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擬雲芝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扇形,半圓形或貝殼狀,薄,硬,無柄復瓦狀,長3.5-15(21)cm,寬3-11cm,厚3mm,表面被粉末狀絨毛或光滑,黃白色至淡黃褐色,有黃褐色相間的環紋和溝紋及輻射狀皺紋,基部有紅褐色斑點,邊緣薄波浪狀至瓣狀。
基本介紹
- 別名:小針孔菌
- 中文學名:小節纖孔菌
- 拉丁學名:Inonotus nodulosus (Fr.) Pilat.
- 目:非褶菌目
- 科:多孔菌科
- 屬:纖孔菌屬
- 生態習性:生於楊、柳及殼斗科等樹木上
- 分布地區:河北、陝西、海南、廣東、黑龍江、甘肅等
經濟用途,簡介,形態特徵,生長狀況,生長要素,氧氣的要求,光的要求,水分要求,溫度要求,pH值的要求,所屬科目,
經濟用途
屬木腐菌,分解木質素的能力較強,傳播蔓延很快。常侵害食用菌段木,尤其在段木接種後,長期潮濕、通風條件差的情況下容易生長此種菌。
簡介
菌肉淡黃褐色,薄而韌。菌管面黃褐色帶白粉,延生,靠近蓋緣不育。管孔圓形,完整,每毫米7-8個。菌管灰褐色,長2-3mm。無囊體。擔子4個孢子。擔子近棒狀,具4小梗,近無色。孢子寬橢圓形,光滑,無色,含1-2個油滴,5-6×3-3.5um。
形態特徵
小節纖孔菌內側排列著許多放射狀的薄片,稱為菌褶,菌褶兩面能夠產生單細胞的棒狀擔子,擔子產生孢子。傘柄上常常會有環狀的膜,也就是菌環。小節纖孔菌的繁殖是靠擔孢子進行的。擔孢子成熟以後,會散落下來,如果散落的位置條件合適,就會萌發,成為菌絲體。
菌絲體是小節纖孔菌的營養體,是一種疏鬆狀態的綿白色的物質,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爛葉下面。它可以從土壤或其它有機物中吸收養分,營腐生生活。
菌絲體彼此纏結在一起,吸收養分,不斷發育生長,形成菌蕾,再經過生長伸出地面,成為新的小節纖孔菌個體。小節纖孔菌子實體小,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纖孔菌屬。菌蓋無柄,半圓形,復瓦狀生長,往往相互接連,1-2cm×1.5-3cm,厚0.2-0.6cm,黃褐色至紅褐色,有細絨毛,常具輻射狀皺紋及粗糙,邊緣薄而銳。菌肉黃褐色,厚約1mm。
小節纖孔菌菌管長1-5mm,色較菌肉深。管口初期污白色,圓形,漸呈褐色並齒裂,每毫米3-5個。剛毛體暗色,18-60μm×7.5-10μm。擔子短棒狀,具4小梗,9-12μm×4-5.2μm。孢子無色,寬橢圓形,厚壁,光滑,4-5.5μm×3.5-4μm。
生長狀況
小節纖孔菌的纖維絲還和樹根緊密地交錯共生在一起。這種交錯生長的根被稱為菌根。利用菌根,小節纖孔菌可以從樹木那裡獲得營養,同時也為樹木提供它們從落葉層中吸收上來的礦物鹽。在加工轉化著大部分已經死亡的有機物。
生長要素
氧氣的要求
小節纖孔菌是一種好氣型菌類,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均需新鮮空氣,常通風換氣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4%以上,小節纖孔菌原基很難出現,發育受阻,易產生畸形菇。從栽培經驗看,小節纖孔菌子實體生長階段對氧氣的需求量超過一般菌類。栽培環境通風不良使子實體菇柄增長,影響品質。但無論哪個生產階段其通風換氣必須是溫和的,主要是溫度和風速和諧一致。
光的要求
小節纖孔菌在發菌階段暗培養完全可以正常生長。但菌體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子實體很難分化,強光下不易形成子實體,一般光線為8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時間每天為12至14小時。不同品種對光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異。有的需要強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產實踐表明,在光線過弱的情況下,往往出現菇體畸形,菌柄細長,菌蓋過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強光直射對小節纖孔菌的外觀形狀、菇體色澤和品質也影響不大。
水分要求
培養料料水比為1∶1至1∶1.3,培養料的水分為65%,小節纖孔菌菇體生長發育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5%至90%,相對濕度過高會出現黃菇。在低溫6℃至7℃,空氣濕度過小時常發生菌蓋龜裂。小節纖孔菌含水量小,採摘後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溫度要求
小節纖孔菌屬低溫型的菇類,菌絲生長溫度為5℃至32℃。最適應溫度22℃至25℃,5℃以下生長緩慢,在35℃至37℃時菌絲停止生長。其菌絲體後熟則需要30至45天達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間,最適宜溫度為7℃至12℃子實體方能分化,出菇生長溫度在3℃至22℃,最適宜溫度在13℃至18℃。從制出菇菌棒到採收為110至130天左右。從菇蕾到採收為8至15天左右,出菇時間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pH值的要求
小節纖孔菌自然生長環境土壤為微鹼性,pH值為7.8,小節纖孔菌菌絲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長,最適宜的pH值為5.5至6.5。原種栽培中考慮由於高壓滅菌時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則配料時pH值應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適合在6.5至7.5之間,各種培養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試紙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