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柴

小米柴

小米柴,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的枝葉、果實。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痛,祛風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癬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米柴
  • 別稱:米飯花、山胡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珍珠花屬
  • :珍珠花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藥理作用,化學成分,

入藥部位

枝葉、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活血止痛,祛風解毒。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癬瘡。

相關配伍

治癬瘡:山胡椒煎水外搽。(《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搽;或搗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多作外用。內服中毒易引起嘔吐,大便次數增加,多尿,神經中樞及運動神經末梢麻痹,肌肉痙攣。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或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8-16米;枝淡灰褐色,無毛;冬芽長卵圓形,淡紅色,無毛。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8-10厘米,寬4-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或心形,表面深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近於無毛,中脈在表面下陷,在背面凸起,側脈羽狀,在表面明顯,脈上多少被毛;葉柄長4-9毫米,無毛。總狀花序長5-10厘米,著生葉腋,近基部有2-3枚葉狀苞片,小苞片早落;花序軸上微被柔毛;花梗長約6毫米,近於無毛;花萼深5裂,裂片長橢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1毫米,外面近於無毛;花冠圓筒狀,長約8毫米,徑約4.5毫米,外面疏被柔毛,上部淺5裂,裂片向外反折,先端鈍圓;雄蕊10枚,花絲線形,長約4毫米,頂端有2枚芒狀附屬物,中下部疏被白色長柔毛;子房近球形,無毛,花柱長約6毫米,柱頭頭狀,略伸出花冠外。蒴果球形,直徑4-5毫米,縫線增厚;種子短線形,無翅。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2800m的林中。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祛瘀,止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珍珠花葉中含毒性成分淚木毒(lyoniol)A[1],淚木毒(lyoniol)D[2],還含有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3],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聖草素(eriodictyol),落新婦甙(astilbin),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4]。嫩芽中含有金絲桃甙,左族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以及微量的木犀草素(luteolin)和芹菜素(apigenin)[5]。從其木質部提取物中檢出左旋表兒茶精[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