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選十年精化

《小說精選十年精化(秋)》內容簡介:豆汁計、最慢的是活著、羊群入城、六《小說精選十年精化(秋)》、嫁死、藍寶石戒指、跑步穿過中關村、天河、廣州小說三題、遠方沒多遠、抬頭老婆低頭漢、李十三推磨、第四十三頁、好了、VISA卡懸疑、秘密通道、笑場。

基本介紹

  • 書名:小說精選十年精化
  •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頁數:532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作者:《小說精選》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4101924
  • 品牌:盛世宏圖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小說精選十年精化(秋)》:薈萃中國文壇近十年來最經典、最優秀的中短篇小說,葉廣芩,馮冀才,張笑天,劉慶邦等頂尖作者強強組合,一本不可多得的小說精品選集,一部精彩紛呈的小說閱讀盛宴

圖書目錄

【中篇小說】
豆汁計
最慢的是活著
羊群入城
六本書
嫁死
藍寶石戒指
跑步穿過中關村
天河
廣州小說三題
遠方沒多遠

【短篇小說】
抬頭老婆低頭漢
李十三推磨
第四十三頁
好了
VISA卡懸疑
秘密通道
笑場

文摘

插圖:


豆汁記

莫姜被父親領進家門的時候,我正趴在桌上做作業。
這個細節之所以記憶深刻,是因為剛上國小,我被那些莫名其妙的注音字母“々タ冂匚”搞得一頭霧水,幾乎要把書扔上房頂。可能學過注音字母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混沌未開的小孩子,剛上學便接觸這些抽象符號,其難度不亞於讀天書。這些符號讓我對學習的興致大減,其實那時我已經能讀懂《格林童話》,也念過《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童稚必讀,知道了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規矩,自認大可不必回頭再學這擠眉弄眼的“々タ冂匚”,就日日盼著教國文的馬老師發高燒起不來炕。也許是這個原因,馬老師的確老生病,常常上課鈴聲響過,教室里仍舊嘈雜一片,如吵蛤蟆坑。鬧聲中進來了張老師、王老師,都是代課老師,她們教得有一搭沒一搭,我們便學得十分的糊塗,十分的勉強。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多留作業,以免我們放了學去野逛。於是,我課餘的很長時間得跟這些“臭螞蟻”(我一貫將注音字母稱做“臭螞蟻”)打交道,把人的心情弄得很糟糕。現在,注音字母被漢語拼音替代,小孩子們同樣面臨著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現在的孩子都聰明,沒把它太當回事就過去了。那時候的我卻過不了這一關,對那些面目猙獰,跟日本片假名長相相近的符號至今深惡痛絕。
莫姜來的那天下了雪,是入冬的第一場雪,雪不大,下得羞羞怯怯,但是很冷。母親讓看門老張給各屋掛上了棉門帘子,以擋住北京肆虐的西北風,挽留住房內的些許溫暖。因為戰事,西山的煤運不進來,取暖成了大問題,家裡除了父母的臥室和堂屋生了爐子,其餘各屋都冷如冰窖。我的手背、耳朵和腳都生了凍瘡,手尤其嚴重,腫得發麵饅頭一般,還流著黃湯,看著甚是悲慘。那時候,小孩子都生凍瘡,沒有誰特殊,我特別怕屋裡熱,一旦暖和過來,手上、腳上的瘡就開始癢,癢得無法抓撓,痛苦不堪。
傍晚,飯已經吃過,我舉著書本,在母親的房裡艱難地用那些“臭螞蟻”拼出了一句話:“大風颳破了蜘蛛的網”,知道了“臭螞蟻”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正有些憤憤然,父親進來了,隨著父親進來的是一股冷風和他身後一個已不年輕的婦人。
依著往常我會嚷著“今天帶回什麼好吃的來啦”,撲向父親。但今天沒有,今天父親的身後有生人。母親說過,女孩子在外人跟前要表現得含蓄、有教養。我是小學生了,再不是院裡院外招貓遞狗的丫丫,在舉止上就得收著點兒。我閃在母親身後,饒有興致地打量著父親和這個陌生的婦人,不知父親給我們又製造了一個怎樣的驚奇。
