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馬場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7.1平方公里
- 人口:743人(2010年)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6.8 ℃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口衛生,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43.73畝(其中:田342.63畝,地201.1畝),人均耕地0.73畝,主要種植甘蔗、蠶桑、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7285.2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0.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1畝,主要種植核桃、甜柿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309.86畝,其他面積1514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有線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54戶通自來水,有23戶飲用井水,有2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5.12%)。有17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4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1%和48.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1戶(分別占總數的54.07%和46.51%)。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10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3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3輛,機車88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9戶;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42.6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1萬元,占總收入的28%;畜牧業收入126萬元,占總收入的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40頭,肉牛37頭);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1.9%;工資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7%。農民人均純收入1913元,農民收入以第一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2人(占勞動力的10.3%),在雲南省內務工41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蠶桑、烤菸,主要銷往保山市內。2010年,全村種植主產業銷售總收入120.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6%。該村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馬場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核桃中學。截止2010年底,該村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0人,其中小學生53人,中學生47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177戶,共有鄉村人口743人,其中男性392人,女性351人。其中農業人口742人,勞動力5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白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17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3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3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52戶,占農戶總數的86%。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43.7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1518個(勞均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2.4萬元,有固定資產127.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村委會財務、政務、宅基地審批情況、農村低保戶情況、涉及重大事情等。
基層組織
截止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3個,黨員總數22人,黨員中男黨員18人,女黨員4人,團員28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比較落後、醫療衛生缺乏、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建設、造成經濟收入滯後,農民難以增收增效。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提高糧食單產,穩住甘蔗產業,發展蠶桑、烤菸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產業。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