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梁海的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的自選集。全書共分三個小輯,收入作者撰寫的關於當代文學批評理論、作家創作論、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及其對作家的訪談文章近三十篇。其中關於當代文學批評品質、學院批評等問題的思考深入而鮮明,大膽而銳利;從她對作家
蘇童和
阿來的若干篇研究和評論中,可以看出她對這兩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偏愛,分析視角新穎,批評話語細膩獨特,顯示了她出色的文學感受力和闡釋能力;而她對
金仁順、
羅偉章、
王松、
潘向黎和幾位遼寧作家和詩人的評論,竭力以舉重若輕的方式,去發現他們創作的鮮明個性和不足之處,富有創見的評析令人信服。
作品目錄
批評在別處/張學昕 第一輯 文學批評的美學品格 學院批評的原創品質 抵抗平庸的短篇小說寫作 沉潛而飄逸的唯美敘述 中國文學該怎樣走向世界 文學與時代的精神質疑 當代文學史的“另類”敘述 技術化時代的詩意棲居 第二輯 “先鋒”與“古典”的詩性合謀 論《塵埃落定》 世界與民族之間的現代漢語寫作 神話重述在歷史的終點 雪域高原上的尋根之旅 歷史向著自然返回 卑微人生中的無限溫暖 詩意與溫情 | 第三輯 “向死而生”的生命敘述 直抵生存本真的自由抒寫 冰山在敘述中浮出水面 拓展“官場小說”的表現空間 心靈守望中的精神穿越 意義消解之後的愛情重構 “彼此”世界裡的化骨綿掌 就這樣棲居在唐詩的故鄉 苦難中的精神超越 揭示靈魂隱秘與生命迷津 敘事,或無邊的寫作 附錄 尋找“河”與“岸”的靈魂 “小說是這樣一種莊重典雅的精神建築” 後記 |
作品鑑賞
《小說的建築》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梁海敏銳的藝術感覺,以及她對作家作品的尊重,在她的眼中,每一部作品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作家都是獨立的,她以自己敏銳的藝術感覺深入作品內部,細心品味著文學帶給她的美與感動,然後發之於文字,這顯示了一位文學評論家的功力,而能不斷與觸動心靈的優秀作品相遇,也是一位評論家的幸福,《小說的建築》便記錄了梁海與優秀作品相遇的內心歷程。
在梁海的評論中,可以發現她對蘇童、阿來兩位作家的偏愛,以及她對短篇小說與詩歌的偏愛。在對蘇童的評論中,她發現了蘇童小說中“先鋒”與“古典”的詩性合謀,通過對《
妻妾成群》《
紅粉》等小說的分析,她認為蘇童小說中具有“中國傳統的內斂性的思維方式”“古典性意象化敘事”以及小說中“氤氳的頹廢美感”,她指出:“雖然蘇童對先鋒寫作技巧的把握遊刃有餘,但是,蘇童的寫作避免了先鋒寫作的那種消解意義,顛覆深度模式,從而放逐了文學的精神性等弊端,他在向中國古典的敘事語境回歸中,將古典的敘事手法、美學風格以及傳統文化構築成他寫作的堅實核心,並與先鋒派的表意策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蘇童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一論斷既闡明了蘇童小說的藝術特色,也向人們揭示出形成這一特色的原因,頗具說服力。在關於阿來的一系列評論中,她不僅分析了《
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大地的階梯》等作品的藝術風格,而且對阿來創作中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探討,在《世界與民族之間的現代漢語寫作》一文中,她指出,“面對無法阻擋的現代性,他在自己的創作旅程中鍥而不捨地去破譯‘民族性’與‘世界性’對接的密碼,而這種破譯又是在不斷挖掘和拓展敘事方式的靈感和空間的基礎上完成的。他獨樹一幟的思考和美學選擇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在這裡,她的分析涉及了三個層面:一是中國與世界所面對的現代性問題;二是一位少數民族作家在“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探索;三是在上述處境中,“現代漢語寫作”的可能性問題。梁海的分析在這不同層面之間建立起了連線,從這一視角觀察阿來的創作,既有對阿來具體作品的感悟與分析,也有對阿來創作及其藝術探索的整體把握,正是對作家的尊重與對作品的藝術敏感,才能使評論家能夠“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對短篇小說的偏愛,也顯示出了梁海在藝術上的敏感。在《抵抗平庸的短篇小說寫作》中,她指出,“在小說的幾種樣式中,短篇小說是技術含量和思想、藝術要求最高的一類,讀起來常有欣賞玉雕、根雕和冰雕的感覺,也仿佛在一種文字的儀式和道場中,以一種精緻和純熟、精神性和藝術性的契合,打磨著閱讀者粗糙、荒蕪的內心。”在對她喜愛的作家蘇童、
