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的入口就在台七線與桃58公路交會處,有一條石階路往上走,翻越前方的小山頭。
小角仔古道真的一點也不像古道。這種石階步道,倒象是一、二十年前台灣郊山步道常見的典型,以水泥鋪設石階, 步道兩旁有做成彷綠竹模樣的水泥欄桿,小朋友很容易誤以為是真的竹子做成的欄桿,用拳頭敲時,才發現是堅硬的 水泥欄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角仔古道
古道見聞,人文歷史,
古道見聞
古道的入口就在台七線與桃58公路交會處,有一條石階路往上走,翻越前方的小山頭。
小角仔古道真的一點也不像古道。這種石階步道,倒象是一、二十年前台灣郊山步道常見的典型,以水泥鋪設石階, 步道兩旁有做成彷綠竹模樣的水泥欄桿,小朋友很容易誤以為是真的竹子做成的欄桿,用拳頭敲時,才發現是堅硬的 水泥欄桿。
往上爬,中途停下來回頭望,台七線及熱鬧的大溪鎮就在下方。這條古道會鋪成堅固的水泥石階,正顯示 它是一條尚未作古的古道,依然為人們所使用,所以交通往來的功能,遠甚於保存古道做為懷舊的目的。 這也是大多數位於市郊的古道共同面臨的問題。石階的便利與懷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才不致於會見到如今 天這般的古道景象呢?
才十分鐘就走完這條古道,石階步道的終點接上柏油產業道路。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爬上山丘後,眼前竟是一片平野, 而大溪鎮已在300公尺外的下方處。兩旁是農圃,前面有幾戶人家,民宅的門牌寫著「大溪鎮小角仔」。這裡就是小角仔了。很明顯的,小角仔與大溪鎮分別位於不同層的台地。
走完300公尺的古道,卻還沒暖身,意猶未盡,於是再往前走一段路。在這種冬日多雲的陰天裡,走在鄉間柏油路上, 其實還蠻愜意的。古道雖然已無古意,我還是想找找看,是否有古老的土地公廟或古厝。走了三、四分鐘,毫無所獲。 這附近的房子都已翻建成水泥樓房。
走出去,前面的橫向馬路是「桃58」公路,有一間北巡府,不過一看就知道是新蓋的寺廟;左前方一、兩百公尺外, 則有一間大廟,廟看起來也是新蓋的,但廟後方有一間紅磚古厝。於是我走往那間大廟。遠遠就看到廟名,廟檐刻寫著 「三媽慈聖宮」。
走進廟裡,隨意瀏覽了一下,發現右側牆上有碑文,於是趨近觀覽,發現這座廟是一座古廟改建的。牆上 「慈聖宮之由來與重建緣由」的碑文敘述,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年)福建人李善民渡海來台時,從湄州請一尊俗稱為 三媽(注1)的 天上聖母媽祖來台,在小角仔地區開展基業,家業日隆之後,遂建祠奉祀。因為媽祖神靈顯赫,遠近村民都前來祈拜。 祠堂年久失修,於是十三年前由信眾成立重建委員會,發動募捐,併購置附近土地,擴大廟宇的規模,而建成今日的慈聖宮。
記下碑文後,我心情有得有失。喜的是看見了能反映古道歷史年代的遺蹟,卻感嘆遺蹟已非真正的遺蹟。古廟翻修後, 完全看不出具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我後來查資料才得知,原來乾隆三十五年來小角仔開墾的李善民就是大溪知名舉人李騰芳的曾祖父。小角仔是大溪李家發跡之地。 當時李善民攜妻子與第五子李先抓來台,輾轉至三層地區的小角仔開墾。後來李先抓前往大溪月眉地區開墾,至其兒子李炳生時, 創立「李金興商號」,從事米谷運輸買賣,而成為大溪富家。
人文歷史
鹹豐十年(1860年),李炳生興建大厝,於同治元年(1862年)完工。 李炳生之三子李騰芳則於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舉人,李家遂成為大溪望族。這間大厝後來被稱為「李騰芳古厝」,民國七十四 年(1985年)被公告為國家第二級古蹟(注2)。大溪原名「大姑陷」, 也因為李騰芳考中舉人,地方引以為榮, 認為原有「大姑陷」地名不雅,因此改為「大姑崁」(注3)。
廟裡的工作人員,一位中年男子,看見我認真的讀碑文並拍照,招呼我說:「來坐,喝茶。」我婉謝好意,並向其詢問廟裡是否 還有保存古匾額或古碑等文物,他遺憾的回說:「古物都沒有保存下來。」
「以前人沒有保存古蹟的觀念。」他說:「所以改建時都丟掉了。」
我問他,二百多年前從湄州請來的那一尊媽祖神像是否還供奉在廟裡,他說還在,大殿神座上許多媽祖神像的其中一尊就是當年從 湄州請回的媽祖。他還告訴我,其實當年從湄州共請回三尊媽祖,一尊在慈聖宮,一尊在福安宮, 一尊被李家迎走,不知去向(注4)。我問 福安宮位於何處?他說,福安宮就在廟前的桃58公路再往前約一公里的三層地區,在台七線公路旁。
