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蚊蛹期常被一種姬蜂寄生,寄生率為50%以上,這種姬蜂為小菌蚊的天敵,應注意保護利用。小菌蚊常在平菇的菇蕾及菇叢中為害,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
基本介紹
為害症狀,發生因素,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幼蟲活躍,群集為害使用菌菌絲及子實體。除了蛀食子實體外,還吐絲拉網將整個菇蕾及幼蟲罩住,被絲網罩住的菇除被蛀食外還很快停止生長而萎縮,逐漸變黃後乾枯。沒有長出子實體的菌塊,幼蟲也為害菌絲,常常是數條幼蟲活動於培養科的表面拉絲網並在網內為害菌絲。
發生因素
溫度在17.5~22.5℃下成蟲壽命為3~14天,一般為6~11天。在17~24℃下,卵期3~5天。孵化率不整齊,一堆卵通常2~4天孵化完,個別的卵塊5天才孵化完。在23~32.8℃下,幼蟲歷期為11~14天,幼蟲齡期以4齡為主,個別也有3齡或5齡的。在17!22.8℃下,蛹期為2~8天,一般3~4天。在17~32.8℃下,小菌蚊完成一代需28天左右。
形態特徵
雄成蟲體長4.5~5.5mm,雌成蟲體長5~6mm.體淡褐色,頭深褐色,緊貼於隆凸的胸下。口器黃色,下顎須4節。觸角絲狀,共16節,基節、柄節粗壯,其餘各節逐漸變細,1~3節為黃褐色,從第四節起逐漸變褐色。複眼黑色,腎形,頂端逐步變窄。單眼3個,排成一字形,眼周圍有黑圈。胸部有褐色毛,背板向上隆凸呈半球形。前翅發達,長3.8mm,寬1.6mm。平衡棒乳白色,足基節長而扁,轉節上有黑斑;脛節有3行排列不規則的褐刺,脛端有距。腹部7節,雄蟲外生殖器有一對顯著的鋏狀抱握器具。雌蟲腹部末端簡單。產卵器尖細。卵乳白色,橢圓形,長1mm左右。幼蟲灰白色,長筒形,老熟時長10~13mm,頭骨化為黃色,眼及口器的周圍黑色,頭的後緣有1條黑邊。體分為12節,前3節有時有黑色花紋,各節腹部有2排小刺,腹部刺較多。蛹乳白色,長約6mm,頭緊緊貼在隆凸的胸部,複眼褐色,腹部9節,氣門邊緣有顯著的黑斑。
生活習性
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後當天即可交尾。成蟲活動能力強,也表現子在交尾次數和交尾時間兩方面:一對雌雄蟲交尾1~7次,個別的交尾時間可長達284分鐘,幼蟲有群居和吐絲網的習性。老熟幼蟲現在栽培塊的表面或者邊角作一白色棗核形絲繭,幼蟲在繭內化蛹。
防治方法
(1)栽培。菇房的門窗和通氣孔裝紗門、紗窗,紡織成蟲飛入菇房再培養料或原基礎產卵繁殖,減少蟲源。人工捕捉。中華信覃蚊有群居習性,因成蟲和幼蟲比較大,所以采菇後清理料面時應注意捕捉幼蟲。成蟲有趨光性,常常飛到菇房窗上火燈光附近停息或交尾,可用蠅拍扑打。
(2)藥劑。發生嚴重時,噴灑敵百蟲100倍液,對幼蟲的致死率為100%,而對蛹為90%,500倍的敵百蟲液對幼蟲和蛹的致死率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