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於1750年發表了歐洲鳥類學家對這一類
隼的首次描述,描述為“黑色和橙色的小印度鷹”。它來自在孟加拉的採集並送往國王的醫生米德博士的標本。1758年,
卡爾·林奈使用愛德華茲(Edwards)的插圖和描述,以二項式名稱"
Falco caerulescens"正式描述該物種。1760年,法國博物學家馬圖林·雅克·布里森(Mathurin Jacques Brisson)也使用愛德華茲的出版物來描述"le Faucon de Bengale"。雖然沒有提到"white collar"(白領),但英國鳥類學家理察·鮑德勒·夏普(Richard Bowdler Sharpe)認為,這與現在所說的有
紅腿小隼是同一個物種。
1824年,維戈爾斯(Vigors)提出了一個新的Ierax屬,他寫道:“無論是誰,只要見過這個美麗的物種,它的隼類科屬中最小的一個,F.cærulescens,Linn.,現在通過霍斯菲爾德博士(Dr. Horsfield)準確而精彩的插圖而為人們所熟悉,都會在曾經承認它與其科中所有其他已確定的屬分離。” 後來的作者將其命名為Hierax。
夏普(Sharpe )於1874年創造了"Microhierax"這個名字,源自希臘語"μικρός ἱερας"意思是“小鷹”。此時,已知有4個物種:M. cærulescens、M. fringillarius、M. melanoleucus和M. erythrogenys。他將霍斯菲爾德的標本“Falco cærulescens”列為實際上是M. fringillarius,使後者成為該屬的類型。夏普於1879年描述了第5種白額小隼(M. latifrons)。
形態特徵
小隼屬是隼形目中最小的成員,平均體長約15厘米,體重約35克。該屬中最小的成員是分布相對廣泛的黑腿小隼和婆羅洲島上的白額小隼。模式種白腿小隼雄性成鳥:前額基部及眉紋白色,伸至後頸兩側;眼後和耳羽黑色;前額、頭頂至後頸及背、翅上覆羽、尾上覆羽悉黑;
飛羽和尾羽亦黑色,飛羽內翈具齒狀白色點斑;中央兩枚尾羽純黑,外側尾羽內翈具白色橫斑;眼先、頰、頦、喉、胸、尾下覆羽、翅下覆羽及前覆腿羽均白色;兩脅與後覆腿羽黑色。兩性相似。
虹膜亮褐色;嘴藍黑色;
跗蹠和趾黑褐色,爪黑色。
有一對鋒利犀利的爪子和大而尖銳的喙。它的羽毛呈棕色或褐色,在頭部區域有一片明亮的白色羽毛,玄色的鳥翎的尾部上有一些白色條紋,能很好的融入到草原的環境中。它們的翅膀相對於身體非常長,看上去翅膀呈“I”型,羽翼的平均長度只有2-3厘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熱帶和溫帶的常綠闊葉林中,有時也見在林緣耕地邊的灌叢上棲息,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也到山腳平原和林緣地帶活動。喜林緣或開闊原野,包括稻田。常見單個或兩個或集小群一起活動。
生活習性
小隼屬是典型的晝行性
猛禽,屬於留鳥,喜成對活動,常常結小群,最多有10隻聚集的記錄。在開闊的林區守候獵物。時而頭部點動而尾巴輕輕抽動。大部分獵物都是從快速飛行中取的,主要獵食一些小型的昆蟲、蝴蝶、蜻蜓等,偶爾也會捕食小型鳥類。小隼們有非常靈敏的視覺和聽覺,這使得捕獵變得輕鬆快捷。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度東北部至東南亞,包括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巴厘島、沙巴和加里曼丹(婆羅洲)。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中,小隼通常會尋找繁殖伴侶,每年繁殖一次,雌隼會在舊樹洞,尤其是啄木鳥的的洞穴中築巢,每巢產2-4枚卵。親鳥有較強的護巢性。
下級分類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 |
---|
2 | | | |
---|
3 | | Microhierax fringillarius | |
---|
4 | | | |
---|
5 | | | |
---|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