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小石橋鄉政府距離玉溪市中心23公里、省城昆明89公里。幅員面積70.4平方公里,鄉轄小石橋、響水、玉苗三個村民委員會,23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全鄉國土面積43157畝,其中:林地面積33645畝。耕地面積9512畝,農民人均耕地1.6畝。擁有水面面積101383平方米 ,森林覆蓋率達75%。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2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96元,實現財政收入1205萬元。
小石橋鄉投資環境優越,水利等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環境優美,以休閒度假、民俗觀光旅遊為特色的生態彝鄉已初具雛形。
文化歷史
小石橋鄉歷史悠久,在南詔及大理國時期,小石橋屬東方黑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強宗部”,後屬“部傍部”、“普舍部”。元代屬“普舍千戶所”。清代為世襲土州判所轄的“東夷寨”和“北山”(寨)範圍。民國時期,曾先後劃屬普舍鄉、廣義鄉、北城鎮。
1950年1月至1966年7月,先後隸屬廣義鄉、中和去區、第三區、第二區及北城公社。
1966年7月,小石橋公社成立,開始成為縣轄區級“政社合一”行政建置,下轄小石橋、響水、玉苗3個生產大隊。
1988年1月,小石橋區改稱小石橋彝族鄉至今。鄉境內彝族、回族、漢族和睦聚居,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學習、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民族文化。由於各民族歷史源流原因,所以各民族在居住、服飾、婚俗、喪葬、語言文字、信仰等方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6%,具有濃厚的彝族民族文化底蘊。至今還保留著“祭龍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和“彝族煙盒舞”、“跳樂”等民族文化。在夜幕下,篝火旁,勞作一天的民眾三五成群的跳起煙盒舞、跳起彝族舞蹈,唱起彝家山歌,濃郁的彝家風情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現。
旅遊背景
小石橋鄉旅遊業起步較晚,從1994年開始,進入開發階段,作為後續產業進行培植,率先完成旅遊總體規劃,形成《玉溪市龍馬山風景總體規劃》。1995年至今,共投入資金400萬元,開發和建成了龍馬溶洞、石城、鬥牛場、999級天梯(情人坡)等旅遊景點,完成了旅遊景區部分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了一支具備一定素質的旅遊從業隊伍,基本形成了一個框架型旅遊產業體系。從96年至今,全鄉共接待旅遊26萬人次,實現旅遊門票收入173.3萬元,按現有人口計算,人均年旅遊收入為47元,旅遊業的發展對全鄉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 地理、人口。小石橋鄉風景區距紅塔區城中心23公里,該鄉東接江川的安化,南連李棋,西與北城毗鄰,北和晉寧六街接壤。2002年底全鄉總人口598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主要為彝、回族),全鄉總面積70.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鄉轄小石橋、玉苗、響水三個村委會,23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
2、 地貌、氣象。小石橋風景區分別以龍馬山山地和羅木箐河谷為主體。龍馬山地勢交錯分布著眾多的谷地或山間小盆地,谷地兩岸陡緩坡相間,徒坡地段開成“V”型峽谷,地表廣泛分布著石灰岩、白雲岩和砂岩,在長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蝕和溶蝕作用下,形成較為廣泛的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以羅木箐河谷發育較為典型,岩溶地貌主要分布於小瓦房附近的龍馬石林、羅木箐河谷的龍馬溶洞。龍馬山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日照率為51%,年均溫度14—15℃,全年盛行西南風。
3、 水資源、森林。該地區水資源主要靠大氣補給,年均降水量為950—1100毫米,地表水主要有羅木箐河,發源於晉寧縣寶峰鄉甘海子,全長29.4公里,徑流面積135平方公里,年流量為6318萬立方米。小石橋鄉森林總面積占全鄉總面積的61.8%,主要分布在海拔1826—2438米之間,以雲南松、華山松分布較廣。
4、 民俗文化、文物。該地區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鄉,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居住該地區的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在居住、服飾、信仰等方面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各種傳說、神話及眾多的彝族音樂舞蹈,有眾多的傳統服飾。有跑山、祭龍、黃牛會、火把節、開齋節、古爾邗節、聖誕節等民族節目。該地區主要文物有始建於清代的慈光寺和響水宗祠及一些珍貴的碑刻。
經濟發展
作為傳統農業鄉鎮,2000年以前,小石橋鄉每年兩三百萬的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由烤菸產生,農民收入的絕大部分也來自烤菸生產。產業結構單一,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為此,該鄉提出了“種好一棵煙、管好一棵樹,種好一棵菜、養好一頭畜”的發展思路,在繼續強化烤菸生產的同時,通過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和反季蔬菜。現今,該鄉已推廣無公害
蔬菜種植6126畝,實現總產量604.12萬公斤,產值2114.42萬元。與此同時,充分發揮
沼氣池示範鄉的資源優勢,利用全鄉1215口“三位一體”的沼氣池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緊緊抓住百信建成“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基地”的機遇,大力推廣能繁母豬飼養,實現優良仔豬自繁自給,加大生豬養殖規模。完善動物疫病監控防治體系,加快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示範戶。截至去年底,該鄉已有科技示範養殖戶29戶,全年出欄肥豬11146頭,自繁仔豬1462頭,年末生豬存欄7873頭;出欄林下放養黑山羊2810隻;出欄林下養殖優質土雞25405隻。實現畜牧業產值1969萬元,比上年增24%。林果方面以龍馬金花梨王生產合作社為依託,加大了林果技術服務和培訓,全力提升管理水平。已建成的50噸水果儲藏冷庫運行正常,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鄉引進新品種、新增林果面積428畝,全年園林水果產量達22.47萬公斤,實現產值112.35萬元。
櫻桃、
梨、
桃等特色水果銷售較好,民眾得到了實惠。林果業在小石橋鄉農村經濟發展中後繼產業的地位日漸顯現。