我的父親是性情中人,他的藝術氣質常常讓他異想天開地做出驚人之舉。比如上了一趟昌平,就從德勝門外羊店弄回三隻又老又騷的山羊,養在庭院的海棠樹下,以製造“三羊開泰”的吉祥。那些羊都是來自內蒙古的,崇尚自由且無禮教防維,一隻只長著長鬍子,挺著堅硬的犄角,老祖宗般在院裡又拉又尿,使勁兒地叫喚,還要不停地吃,把家裡搞得臭氣熏天。無奈,母親在父親去蘇杭遊歷之時,讓我的三哥將開泰的三羊送進了羊肉床子。羊肉床子是回民開的肉鋪,也兼賣牛肉,按習慣,北京人只說羊肉床子而不說牛羊肉鋪。羊肉床子都是自己宰羊,有專門的人將張家口的西口大羊趕到北京來賣,羊肉床子挑選其中鮮嫩肥美的,請清真寺的人來羊肉床子宰羊。挑羊選羊須有很專業的眼光,肉質不好直接影響著羊肉床子的生意。北京人對吃羊肉很挑剔,誰上哪家鋪子買肉都是一定的,輕易不會更改,肉鋪對自己的信譽的保持和對老主顧關係的維繫很注重。羊肉床子一般是前店後院,買來了羊阿訇先對著羊念經,然後才能下刀放血,用小尖刀一通分割,羊肉掛在木頭架子上,羊心羊肝擱在案子上出售,迅速而有序,有時候羊肉在案子上還冒著熱氣。羊肉床子的秤砣是銅的,扁扁的,稱完羊肉的時候,賣羊肉的愛使勁蹾那個小秤砣,響聲很大,這可能是所有羊肉床子的習慣。我跟著廚子老王去羊肉床子買肉,一進鋪子就提心弔膽,盯著那個小秤砣,時刻提防著那聲響動,成了心理負擔。所以老王就事先跟賣羊肉的打招呼,勞駕,您別蹾秤砣,我們家小格格害怕。
這回羊肉床子貿然進來三隻老活羊,人家不收,說這三隻羊是沒經過念經的,不能吃;這樣老的羊肉也沒人買,壞了鋪子的名聲。老三說我們不要錢,白送。人家還是不要。老三丟下羊調頭就跑,賣羊肉的拉著羊在後頭追。老三不敢直接回家,跑到北新橋上了有軌電車,賣肉的在下頭罵,老三紮在人堆里不敢抬頭,回來一肚子氣對著我母親撒。
還有一回父親游妙峰山,去了一禮拜,趕著兩輛大車回來了,車上各裝了一棵白皮松,轟轟烈烈地進了胡同。看門老張站在門口望著這列車馬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父親則稱讚這些松樹珍貴,造型獨特,讓人賞心悅目。父親找人在後院挖坑栽樹,一通忙活,花錢不少,給我們家製造了一個“陵園”。母親不便直說,很策略地提示,醇親王在海淀妙高峰的墓冢也有很多白皮松,棵棵都無與倫比,價值連城。父親說七爺是七爺的,他的是他的,他的樹長大了也無與倫比,也價值連城……好在我們沒有像扔羊一樣扔樹,那些來自西山的偉大的白皮松還沒過夏天就死完了。我們家的後院成了柴火堆,成了耗子、刺蝟、黃鼠狼們的遊樂場。
更有一回,人們傳說清虛觀出了大仙爺二仙爺,去頂禮膜拜者無數,據說靈驗無比。仙爺們其實是兩條小長蟲,深秋時節,長蟲們要冬藏,不知還能不能活到明年。老道不想養了,父親將仙爺們請回家來,也不供奉,只說是兩條青綠的蟲兒很可愛,就當是蟈蟈養著。仙爺們被安置在玻璃罩子裡,放在套間南窗台上。沒幾天,那兩條長蟲鑽得沒了影,害得一家大小夜夜不敢睡覺,披著被臥在桌上坐著……誰也不知道它們會從哪兒鑽出來。
現在,父親領回的不是羊,不是樹,不是長蟲,是一個人。
母親臉色很平靜,她已經習慣了這一切,無論是羊是樹是長蟲還是人。
父親身後的女人穿得很單薄,就是一件青夾襖,胳膊肘有兩塊補丁,挎著個紫花小包袱,凍得在微微顫抖,看得出她在克制著哆嗦,努力地使自己顯得舒展。燈光下,女人的面部青黃黯淡,臉上從額頭到左頰有一道長長的疤痕,這道痕跡使她的臉整個破了相,破了相的臉又做出淡淡的微笑。那不是笑,實在是一種扭曲。這讓我想起京劇《豆汁記》里窮秀才莫稽的唱詞,“大風雪似尖刀單衣穿透,腹內飢身寒冷氣短臉抽”,眼前這張臉大概就屬於“氣短臉抽”的範疇了。
戲裡邊金玉奴在風雪天為自己撿了個丈夫,在同樣惡劣的天氣里不知父親為我們撿回個什麼!
父親將女人引到前邊來,告訴母親女人叫莫姜,是他在頤和園北宮門撿的,父親特彆強調了,他不把莫姜撿回來,莫姜今天就得凍死在北宮門,因為她無家可歸了。父親說得很輕鬆,就像他在外頭撿了塊石頭,撿了塊磚,自然極了。被叫做莫姜的女人頭髮花白,看上去有五十多歲了,即便臉上沒有疤痕,也說不上好看,一雙單眼皮的眼睛細細的,薄嘴唇,尖下頦兒,兩個耳朵往前扇還透亮,巨大的傷疤使她的臉變得猙獰恐怖,像是東嶽廟裡的泥塑小鬼兒。出於禮貌,莫姜抬起眼睛,輕輕地叫了聲“四太太”,便收回目光再不言語。“四太太”是外人對我母親的稱謂,我父親排行老四,人們都叫他“四爺”,母親自然就是四太太了。母親看莫姜頭頂梳著髮髻,沒有纏裹過的腳上穿著一雙爛舊的駱駝鞍兒毛窩說,你是旗人?
