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陵村(河北玉田)

小陵村(河北玉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陵村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唐自頭鎮北部山區,三面環山,風景秀美。全村300餘戶,王、韓、崔三姓,民風淳樸。2014年入選河北省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陵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唐自頭鎮
  • 總戶數:300餘戶
  • 民族:滿族
歷史沿革,格格陵探究,1.墓主人,2.選址,3.建築格局,層崖石鼓,概述,傳說,物產,發展,

歷史沿革

在河北省玉田縣境內的北部山區,有一個小山村,村名叫小陵,村民皆為滿族,是玉田縣的滿族自治村。這個村為什麼叫小陵?為什麼在漢族聚居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滿族自治村呢?只因為這裡有一座特殊的陵墓,墓里埋葬著大清朝的一位小格格。
小陵,村里人叫格格陵,是大清朝的一位八歲小格格的陵墓,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再地圖上仔細看,就能發現小陵和清東陵是再南北一條軸線上的,村裡有王、韓、崔三姓守陵,歸東陵轄制,民國初年東陵來人將陵山上成材的松柏樹木全部伐光,解放前被團城一帶的一個王姓土匪所盜,據村里老人講盜陵是在晚上乾的,而且村里每戶人家門口都有人把守,整整挖了一個晚上。解放後就沒有人管了,陵上的豆渣石都做了井台石了,前幾年又被一夥南方人在晚上把格格陵旁邊陪葬的陪葬墓給盜了。

格格陵探究

1.墓主人

關於墓主人,小陵村的老人們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乾隆之女,也有人說是鹹豐之女,還有人說是一位王爺之女。格格死時的年齡,有說兩三歲的,也有說七八歲的。但格格怎么死的,又為何埋在了玉田縣,大家說法比較一致。說是皇帝帶家眷、臣僚去關外祭祖拜陵,回來路上一位小格格被風寒所侵,死在玉田城西一個叫彩亭橋的地方,家人就地選址埋葬,並且從京城派了滿人來守陵。那么這位小格格到底是誰呢?
從有關史料中得知,鹹豐只有一個皇女,叫榮安固倫公主,活了20歲。而“文革”中小陵村見過墓中屍骨的人說,埋在格格陵里的確為幾歲的小孩兒,“頭上扎著七八根小辮兒,小肋骨兒只有巴掌那么長”。由此可以斷定,墓主人不是鹹豐之女。
會不會是乾隆的女兒呢?乾隆皇帝前後四次去東北謁陵,而據記載,他的10個皇女的死亡時間均與他去東北謁陵的時間對不上。由此可以基本認定,埋在玉田縣小陵村的大清格格不是乾陵皇帝的女兒。
現在看來,墓主人應是一位王爺的女兒,年齡在七八歲左右。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素來喜歡熱鬧,每次出巡都帶上後、妃、子、女、王爺、大臣等一大堆人。一路上,皇帝除了隨時辦公、處理奏摺,還要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行圍打獵,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每次出巡少則兩個月,多則大半年,隨行人員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跟隨在隊伍里的孩子們,雖說有馬騎、有轎坐,但一路跟著翻山越嶺、櫛風沐雨、途中生病甚至死亡就不足為奇了。現在,我們可以根據民間傳說,還原一下歷史鏡頭:在北京通往熱河的御道上,乾隆皇帝和王爺、大臣們騎著高頭大馬,在鑾儀隊、侍衛隊的簇擁下,緩慢地行進著。緊隨其後的是坐著花軲轆轎車的太后、皇后、妃子及王爺的眷屬們。他們這次是要經承德,過科爾沁草原,最後到達遼寧,目的是謁陵拜祖。隨行的小格格到了乾隆出行後期也就是祭祖完畢,這位有著高貴血統的金枝玉葉,到底經不住東北的風寒,加之水土不服,還是病倒了,先是發熱咳嗽,接著又是腹瀉。皇上得知侄女的病情,想到早早夭折的皇長女、皇二女,感到十分著急。當即指令太醫全力救治,並決定經山海關抄近路返京。誰知到了玉田縣境內的彩亭橋鎮,格格病情突然惡化,半夜時分,小格格在額娘懷裡咽下最後一口氣,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她尚未完全認知的人間。格格的死,不僅讓王爺一家大哭不止,乾隆皇帝也是無限傷感。待定下神來之後,他問王爺:“這孩子準備葬在哪兒?”王爺說:“玉田距北京不過二百餘里,頂多四天就可以到家了,這丫頭卻狠心走了,說明父女緣分未到,那就就地選一個地方兒,在這裡安葬吧。”皇上準奏,親派三個皇家侍衛和一個懂得風水的僧人堪選陵地,並決定派一滿族王姓臣吏舉家前來守陵。

