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眼隼

黃眼隼

黃眼隼(學名:Falco rupicoloides,英文名:Greater Kestrel)是隼科隼屬的鳥類,主要分布於非洲大陸及其島嶼上。屬於二級保護動物,體羽為赤褐色,成鳥的虹膜為淺黃色,主要捕食節肢動物和小型的脊椎動物。

黃眼隼是隼屬的成員,也被稱為“true falcons”,是一種分布廣泛的猛禽,因其在空中矯健的身姿而聞名於眾。與其他大部分隼類不同,黃眼隼的眼睛通常是白色的,因此通常也被稱為“白眼隼”。黃眼隼多為小型或中等體型,大部分是紅褐色的羽毛,背部羽毛和覆翼羽上有黑色波狀的條紋,腹部和身體兩側同樣有黑色條紋。頭部和胸部的羽毛略微泛白,而尾部的羽毛則為灰色,並且帶有寬闊的黑色條紋和白色尖端。

雌性黃眼隼和雄性黃眼隼十分的相識,但體型較大一些。雛鳥背部往往沒有黑色的波浪狀條紋,並且它們眼睛多為棕色的。

目前通常被認同存在三個亞種:F. r.arthuriF. r. rupicoloides,F. r. fieldiF. r. rupicoloides其中體型較最大,F. r. fieldi的羽毛顏色較F. r.arthuri 更淺

基本介紹

亞種,保護級別,分布,棲息地,體型,體羽,眼睛,鳴聲,巢,食物,繁殖習性,

亞種

目前通常被認同存在三個亞種:F. r.arthuriF. r. rupicoloidesF. r. fieldi。
F. r. rupicoloides其中體型較最大,F. r. fieldi的羽毛顏色比F. r.arthuri更淺

保護級別

瀕危物種保護級別: 二級保護物種
(目前無滅絕危機,管制其國際貿易)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LC)
受威脅程度較低,保護現狀比較安全

分布

黃眼隼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從非洲北部的衣索比亞、蘇丹到非洲南部的南非,波札那和納米比亞等地。
F. r. rupicolooides在三個亞種中分布最為廣泛,遍布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辛巴威和尚比亞西南部。
F. r.arthuriF. r. fieldi僅僅在東非的偏遠地區被發現。F. r. fieldi分布在北以及東衣索比亞和索馬里西北部;F. r.arthuri分布在在坦尚尼亞東北部和肯亞。

棲息地

黃眼隼通常在開闊的草原上被發現,但也在各種開闊的棲息地被發現,包括半沙漠,草原,稀樹草原等。
黃眼隼需要散落的樹木來棲息與築巢,目前已知,黃眼隼還會利用輸電塔等設施來築巢。

體型

身長:- 33厘米~36厘米
翼展:- 84厘米

體羽

主要為赤褐色,長有深色須紋,下體顏色較淺,帶有條紋圖案,一般兩性相似。雛鳥常常有別於成鳥,一般胸部有斑紋,其他方面則更接近於雌鳥。

眼睛

成鳥的虹膜成淺黃色。

鳴聲

發出各種尖銳的嘁喳聲、咯咯聲、嘶嘶聲、啁啁聲。

產卵於樹洞、懸崖壁凹或其他鳥的舊巢中。如今,它們還會利用建築物、巢箱、電線桿、高壓線塔等設施來營巢,其中大部分在空間寬闊的領域內單對繁殖。
窩卵數1~7枚;孵化期28~35天,雛鳥留巢期28~55天。卵每隔兩三天產一枚,孵卵則待一窩卵全部產下後才開始,所以雛鳥的年齡和體型相仿。通常由雌鳥照顧,雄鳥外出覓食帶回巢中。飛羽長齊後的幼鳥通常在親鳥的領域內再逗留一兩個月,然後四處流浪,直至年底換上成鳥的羽毛,而後定居下來開始繁殖。

食物

主要從地面和樹葉中捕食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並且(並非全部)以在尋覓獵物時具有長時間盤旋的能力而出名。

繁殖習性

從空中炫耀和棲木炫耀開始,通常以巢址為中心,雄鳥抬起翅膀,展示翼下的色彩,然後著陸,做出屈身動作,並發出鳴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