莫姜說是。說老家在易縣常各莊,祖父是皇帝陵前負責點燈的包衣,祖姓他他拉,莫姜是她的名。母親問她怎的沒了住處,莫姜說原本在北宮門西邊的西上村租了間房,今天到期了,房東把房收回去了。問她家裡還有誰,莫姜說娘家沒人了,婆家男人叫劉成貴,是廚子,前些年死了,她就一個人生活。母親還想問她臉上的疤,張了張嘴,終沒好意思說出來。莫姜窺出母親的意思,淡淡地說這道疤痕是她已故的男人給她留下的,她男人脾氣不好,那天正好在剁餃子餡,兩口子拌嘴……其實就劃了層皮,劃在臉上就長不好了。
該問的都問了,該說的也都說了,經歷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母親不再說什麼,她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拒絕這個突如其來的莫姜,就像她沒有理由拒絕那些羊和樹。母親在父親面前從來是唯唯諾諾,這在於她朝陽門外南營房的低微出身和作為第三房填房的特殊身份。
父親說晚飯他在老三那兒吃過了,只這個莫姜從中午就沒有吃飯,讓母親給做點兒什麼。母親說廚房的火已經熄了,櫃櫥里還有一碗豆汁稀飯,湊合一下吧。父親說也好,莫姜卻感到很不好意思,但也沒有拒絕,看來是餓得狠了。母親端來了豆汁,就著房內的鐵皮爐子熱。那時候絕沒有微波爐和電磁灶一類,想溫點兒湯水什麼的極難,母親不可能為了一碗豆汁在廚房重新生爐子,那是一件太麻煩的事情。自從廚子老王回老家以後,我們家便是母親下廚。母親沒有山東人老王的手藝,窮門小戶的出身注定了她的烹飪範圍離不開炸醬麵、疙瘩湯、炒白菜、燉蘿蔔一類的大眾吃食。這是我和父親都不滿意的,大家都格外想念回家探親的廚子老王,盼著他早點兒回來。
母親端來的豆汁是我晚上吃剩下的。父親沒在家吃飯,母親便怎么省事怎么來,她在娘家當窮丫頭時候愛吃豆汁煮剩飯,就老醃蘿蔔,我們的晚飯便是豆汁煮剩飯,就老醃蘿蔔。豆汁飯酸餿難聞,老醃蘿蔔鹹得能把人齁死,我吃了兩口,不吃了。母親卻吃得津津有味,拿筷子點著我的碗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人家古代賢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賢人都行,你怎就不行,難道你比賢人還賢?
我說我不當鹹人,這老醃蘿蔔,看兩眼就能把人鹹個跟頭,咬一口能給鹹人當姥姥,鹹人嗎,誰愛當誰當吧。母親沒辦法,拿來點心匣子,讓我從裡邊挑,我挑了塊薩其馬,拿了塊槽子糕,正要向一塊自來紅月餅伸手,母親說,夠了!
現在,母親把剩豆汁拿來給莫姜吃,多少有打發叫花子的意味,我都替母親不好意思,她怎不把點心匣子給端來呢?莫姜雙手接過了那碗溫吞的、面目甚不清爽的豆汁,認真地謝過了,背過身靜悄悄地吃著,沒有一點兒聲響。從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絕不像父親說的“從中午就沒有吃飯”。我想起了戲台上《豆汁記》里窮途潦倒的莫稽,一碗豆汁喝得熱烈而張揚,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眼球。同是落魄之人,同是姓莫的,這個莫姜怎就拿捏得這般沉穩,這般矜持?
喝完豆汁的莫姜堅持要自己把碗送到廚房,一再說自己在堂屋吃飯已經很失禮了,不能再讓太太受累。母親就領著莫姜到廚房,母親和莫姜一走,父親就對我說,別告訴你娘,這個莫姜,是北宮門賣花生米的。
北宮門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
當時老三在頤和園裡工作,路遠,平時不回家,一禮拜回來拿一趟換洗的衣裳。頤和園內有德和園,德和園東邊夾道里有幾個相同的小院,老三就住在其中的一個院裡。院子挺大,房也高,前廊後廈,睡覺的雕花木炕嵌在北邊牆裡,這樣的房子在有皇上那會兒不知道是給誰住的,現在住了園裡的職工。沒上學的時候我和父親常到老三那兒閒住,父親在園子裡畫畫,我就滿園瘋跑,不到吃飯時候不回家。頤和園的自由歲月,充盈了我學齡前的大部分生活,裡面的犄角旮旯都被我“臨幸”過不知多少遍,連園子裡的松鼠和水牛兒我都認識。

