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截止2009年底,該村有耕地總面積98畝(其中:田23畝,地75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646.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7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837畝,其他面積8.3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5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戶(分別占總數的8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該村截止2009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拖拉機2輛,機車20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畝,有效灌溉率為23.47%。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49.46%;畜牧業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19.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頭,肉牛14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15.05%,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7.53%;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4.3%。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7.07%),在雲南省內務工3人,到雲南省外務工3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底,該村有農戶25戶,共有鄉村人口99人,其中男性53人,女性46人。其中農業人口99人,勞動力5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99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9人,享受低保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4戶,占農戶總數的96%。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溫泉中學。截止2009年底,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12人,中學生6人。
基層組織
截止2009年底,該村有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有團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交通不便,農村用電困難,制約了地方發展,缺乏發展資金,無法發揮地方優勢,學生讀書路遠,難走。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改善公路建設,注重召商引資,加強基礎自身建設,打造茶葉品牌,加大科技培訓力度。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昌寧縣松山--聯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