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荀

小荀

小荀,全名荀彧(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在新三國里被觀眾親切的稱呼為“小荀”。

基本介紹

  • 本名:荀彧
  • 別稱:小荀
  • 出生地:潁川潁陰
  • 出生時間:163
  • 去世時間:212
人物簡介,個人檔案,生平事跡,歷史評價,

人物簡介

圖片圖片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個人檔案

圖片圖片
姓名:荀彧(xún,yù)
字:文若
生卒:163-212(50歲)
終屬:魏國
籍貫:豫州潁川(今許昌到臨潁一帶)
容貌:偉美,有儀容
官至 :光祿大夫(建安十七年由尚書令、侍中轉任,名義上持節參謀丞相府軍事。)/太尉 (魏鹹熙二年追封)
諡號:敬
父親:荀緄
配偶:唐氏
兄弟姐妹:荀衍,荀諶
侄:荀攸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確山)人,東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之一,為當時北方統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後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生平事跡

圖片圖片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永漢元年(189),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東西)。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荀彧棄官歸家。對父老說:“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但鄉人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時冀州牧同郡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隨。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卻見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初平二年(191),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吾之子房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任荀彧為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當時董卓威陵天下,曹操問計於荀彧,荀彧說:“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後董卓派李傕等出關東,虜略各地,至潁川、陳留而歸。荀彧鄉人多數死於戰亂。
初平三年(192),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隨其征戰。
興平元年(194),曹操東征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時荀彧和壽張令程昱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州治所),呂布到後,張邈派劉翊告訴荀彧:“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眾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計,立即命令軍隊加強防,並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回響張邈,投靠呂布陣營。當時曹操率大軍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與張邈、陳宮勾結。夏侯惇到後,乘夜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眾數萬來攻,軍中甚懼。郭貢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說:“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說:“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荀彧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引兵而去。荀彧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范、東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師濮陽擊敗了呂布。這次荀彧又一次救了曹操,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如果曹操這次沒有荀彧和程昱的死命保城,曹操可能會像劉備一樣,落得個半生飄零的下場。
興平二年(195)正月,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軍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的呂布部將薛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撤退而走。曹操殲滅巨野守軍,斬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
此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獲悉後,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荀彧勸阻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閒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里。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將軍熟慮之。”(《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
不久,曹操以少勝多,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並分別派出部隊收復兗州各縣,兗州遂平。此戰的獲勝,對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荀彧功不可沒。
建安元年(196),隨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則對曹操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圖片圖片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遂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並為其此後統一戰爭(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謀略,曹操正因為採納了荀彧的意見奉天子,才一舉成為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軍閥,為以後所有戰爭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荀彧侄)、鐘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荀彧善於舉薦人才,起初舉薦了戲志才,戲志才死後又舉薦了郭嘉。此外,還舉薦了陳群、杜畿、司馬懿(此處有爭議 據晉書宣帝紀“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據後漢書“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锺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等人,都是當時名士,只有嚴象和韋康後來因為失敗喪命。
自曹操迎天子後,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時袁紹雄居北方。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閱後大怒,諸將都說是作戰不利的原故。鐘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說:“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見到曹操後,曹操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荀彧說:“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這番話雖然對曹操讚揚得過分了些,但總約來說,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他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劉本質來作分析,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聞後大悅,荀彧還說:“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曹操說:“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荀彧說:“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鐘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建安三年(198)五月,曹操大敗張繡;十二月,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由於曹操在內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此時,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擁有冀(州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青(州治臨淄,今山東淄博)、並(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六月,河北割據勢力袁紹統帶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以實現他“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目的。
圍繞著是否抗袁的問題,在曹操集團內部又展開了一場辯論。名士孔融反對與袁紹抗爭,他說:“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荀彧則反駁說:“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一席話,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爆發。九月,曹軍軍糧將盡,士卒疲憊,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昌。荀彧回信說:“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採納其建議,繼續堅守待機。不久,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曹操遂以奇兵襲烏巢(參見烏巢之戰),斬淳于瓊等人,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而“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等,和荀彧所預見的完全一樣。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袁紹敗退北走,遣軍屯於倉亭(今山東陽穀境)。建安六年(201)三月,曹操欲南擊曾與袁紹結盟的荊州劉表。荀彧認為:“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納其計,遂於四月揮軍北進,揚兵於黃河之上;對駐守倉亭的袁紹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倉亭袁軍。至此,袁紹主力喪失殆盡。九月,曹操班師返許(今河南許昌東)。次年(202)五月,袁紹因兵敗慚憤,嘔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謙虛,認為自己沒有戰功,把表壓了下來。因此,曹操又寫信給他說:“同你共事以來,你幫著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荀彧這才接受萬歲亭(在今河南新鄭縣內)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鄴城,領冀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曹操將要從之,荀彧卻反對說:“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若一旦生變,雖有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從之。
當時荀攸為曹操謀主,荀彧與荀攸分主內外,“並貴重”(《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荀彧將所賜之物皆散給族人和朋友,家無餘財。曹操還將安陽公主許荀彧長子荀惲為妻。
建安十年(205),河東叛亂,曹操讓荀彧舉薦賢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三國志·杜畿傳》裴松之注《傅子》)。曹操遂讓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定叛亂,廣施仁政,在位16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戶,前後總計二千戶。還要授以三公(當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準備討伐劉表,問計於荀彧,荀彧說:“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南征,八月,劉表病死,曹操遂得荊州。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死(關於荀彧的死,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謚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第二年,曹操進封魏公。

歷史評價

圖片圖片
何顒:“王佐才也。”——《三國志.荀彧傳》
“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彧別傳》。
“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晉書.荀勖傳》(表文略)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荀氏家訓》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別傳》
鐘繇: 锺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或問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彧別傳》
《典略》: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閣,不以私慾撓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