出了老三的院門往北是個小城門,北邊門楣上寫著“赤城霞起”,南邊是“紫氣東來”,我很喜歡這兩個詞,認真地記了。上學後,教語文的馬老師讓用“來”造句,我造的就是“紫氣東來”,老師瞪了半天眼,讓我坐下了。我錯了嗎?我一點兒沒錯!回家跟父親學說,父親說,丫兒這個句造得好!
老三家斜對面就是大戲台,有時園子裡給職工放電影,幕布掛在西太后看戲的頤樂殿前,我們則坐在大戲台上看,整個一個大顛倒。也有時,有業餘的京劇團演出,水平極差,服裝也是瞎湊合,演出場所卻很輝煌,就是“龍會八鳳”的大戲台,那些演員唱著唱著唱錯了,竟然能回去重新出場,也沒人叫倒好,哄然一笑罷了。都是自己職工,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時上頭演的和下頭看的還要說話。有回他們演《豆汁記》,排演了大半年,還借了一個外頭的金玉奴。待那金玉奴一上場,竟讓人大失所望,銀盤大臉,高顴骨,大齜牙,屁股大得像碾盤,穿個小短襖,走路像狗熊耍叉。這副尊容還要招贅英俊小生莫稽當女婿,我真要替那莫稽喊冤了。金玉奴形象不好,但唱得不錯,“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我覺得這段原板很好聽,是呀,只要人好,“狗熊耍叉”又有什麼關係呢?演莫稽的小生很出色,把那碗金玉奴施捨的豆汁喝得淋漓盡致,又是舔又是刮,跟真的似的。莫稽唱得也好,主要是嗓子亮,可惜,在戲裡頭是個壞人,他當了官就看不起金玉奴了。
演莫稽的是我們家老三。
老三單身,不會做飯,我們爺兒三個就在頤和園東南角的職工食堂吃飯。食堂的飯寡淡無味,比我母親做得還糟糕,頤和園附近也沒有好館子,我們的飯就很成問題。老三每禮拜進城一趟,讓我母親做出一鍋燉肉,路過“天福號”醬肉鋪,還要買兩個醬肘子,一併帶回頤和園。
頤和園東門是正門,有御道,有大牌樓,過去是皇上、太后必經之地,肅整嚴謹,御道旁邊沒有店鋪,皇上倒了幾十年還是如此。南邊一個國小,北邊一個醫院,都是頤和園的附帶建築,目前改做別用,還是沒有商店。真正想買東西得出北門,即北宮門,那裡有幾個小雜貨鋪,賣油鹽醬醋,早晨還有些小商小販,提些鮮藕嫩薑來賣,多是附近村裡的農民。值得一提的是北宮門西北角有個賣火燒的老趙,我之所以跟他熟識是因為“天福號”醬肘子得用燒餅來夾,買燒餅的任務向來由我承擔,父親是不於此類事情的。嚴格說,老趙賣的是火燒而不是燒餅,北京人將燒餅、火燒分得很清楚,燒餅內里有芝麻醬,外表粘著芝麻;火燒是發麵,內里只有花椒鹽,外頭不粘芝麻。火燒個兒大,燒餅個兒小,火燒二分錢一個,燒餅三分錢一個。老趙的火燒做得不地道,裡頭的面常常還是生的就出爐了。我問老趙怎淨弄出些半生的玩意兒,老趙說他自己就是半生的,他的老姓是愛新覺羅,正黃旗,正黃旗來烙火燒,能弄出個半生就不錯啦。
