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鯨(海洋動物)

小藍鯨(海洋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藍鯨(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藍鯨分布印度洋和東南大西洋的亞南極海域。小藍鯨雌性長19m,雄性略小於19m性成熟,雌雄長分別為22和21m時身體成熟。是海洋內體型最大的鯨類。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有所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藍鯨
  • 外文名:B.m brevicaukta Ichihara,
  • 分布:印度洋和東南大西洋
  • 特點: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
  • 類別:哺乳動物
  • 級別:國家保護
體形差異,生存威脅,國家保護,

體形差異

鯨類動物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
小藍鯨小藍鯨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5℃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幹直接連線。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音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繫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
小藍鯨小藍鯨
鯨類動物的祖先原來也是在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濱一帶的食蟲類或食肉類,後來由於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所吸引,經過漫長的歲月,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並逐漸了適應海洋生活。最早的鯨是出現在大約5500萬?/FONT>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鯨、始齒鯨和始新世後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比較,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尚未移至頭的上方,牙齒和古代的食蟲類、肉齒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 枚,齒形、頭骨也很相像等,僅有少數不同點,但它們已經具有適應在海水中生活的、與魚類相似的體形。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淡水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鬚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髮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
小藍鯨小藍鯨
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 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FONT>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線,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鬚鯨類在全世界有露脊鯨科、灰鯨科和長鬚鯨科等3個科,共約 6屬、11種。

生存威脅

鯨類由於經濟價值很大,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捕殺的對象,但過去由於捕獵的手段落後,獵取量較小,尚不足以影響鯨的數量。到了近代,人們改用艦船和火炮獵捕鯨類,殺傷力大大增強,使得鯨的數量銳減,很多種類瀕臨滅絕。 現在由於世界各國對每年捕獲的鯨類的數目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所以捕鯨已經逐漸不再是監視鯨類的數量和生存狀況的科學家所擔心的主要問題。但是,在整個世界的範圍內,人類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空前的海洋污染則對鯨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威脅的程度遠遠大於捕殺,另外飛速發展的產業化捕魚也極大地影響了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是影響它們生存的又一個主要因素。人們從前總是把海洋想像為寬廣無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從事冒險活動的象徵,因此在肆無忌憚地對海洋資源進行掠奪的同時,不僅由於航運業產生的大量海洋噪聲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壓載水,而且還大量地向海洋中傾倒垃圾,大約有10萬種化學藥品也通過污水的排放和空氣到達海洋里,難以分解的有機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機物含量,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並且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小藍鯨小藍鯨
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海洋是儲存廢氣二氧化碳的巨型容器,冷熱海流系統對地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在尚少開展研究的深海中,有著眾多未知的、有益於人類的動植物,其中包括很多人類潛在的食物和藥物等來源,具有重要的價值。海洋污染程度的不斷增加,將使這些寶貴的資源遭到毀滅。由於臭氧層受到破壞,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域的磷蝦的種群密度急劇減少,每1000立方米海水所棲息的磷蝦尾數已從1982年至1983年以前的 177.8尾,急劇減少到1984至1985年的41.2尾。磷蝦是海洋中的一種甲殼動物,是海洋魚類、鯨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餌料,在海洋生物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作為留存於地球上的最大的蛋白質資源也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
由於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位於食物鏈的末端,所以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等有激紊作用的物質,嚴重地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從而使它們極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 我國的鯨類動物資源非常豐富,迄今為止在我國海域發現的已經達到9科、26屬、38種,其中既有體長在30米以上的藍鯨,也有體長僅有1米左右的江豚,特別是還擁有特產的淡水鯨類——白鰭豚,是鯨類動物中的一朵奇芭。

