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芒法自然村

小芒法自然村

小芒法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政府勐來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鄉政府西南邊,距離芒隴村委會3.5 公里,距離鄉政府8.5公里。國土面積0.62平方公里,海拔1210米,年平均氣溫18.5 ℃,年降水量12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甘蔗、玉米、茶葉、蔬菜、食用菌等農作物。有耕地462畝,其中人均耕地1.97畝;有林地2413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芒法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
  • 面積:0.62平方公里
  • 海拔:1210米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有農戶58戶,有鄉村人口235人,其中農業人口234人,勞動力13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4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8.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畜牧養殖產業。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62畝(其中:水田143.0畝,旱地319畝),人均耕地1.97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玉米、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241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桃、李等經濟林果。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產品銷往本縣。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31 %。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42 %;畜牧業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 29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9頭,肉牛5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4%;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 4.4 %;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3 %。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人(占勞動力的 6.8%),在省內務工7人,到省外務工2人。
甘蔗甘蔗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有。全村有58戶通自來水。有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和9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戶(分別占總數的57%和45%)。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7.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 1輛,機車7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3.2畝,有效灌溉率為32.9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村中田園村中田園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57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8戶,共鄉村人口240人,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25人。其中農業人口239人,勞動力138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22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別懂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河西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9.5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 廣播電視覆蓋率不高,信息較為閉塞;醫療衛生設施較差,嚴重影響著當地民眾的身體健康;缺乏文化活動設施,村民的文化生活單一。 二、產業發展困難,種、養殖業缺乏資金,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三、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科技利用率不高;農業信息、科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設備落後,缺乏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四、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和能源建設,著力改善村容村貌。 二、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發展主導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引導農民擴大對如茶葉、食用菌的種植、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推廣其他新興產業,讓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三、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四、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五、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六、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有序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