劉慶邦、
王安憶、
遲子建、金仁順、
阿成等人作出評析之後,她對幾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作出了細緻的分析,在這些具體的品評之中,尤可見出評論家的功力,比如她指出羅偉章的《青草》,“在美感風格上瀰漫著一種整體的沉重的蒼涼感。以往,我們很少能在一個短篇小說的形象世界裡,體味到蘊藏於哲思中的生命的強烈律動,羅偉章的敘述盪氣迴腸,使這篇小說具有足夠的力量去喚醒人性中那堅硬的堅冰。”她不僅描述了此篇小說的風格,而且以形象的語言寫出了一個“讀者”的閱讀感受,以及作為一個“評論家”的判斷。
對詩歌的欣賞,同樣顯示了梁海在藝術感覺上的敏銳。在《直抵生存本真的自由抒寫》《就這樣棲息在唐詩的故鄉》兩篇文章中,梁海分別評析了詩人
宋曉傑、
王妍丁的藝術特色,讓人們看到了她對詩歌的細膩把握。“初讀宋曉傑的詩歌,我的感覺是,靈動,飄逸,溫婉之中又不乏堅毅,還有淡淡的悵惋和憂愁。進而品味,深入細讀,我認為,宋曉傑的靈動,並非僅僅是建立在個體體驗之上的那種對於瞬間靈感的捕捉。其實,她的許多作品都與現實貼得很近,看得出,在對日常生活的過濾和整合中,她在努力將對現實的感悟推向或衍生到對存在理解的高度。”開篇這一段話,不僅向人們展示了梁海對詩歌深入閱讀的過程,而且讓人們看到她是怎樣由表及里,對詩歌進行解析的:從詩歌的風格,到詩歌與現實、個人體驗的關係,再到對“存在”的把握,層層深入,展現了梁海從藝術感覺入手探討“生存”本真的探索路徑。在對王妍丁詩歌的評論中,梁海指出,“她以她的詩歌為我們這個鋼筋混凝土的堅硬世界營造著柔美的詩意,她在日常起居中汲取詩情,抵達最平凡的事物和最常態的景致,挖掘並放大我們早已忽略的詩意的葉瓣。”在這裡,梁海從幾個層面把握王妍丁詩歌的特色:她的詩歌來源於“日常”,其風格在於平凡中的詩意,這一詩意對“我們這個世界”的重要性。文章結合對具體詩歌作品的分析,細緻入微地闡明了王妍丁詩歌的風格,讓人們可以對王妍丁詩歌有一個深入的理解,也可以感受到評論者的細膩與敏感。
梁海的文學評論,從敏銳的藝術感覺開始,向人們展示了文學的內在之美,詩性之美。這樣看來,她在此基礎之上去探討“中國文學該怎樣走向世界”“技術時代的詩意棲居”“世界與民族之間的現代漢語寫作”等宏大的理論命題,便不再是凌空高蹈,以抽象的命題凌駕於文學之上,而是切實地從文學本身出發,通過對作家作品的具體分析,提出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題。在這個意義上,梁海的文學評論恢復了評論本來應有的面目,也讓人們看到了文學的多種可能性,以及理論的及物性,在文學批評格局中,她的評論方式是富於啟發性和建設性的。
作品影響
2012年12月21日,《小說的建築》獲得
遼寧省作家協會第七屆遼寧文學獎文學評論獎。
《小說的建築》曾獲2012年度大連市文藝界十大有影響力作品稱號。
作品評價
“梁海的評論兼有古典文學的素養和當代唯美元素的捕捉。《小說的建築》將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與具有唯美傾向的重要作家的創作結合起來,形成了以‘典型作家’輻射‘典型文壇’的獨特的研究視角。作者對蘇童作品做出了‘古典性’與‘抒情性’合謀的獨特判斷,拓展了蘇童創作研究的視域。作者對女性作家在題材上的單一性、格局上的偏狹性都作了客觀而適當的指認,並與人為善地提出改進的路徑。本書文字富於感性色彩,流暢而溫暖,婉約中投射出理論關懷的堅實感。”(2012年度遼寧文學獎頒獎詞)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梁海,江蘇南京人,哲學博士,現為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要學術兼職有:遼寧省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宣傳部特約評論家、遼寧省社會科學成果獎學科評審專家、遼寧文學獎終審評審、大連市社會科學進步獎學科評審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大連市通俗文學協會秘書長、大連市東北亞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