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一般指本詞條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少陰心經相表里,上接手少陰心經於小指,下接足太陽膀胱經於目內眥。經脈分布於手小指的尺側、上肢外側後緣、肩後及肩胛部、頸部、面頰、目外眥、耳中、目內眥。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少澤,末穴是聽宮,左右各19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太陽小腸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十二經脈之一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太陽小腸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小腸,陽氣較盛的經脈。
經脈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自手小指尺側端(少澤)起始,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出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踝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後邊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面,繞行肩胛,在大椎穴與督脈相會,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胚,沿著食道下行,貫穿膈肌,到達胃部,入屬小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頰,到外眼角,折回來進入耳中(聽宮)。另一條支脈,從面頰部分出,行至眶下,到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顴髎)。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中醫套用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牽拉樣疼痛,上臂痛如折斷。本經穴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疼痛。
二、手太陽絡脈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絡脈,名支正,在腕關節後五寸處,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上絡於肩髃部。出現的實證,關節弛緩,肘部痿廢不用;虛證,皮膚贅生小疣。可取手太陽絡穴治療。
三、手太陽經別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靈樞·經別》)
手太陽經別,在肩關節部從手太陽經分出,進入於腋窩部,走向心臟,聯繫小腸。
四、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寒熱在頸者(《靈樞·經筋》)。
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之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髁後,以手彈該骨處,有感傳及於手小指之上;上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腋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著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下頷處,上行的連屬於眼外眥。
其病症:見小指僵滯不適,肘內銳骨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上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等處酸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並感到耳中鳴響,疼痛牽引頷部,眼睛閉合一會才能看清物景。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症。
五、手太陽腧穴
本經一側19穴,8穴分布於上肢背面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分別為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頭項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療耳病常用聽宮、後溪、前谷;治療目疾常用後溪、養老;齒痛常用聽宮、顴髎;咽喉痛可用少澤、前谷、天窗、天容;乳房病常用少澤、天宗;急性腰痛常用後溪、養老;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針刺背部腧穴和頸部腧穴應注意角度和深度,聽宮應張口直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