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記錄了在南京的見聞,浸潤著宋征輿對故國衰亡的無限淒傷。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小重山
春流半繞鳳凰台。
十年花月夜,泛金杯。
玉簫嗚咽畫船開。
清風起,移棹上秦淮。
客夢五更回。
清砧迎塞雁,渡江來。
景陽宮井斷蒼苔。
無人處,秋雨落宮槐。
作品賞析
這首詞記錄了在南京的見聞,浸潤著宋征輿對故國衰亡的無限淒傷。
“春流半繞鳳凰台”,起韻點明地點。“鳳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在古代,鳳凰被視為祥瑞之物。李白曾有名作《登金陵鳳凰台》,慨嘆六朝繁華一去不返。宋征輿透支了李詩的一部分詩趣。“十年花月夜,泛金杯”,寫往日的情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定都南京。朱元璋死,以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元年(1393),朱允炆四叔燕王朱棣自北平(今北京)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奪取帝位,年號永樂。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設有職無權的六部。至明末崇禎年間,北京成為起義軍和後金攻擊的目標,許多大官顯宦南遷留都,於是南京又顯現出短暫的病態的繁華。第二韻寫的就是這個史實。句中的“泛”字,出語輕微,卻勾勒出享樂於金陵的人們的醉生夢死的情態。
“玉簫嗚咽畫船開”,寫現時的情景。古詩詞里常用“吟”來描寫玉簫的樂音,此處卻用“嗚咽”。未必是簫聲淒傷,這在是因為宋征輿心緒淒傷的緣故。“清風起,移棹上秦淮”,一接觸到“秦淮”,立即使人聯想到杜牧的名作《泊秦淮》。杜牧是夜泊秦淮,宋征輿也是夜泊秦淮。杜牧辛辣地諷刺了南朝陳後主的荒淫誤國,宋征輿卻在詞句中寄寓著故國衰亡的淒傷,當然,其中不無對不念國亡仍然享樂者的憤慨。
“客夢五更回”,宋征輿夢中思索些什麼呢?“清砧迎塞雁,渡江來”,這句交待了此作的時令:秋風蕭蕭,塞雁南遷。由此可以推算,這首詞是宋征輿由京外放福建布政使,途經南京時所作。
“景陽宮井斷蒼苔”,這一韻分明是造境。上征暫歇處分明是在秦淮,“客夢”之後怎會出現“景陽宮井”呢?借夢造境無疑。“景陽宮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西側。據《陳書·後主紀》,禎明三年(589)隋兵攻占台城(今南京),後主聞兵至,與張妃麗華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執。宋征輿引用“景陽宮井”的典故,分明是為了抒寫故國衰亡的哀思。
“無人處,秋雨落宮槐”,景陽宮井已不見蒼苔,景陽宮中也不見人跡,滿目蕭疏,一派荒涼,只有淅淅瀝瀝的秋雨潤著寂寞的宮槐。在這充滿淒傷的景象里,依稀可見宋征輿淒傷的形象。
作者簡介
宋征輿(1618—1667),字轅文,號直方,上海松江人,詞人。與陳子龍、李雯並稱“雲間三子”。明末諸生(俗稱秀才),明亡後先後考中清朝舉人、進士(順治四年進士),開始仕清。官至副都御使。著有《林屋詩文稿》(含《海閭香詞》等等)。《四庫全書提要》云: “征輿為諸生時,與陳子龍、李雯等以古學相砥礪,所作以博贍見長,其才氣睥睨一世 ,而精練不及子龍 ,故聲譽亦稍亞之雲。”
宋征輿是雲間詞派中最先填詞者,對促進雲間詞派形成有重大影響,雖然此後陳子龍的填詞成就超過他而成為盟主,但是宋征輿的開創之功卻不容忽視。
據野史筆記傳說,宋征輿十六歲時與當時名妓柳如是相戀,因當時松江知府方岳貢下令驅逐外地來的“流妓”,柳如是因之前是蘇州人氏,處於被驅逐對象,因此找宋征輿商量,宋性格軟弱,建議“姑避其鋒”,柳如是大怒,與其斷絕關係,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採用了這個說法,但是未知是否確鑿。這個說法雖然是野史,卻不斷被研究柳如是和宋征輿的學者當做史實用以支撐自己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寫出,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