間氣溫25℃左右,濕度大,有水膜的條件下有利於病菌侵染和孢子形成。雜草多的連作地,肥料不足、土壤鹼性地塊利於發病。小麥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炭疽病的小麥品種。
(2)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
(3)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或深翻。
(4)發病重的地區或地塊,可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防治1次或15天后再防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