國家保護

我國的鯨類動物除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外,其他所有種均被列為II級保護動物。地球之最——藍 鯨
大小
初生7米,成年24-27米;小藍鯨初生6米,成年21-22米。
小藍鯨小藍鯨
體重
初生體重約2.5噸,成年100-120噸。
形態特徵
體型龐大、體色呈藍灰色、體表斑駁、背鰭小而矮鈍、位置偏後方、頭部寬而平、呈U字型,噴氣孔前衛巨大、尾乾非常厚實、噴氣達9公尺、潛水時、可能展現尾鰭、體呈流線形、喉下有許多皺摺、鯨鬚板中長、上頷側觀呈水平狀。
行為及自然史
有三種不同的亞種,生活在南半球的中間藍鯨、生活在北半球目閣小的亞,以及更小的,生活在南半球熱帶地區的亞種小藍鯨。成鯨很少躍離水面,通常以45度仰角躍出,然後以腹部鋰體側回落。在某些地區,攝食活動似乎都在傍晚或清晨進行,族群大小為1-2,良好攝食區內有時會有較大的族群。
分布
主要在寒冷水域與大洋中、大陸架的邊緣。現存
小藍鯨小藍鯨
約6,000-14,000。
習性
藍鯨亦稱“剃刀鯨”。哺乳綱、鯨目、鯉鯨科。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
藍鯨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動物,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龍——長臂龍體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體重的30倍左右。藍鯨是真正的海上巨獸,平均長度約26米,最高記錄為33.5米,平均體重150噸。這樣的巨獸需要大量的食物,一頭成年藍鯨一天消耗100萬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1噸磷蝦,磷蝦是它的大宗食物。藍鯨游入淺灘,吞進滿口的水和磷蝦。磷蝦被充當活塞的舌頭過濾出來,舌頭迫使水通過懸掛於上顎兩側的似大篩子結構的鯨鬚流出去。一頭藍鯨的舌頭厚3米多,其重量比一頭大象還重。
藍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每隔10-15分鐘需露出水面呼吸。藍鯨露出水面時,先將肺中的二氧化碳從鼻孔中排出體外,然後再吸氣。從鼻孔排出的灼熱而強有力的二氧化碳廢氣,伴有響亮的尖叫聲,並把附近的海水也卷出水面,高度可達10米左右,於是海面上出現了一股壯觀的白色霧柱。
藍鯨曾漫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單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萬頭這樣巨獸。但最近幾年,無情的捕鯨業使得藍鯨的數量越來越少,不足該總數的1%。確定藍鯨的數量是很困難的,目前估計南極地區有幾百到1.1萬頭之間。這個數字無論正確與否,與曾經有過的數量相比,已經到了危險的下限。儘管最近50年來,一直限制捕鯨,並於1967年強制禁止捕鯨,但在科學研究的偽裝下,仍然有人繼續對藍鯨進行商業性捕獵。
小藍鯨小藍鯨
藍鯨遷移的距離很大,夏天,它們生活在極地水域,以鄰近浮冰邊緣的大量磷蝦為食。,特別嗜吃磷蝦。藍鯨吃東西時,張開巨口,讓海水和浮遊動物一齊湧入,大有百川匯口之勢,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裡排出,濾下的小動物,便可吞入肚中。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遷移到溫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數千公里。據悉,一頭藍鯨只用47天時間,遊程就達3000公里以上。如此超長的旅程使得它們遠離進食基地,長達4個月之久的時間內概不進食。以積蓄的儲能為生。
長到能單個或結對地邀游世界大洋的藍鯨,可活到120歲。儘管採用獨居的生活方式,但它們有著進行超遠距離通迅的先進方法,能產生一種低頻率高強度的聲音。已記錄到的聲頻達180分貝,這是已知由動產生的最大噪音,超過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聲音可延續30秒鐘,能被1610公里以外的其他藍鯨聽到。
藍鯨也是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藍鯨以每小時28千米的速度前進,可產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當於一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曾有一頭藍鯨把一艘27米長的捕鯨快艇拖著遊了8個半小時,平均時速為9千米,當時這艘快艇開足馬力向後退行,卻仍被它拉著向前行駛了74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