2.選址

選陵人經過幾天奔波,還真在玉田彩亭橋鎮以北十多里的群山裡頭,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就是現小陵村所在的位置。
從地理位置看,這裡與清東陵處在同一中軸線上,距東陵只有40華里。從自然環境看,墓地三面環山,背後的山略高,兩側的山略低,如一把太師椅的形狀。當時的山上有三處泉眼,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山上植被茂密,古木參天。山下的小平原上還有一條玉帶狀的河流(現在非雨季已難見水流)。這一山水布局正應了風水先生們關於選寶地要前有照(水)、後有靠(山)一說。
陵墓上方和對面山上的景物恐怕也吸引了選陵人的目光。陵墓斜上方有一塊相對平緩的山地,那裡有一塊圓形扁平狀巨石,類似鼓面,用拳擊之,可聞沉悶鼓聲。相傳當年唐太宗率軍東征,在此遭敵偷襲,太宗急了,一拳砸在石鼓上,沒想到石鼓竟發出震天般巨響,嚇得敵人魂飛魄散,倉惶而逃。事後李世民未忘此山神奇,著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寺廟,名曰石鼓寺。據說當年香火很旺,朝拜者絡繹不絕。時至今天,石鼓寺已不復存在,但廟宇基石依稀可見,石鼓上留下的一個拳頭印似可驗證人們的傳說並非完全虛構。
再說陵墓對面山上的景色。從小陵村下山後,跨越一塊小平原,又是一片群山,人們叫它東山。東山上有一處奇觀,玉田縣誌上稱它為“燕山疊翠”,是玉田八景之一。在這裡,高達幾十米的山崖呈階梯狀,每一級山崖都如刀削一般齊整,有如鬼穀神工。下一級山崖與上一級山崖的結合部,均是野樹叢生,枝葉繁茂,多種野鳥栖息其中。從山下仰頭往上看,綠色植被層層疊疊,令人美不勝收。
還有一點需要說及的是,小陵村的氣候也比較特別,由於處在群山包圍之中,地勢又比較高,這裡風調雨順,很少出現旱情。 山色如此之美,大清格格得以長眠在這裡,也算是老天對她的一種補償吧。

3.建築格局

當初的格格墓是怎么一種建築布局呢?
整個陵地占地五畝,沿著中軸線,分別建有大門、神道、殿堂(也叫享堂)、寶頂。大門前是一塊用於停車馬的平地,地面用三合土(石灰、黃土、小米湯混合攪拌而成)夯實。大門由三間房組成,中間是一個供人們進出的大門洞,兩邊是耳房。神道由青磚鋪就,大約有十米長、兩米寬。殿堂建在一個高台上,四周是由長長的青條石壘起來的,人們出入殿堂,要從前邊的台階上,從後面的台階下。殿堂里擺放著供桌,左右兩面牆上是以山水花鳥為主要內容的壁畫。殿堂後面就是寶頂了,寶頂下邊是地宮,地宮的底部和四面牆壁,全是結實的三合土,地面上還撒了一層厚厚的用於防潮的石灰粉。格格的屍身安放在一個小巧的金棺里,金棺外面則套著一個大棺材即槨。大棺材是由上等的松木製作的,板材足有四寸厚。陵墓四周栽種了青松翠柏。老人們回憶,那些樹長得非常茂盛,到夏天時,大大的樹蔭完全可以遮住太陽,人們在大樹下行走,感到非常涼爽。
若干年後有人發現,寶頂的兩側各有一個沒有露出地面的陪葬墓,陪葬者也是未成年的幼童。就在前幾年,盜墓者掘開了一個陪葬墓。承包這塊地的村民親眼看到棄之在地的小孩兒屍骨、三合土、石灰粉和祭祀用的穀子粒。讓人感到新奇的是,過了一年,這塊地里居然長出了新穀苗並且結了穗。至於這兩個小陪葬者是活人殉葬還是花錢從窮人家買來的因病而亡的孩子,人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史料上查證,到了清代用活人殉葬的做法已經很少了。清世祖順治在孝獻皇后董鄂氏死後,曾打算用30人殉葬,因眾臣一齊勸諫而未果。到了乾隆一代,恐怕不會再作這種喪盡天良的事了。
同清王朝其它陵寢一樣,小陵村的格格陵也未能倖免人為的破壞。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清王朝的舊制度被衝垮,民國的新制度沒權威,軍閥混戰,社會無序。就在大軍閥孫殿芳在東陵盜墓前後,附近李家團城的一個王姓土匪勾結小陵本村的一個混混,利用月黑風高之時,從寶頂一側掘洞而下,鑽入地宮,撬開棺槨,盜走了墓中所有值錢的珠寶。 文革期間,格格陵再遭劫難。宮門和殿堂的屋頂被掀掉,供桌被砸爛,寶頂被炸開,使地宮徹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後把早已被盜墓賊破壞的棺槨徹底劈開,把格格的骨骸棄之荒野。現在,映入人們眼帘的格格陵早已面目皆非:房扒了,樹砍了,墓毀了,人沒了,只剩下一個千瘡百孔的墓坑孤零零地掩藏在雜草亂石之中。