這段話引起我的興趣。或許福安宮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於是我決定轉往福安宮。
我走小角仔古道返回停車處。開車先走桃58公路,繞一圈,抵達小角仔的慈聖宮,然後再前往到三層。實際走一圈桃58公路,才體會出小角仔古道的交通功能。 公路繞山路一大圈,約二公里多,才抵達慈聖宮,但走這條古道大約只要半公里而已。
從慈聖宮走桃58公路往三層,在公路3公里處,看見一座土地公廟「永福宮」,下車探查,這應也是一座老土地公廟, 但已於民國69年(1980年)改建。無其它新發現,於是繼續前進。桃58公路與台七線交會,左轉台七線後,就看到左側有福安宮的樓牌, 這時突然想起,我曾來過這裡,這裡是打鐵寮古道的起點。 我腦海里就將這些古道給整合了起來。以前三層地區的民眾,走打鐵寮古道前往(復興鄉)三民,走小角仔古道前往大嵙崁。若把福安宮、永福宮、慈聖宮連成一線,就是昔日的小角仔古道了,這條古道後來被桃58公路取代,只剩那300公尺長的石階路段而已。
我來到了福安宮。這座廟和三媽慈聖宮一樣,已重新翻修過了,成為現代水泥建材的廟宇。在廟裡繞一圈,沒看到什麼古蹟。 匾額的部份,則只看到一個昭和癸酉年(1933年)的匾額,並無清朝古匾。
我在廟外廣場遇到一位老伯,我問他廟裡是否還有古蹟或古物,他搖搖頭說沒有。他說,若想看古老的東西,廟後方倒是有一棵百年茄苳樹。 於是他帶我繞從廟左側的小巷到廟後方去看那棵老茄苳樹。這棵茄苳樹頗大,大約三個人伸張手臂才圍抱得住。 樹後方則有一間已半頹傾的土埆厝。老伯說這棵老樹在他小時候就有了,生長在廟後巷內隱蔽處,外地人不會知道。 我對他說,可建議福安宮拍一張老茄苳樹的照片,將照片放在廟前,才能導引遊客過來參觀。被遊客重視,老茄苳樹才會得到照顧與保護。 我告訴他,台北市的珍貴老樹都有編號,受到市政府的保護;桃園縣政府若沒有這種措施,有一天地主想蓋房子時,百年老茄苳樹 一下子就會被砍掉了。他點頭表示贊同。
我也問老伯,這裡地名為何叫做「三層」?他說這裡位於台地的第三層,所以叫做「三層」。
這種地形特色,我今天倒是體驗深刻。我告訴老伯,我從小角仔古道爬石階上山後,就發現小角仔與大溪市區明顯分成上下兩層。
老伯笑著回說, 「三層」不是從大溪那邊數過來,而是從石門水庫那個方向數過來,這裡是第三層,在高處。我聽了似懂而已。我對桃園縣還不夠熟悉。
他帶我從廟後繞一圈回到廟前,廟右側的小巷裡,還有一些民國五0年代的紅磚舊宅,也讓我很有感覺。在廟前與老伯道別, 我在附近漫步閒蕩,來到三層派出所附近的鎮福宮;我上次探訪打鐵寮古道時,曾經過這座小廟,在廟前拍過過照。
今天的小角仔古道之行到此為止。我繼續開車沿台七線前進,往慈湖的方向,繼續我的古道旅程。原以為小角仔古道只是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雞肋古道,沒想到實際走一趟,還是有所發現。旅行的樂趣往往在於這種平淡中的偶遇與領略。這條古道讓我對大溪又我也問老伯,這裡地名為何叫做「三層」?他說這裡位於台地的第三層,所以叫做「三層」。
這種地形特色,我今天倒是體驗深刻。我告訴老伯,我從小角仔古道爬石階上山後,就發現小角仔與大溪市區明顯分成上下兩層。
老伯笑著回說, 「三層」不是從大溪那邊數過來,而是從石門水庫那個方向數過來,這裡是第三層,在高處。我聽了似懂而已。我對桃園縣還不夠熟悉。
他帶我從廟後繞一圈回到廟前,廟右側的小巷裡,還有一些民國五0年代的紅磚舊宅,也讓我很有感覺。在廟前與老伯道別, 我在附近漫步閒蕩,來到三層派出所附近的鎮福宮;我上次探訪打鐵寮古道時,曾經過這座小廟,在廟前拍過過照。
今天的小角仔古道之行到此為止。我繼續開車沿台七線前進,往慈湖的方向,繼續我的古道旅程。原以為小角仔古道只是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雞肋古道,沒想到實際走一趟,還是有所發現。旅行的樂趣往往在於這種平淡中的偶遇與領略。這條古道讓我對大溪又有新的一層認識。
寫這篇旅記時,才想起我竟然忘了問「小角仔」地名的由來。「小角仔」代表什麼意義呢?用福佬話發音,「小角仔」念起 來象是一毛、兩毛錢的小角錢。這種猜測恐怕不對,小角仔是大溪李家開基之地,在大溪的歷史裡應不會是「小角仔」而已。
有新的一層認識。
寫這篇旅記時,才想起我竟然忘了問「小角仔」地名的由來。「小角仔」代表什麼意義呢?用福佬話發音,「小角仔」念起 來象是一毛、兩毛錢的小角錢。這種猜測恐怕不對,小角仔是大溪李家開基之地,在大溪的歷史裡應不會是「小角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