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別稱,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別稱
油鴨、水葫蘆、油葫蘆、王八鴨子。
外形特徵
體較小,翅長約100毫米,前趾各具瓣蹼;上體(包括頭頂、後頸、兩翅)黑褐而有光澤;眼先、頰、頦和上喉等均黑色;下喉、耳區和頸棕栗色;上胸黑褐色、羽端小鷿鷈外形蒼白色;下胸和腹部銀白色;尾短,呈棕、褐、白等色相間。
眼球黑色,眼睛的虹膜黃色,腳黑色。腿很靠後,所以走路不穩,精通游泳和潛水。前面的三根腳趾有蹼。幼鳥的頭部沿著頸部有非常明顯的白色斑紋。成鳥春末到秋季,直且尖的嘴喙顏色為黑色,前端有象牙白色,嘴基有明顯的米黃色。頸側羽色紅褐色,體側帶點黑紅褐色,背部羽毛黑色,尾部羽毛白色。冬季時,嘴喙呈土黃色,頸側呈淺黃色,背部羽毛黑褐色,尾部羽毛白色。
生活習性
食物:以捕捉的小魚為主,偶爾也會捕捉小蝦子或水中的小型節肢動物。
棲息於湖泊、池塘、河流等地。食物以小魚、蝦、昆蟲等為主。單獨或小群在水上遊蕩,善潛水,一遇驚擾,立即潛入水中。在水生植物叢中營水面巢。
性怯懦,常匿居草叢間,或成群在水上遊蕩,極少上岸,一遇驚擾,立即潛入水中。
喜開闊水域和多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澤、水田。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繁殖期在水面追逐鳴叫。善游泳、潛水,覓食也是靠澘水追捕。很少飛行,受驚時,會急扇翅膀,貼近水面做短距離飛行。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蘆葦叢等隱蔽處,以水草營造浮巢。發現有人或掠食動物來到巢穴附近後會將巢中的卵用雜草等蓋住,以防止被掠食動物發現。一窩卵4~8枚,孵出的小鳥有時候背在父母背上。幼鳥頭部具有鮮明的黑白色條紋,在學會潛水前主要依靠成鳥提供小魚、水生昆蟲等食物。小鷿鷈幼鳥易受到夜鷺、大型食肉魚類襲擊。
棲息環境
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除了繁殖期間外,夜晚通常停棲於隱密的水塘或湖泊邊的草叢中。營巢於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結冰,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凍的湖。
生境:營巢於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 多在山地小型水面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水塘、湖泊、沼澤。除了極地環境及太平洋少數島嶼外,中國大部、亞洲中部和南部、歐洲中部和南部、非洲南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都可以發現小鷿鷈的蹤跡。小鷿鷈是中國最常見的水鳥之一,在中國東部大部分開闊水面都能見到小鷿鷈。
分布範圍:非洲、歐亞大陸、印度、中國、日本、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紐幾內亞北部。
中國分布狀況:留鳥及部分候鳥,分布於中國各地包括台灣及海南島。中國有3個亞種。最常見的為普通亞種(Trachybap-tus,ruficolliS poggei),分布於中國各地、北起東北,南至台灣和海南島,西達甘肅、四川及雲南西部。
國內分布:夏時幾遍全國
國外分布:亞洲中部和南部, 歐洲中部和南部, 非洲南部,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澳大利亞
亞種分化
小鷿鷈全世界記錄有10亞種,中國有3亞種:capensis亞種:內側初級飛羽基部大都白色,次級飛羽全白,翅上白斑顯著。分布於新疆西部喀什,中部庫爾勒(留鳥)。poggei亞種: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斑較小,次級飛羽外(甲+羽)大部灰褐色,僅內(甲+羽)和羽端白色。廣布於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philippensis亞種:羽色與poggei亞種相似,嘴較強大,上體較為淺淡;眼下羽紅褐色,喉黑色部分較擴大(蔡其侃,l988);其分布在國內僅限於台灣島。 在雲南記錄的小鷿鷈為poggei亞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由於大量濕地遭受到填埋、圍墾、污染、養殖業等不同程度的破壞,適宜生境不斷減少,小鷿鷈的適宜分布地日趨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