層崖石鼓

概述

小陵村周圍乃燕山余脈,北山曰石鼓山,是“玉田八景”之一。此景是八景中最完整的風景,依舊很有開發價值。石鼓山海拔408.6米,是玉田縣內的最高峰。此山之所以以石鼓為名,是因為山上懸崖處有一巨石,那形狀仿佛一面巨大的鼓。石鼓的東南方有一山頭,那姿勢好象一位高擎著鼓槌的巨人正要奮力擊鼓。 《大明一統志》稱其為“薊門石鼓”(明代的玉田縣轄於薊州)。
石鼓山景石鼓山景

傳說

相傳唐太宗東征高古麗,兵敗石鼓山,半夜眾將士均已安歇,唐太宗酣睡之時受喇喇蛄(學:螻蛄)咬齧,勃然大怒,將喇喇蛄的頭給擰了下來。此時,聽聞山下敵軍反攻之聲,情急之下,雙拳擊打身邊大石,大石發出隆隆鼓聲,驚醒全軍將士。經過激戰,唐軍大勝。唐太宗感恩螻蛄救命之恩,痛心不已。其拳擊之石,留下兩枚拳印。雖然將石鼓與唐太宗東征高麗的歷史事件聯繫起來,把這裡說成是“唐太宗東征高麗擊鼓聚兵處”,雖有牽強附會之嫌,卻也給這一奇景增添了魅力。此山腰層有石鼓寺,寺邊有幾處泉眼,常年流水,四季不凍。周圍鄉民稱其為聖水,前些年慕名而來朝聖取水之人絡繹不絕,現在亦偶爾有人前來,雖泉水功效可能被認為誇大,但絕對是營養豐富的礦泉水,水質清澈,入口甘甜。雖然石鼓寺已毀,從其斷壁殘垣之上亦能感受其當時之輝煌。

物產

小陵村物產極為豐富,水果有梨、蘋果、桃子、杏、山楂(山里紅)、柿子等等,乾果有核桃、板栗、大棗、酸棗等等,不一而足。

發展

玉田縣石鼓山生態觀光園項目2010年在小陵村北開工建設。總投資6億多元,開發簡介美其名曰:“玉田縣石鼓山生態園項目集現代農業、新民居建設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唐山順達集團公司投資建設,選址在唐自頭鎮小陵村村北,以燕山余脈石鼓山南麓為中心,延續至陀頭山、文龍山,占地約1.2萬畝,總投資6億元,預計3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生態園內建有生態林保育區、林果採摘區、連棟溫室示範區、休閒娛樂區、膜拜區和度假區等六大功能區。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極大促進這縣現代農業發展和新民居建設,同時也將豐富這縣的旅遊資源,提升旅遊檔次和水平。”
目前,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山體破壞嚴重,被大型挖掘設備挖掘的滿目瘡痍,5年多的時間,至今不僅一所表面建築沒見到,自然風光到是破壞了不少。不知道有關部門如何監管,政府部門管理何在,納稅人的錢都花在何處。目的在於促進現代農業和新民居建設的項目為何爛尾,誰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