還有一個給驢釘掌的,他說他是皇上的三大爺。
“皇上三大爺”送了我許多驢掌,我不知這東西有何用場,“三大爺”說,難得的好肥呀,回去泡水澆花,一棵西番蓮能長得比北宮門的松樹還高,花開得像石舫火輪船的輪子那么大。我回來找了個罐子泡驢掌,一日三遍地看,滿屋腥臭。老三說可惜了那罐子,罐子是康熙青花。
我對北宮門的印象只有這些,並不記得有賣花生仁的女人。
父親說莫姜的花生仁兒炒得好吃,脆香入味,鹹甜適口,是泡過之後烤的,非一般拿鹽土炒出的花生仁兒能比。父親向來對炒花生仁兒情有獨鐘,我知道文人們都是喜歡吃花生仁兒的,大文人金聖歎,在含冤問斬前以花生米拌臭豆腐乾就酒,為自己餞行。沒吃幾口,時辰已到,官方讓他寫遺書,金聖歎一揮而就,然後慷慨赴刑場。他兒子將遺物領回,打開遺書,發現遺書上寫著“臭豆乾臭,花生米香,香臭兼備,滋味勝似火腿強”。父親的學問無法與“六才子書”的金聖歎相比,但對花生米的喜好上卻如出一轍。大概是因了我的離開,父親不得不親自跑北宮門,跟那些推車賣漿者流打交道。處在飲食單調中的父親,自然對花生仁兒產生興趣,花生仁兒適了父親的口,就把賣花生仁兒的帶家來了。
這就是我的父親。
好在怹沒把“正黃旗”和“皇上的三大爺”弄回來。
喝完豆汁就該安排住的地方了,我想莫姜一定是住在過去女僕劉媽的小屋,誰知母親卻把她安置在我的房裡。我不願意和生人睡覺,跟母親提出,母親理也沒理。其實我們家的房子很多,三進的四合院,幾個哥哥們都先後離開了家,大部分房都空著,母親非要把賣花生仁兒的安插在我的睡榻旁邊,不知安的什麼心。老北京,誰住哪兒都是有規矩的,我們家太太(祖母)活著的時候住在北屋正房,父親是兒子,兒子就得住在西屋,隨時伺候著,隨時請安,後頭北屋空著也不能住。太太去世,父親住正屋,哥哥們出去了我就住西屋,不能亂住。從里往外說,二門是垂花門,垂花門外南邊是一溜倒座南房,是客人住的,有時候僕人們來了親戚,也在南屋接待。大街門以內西南角是茅房,用月亮門隔成一個小院,與東南角的月亮門廚房小院相對。過去東南角廚房小院是廚子老王住的,西南角小院是女僕劉媽住的。茅房在院子裡位於“煞位”,用屎尿壓著,以惡制惡。與茅房相對的廚房,應著東廚司命的說法,將灶安在東南角,灶院有小門和正院東屋廊下相連,東屋是餐廳,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母親沒讓莫姜住劉媽的舊屋說明她就沒認可這個女人,沒有給她任何身份,心內對她還存有疑慮和防範。
我極不情願地把莫姜領進屋,母親夾著劉媽用過的一套被褥跟進來,扔在外屋的小木床上,對我也是對莫姜說,就這么的了!
我的嘴噘得老高。
這是我母親的精明之處,小家出身有小家出身的心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