2007年10月,總投資8160萬元的安寧化工玉溪分廠在小石橋鄉建成開工;總投資1049萬元的35千伏變電站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計畫投資2.2億元的橋龍水泥廠也已在組織啟動中。安寧化工玉溪分廠、橋龍水泥廠等企業的成功引進,為小石橋鄉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8年,小石橋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896萬元,比上年增14.5%,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409萬元,比上年增28.0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64元,比上年增468元,完成財政收入1045萬元,保持了2006年開創的純農業鄉財政收入超過千萬元大關的好成績。其中,工商企業對小石橋鄉地方財政的貢獻已占半壁江山。菜、畜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均達2000萬元以上。在農民人均收入中,煙、菜、畜產業收入占比形成三分天下各其一的可喜格局。
鄉鎮企業
小石橋鄉的菸葉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是小石橋鄉的支柱產業,成為小石橋鄉財政的“命脈”產業。至2007年底,全鄉烤菸種植面積12000畝,百畝連片規模基地23塊,種植品種以優質雲87為主,產量138萬公斤,菸葉交售總收入1617萬元以上,上等煙比例達69.65%。菸農1510戶,占全鄉農戶數的85.2%,菸農種植戶直接菸葉收入戶均10967元以,人均3058.2元。戶均菸葉收入5萬元以上的菸農有12戶,3萬元以上的桔農有650戶。成立小石橋鄉了烤菸種植協會,協會會員1450戶,擁有集約化菸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全鄉鄉、村、組三級烤菸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全鄉有從事烤菸生產技術指導的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4人,種植烤菸23個村民小組各組有2-3名烤菸栽培、烘烤等鄉土人才骨幹開展烤菸科技推廣工作。
小石橋鄉烤菸生產達到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成為紅塔區的主要菸葉生產基地,以“味醇、優質”的產品特色走俏市場。
基礎設施
2007年全鄉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23個,達100%;22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96%;建設健身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6個,占30%;有公廁的村民小組23個,占100%;建有
沼氣池1215口,普及率達69%;建有小水窖3665口;建有
彝族飲食文化一條街1處,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全鄉擁有集約化菸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建供水站1座,年供水量達15萬立方米;全鄉擁有小型抽水站17座,裝機容量的1020千瓦,擁有水庫22座(其中:小二型7座),年畜水量達151萬
立方米,全鄉水利化程度達70%;全鄉各自然村均通有線
電視,現使用有線電視的農戶為1612戶;網際網路用戶達32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60門,現安裝固定電話及
行動電話的農戶數達1614其中行動電話用戶1205戶,行動電話通訊覆蓋小石橋鄉全境。
新農村建設
小石橋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目標,立足鄉情實際,合理布局,著眼長遠,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總體目標:
1、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極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2007年,鄉研究制定了
烤菸、
蔬菜、
林果、
畜牧等“四個一”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優煙、擴菜、興果、強畜”的發展思路,發揮烤菸支柱產業不動搖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冬早蔬菜、經果產業,提升
畜牧業。進一步最佳化種植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是緊緊圍繞“六個一”和“四個早”的工作目標,切實抓好烤菸生產。牢固樹立“烤菸興鄉富民”的思想,科學規劃,最佳化布局,強化科技措施,加大深耕輪作,提質增效,提高均價,增加農民收入。全鄉菸葉收購量達138萬公斤,上等煙比例69.65%,實現交售金額1617萬元;二是大力發展秋後冬早蔬菜產業。建立響水、玉苗等連片蔬菜種植示範點,發動民眾發展煙後
西葫蘆、
荷蘭豆、
花椰菜、甜脆豌豆等無公害蔬菜種植;三是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引進新品種10個,改良林果面積2000畝,盤活了5000畝優質梨基地。以金花梨王生產合作社為依託,加快林果基地建設步伐,推行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新引種黃梨良種208畝,現已建成50噸水果儲藏冷庫。全年水果產量達21.33萬公斤,實現產值53萬元。四是做大做強養殖業。充分發揮小石橋沼氣化示範鄉的資源優勢,利用全鄉1215口“三位一體”的
沼氣池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緊緊抓住百信建成“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基地”的機遇,加大生豬養殖規模。完善動物疫病監控防治體系,加快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示範戶,現有科技示範養殖戶29戶,全年實現全鄉畜牧業產值1578萬元。
事實證明,充分挖掘鄉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抓牢一棵煙”、“種好一棵菜”、“植好一棵樹”、“養好一頭豬”,大力發展優質菸葉、優質蔬菜、優質經果、優質生豬,符合小石橋鄉實際,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要保障。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實施大工程帶動大發展戰略效果,投資438.5萬元,新建背陰箐提水工程已在年初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年供水量達15萬立方米;總投資1449萬元的北前公路改造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工程建成後將對全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投資650餘萬元的煙水配套工程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順利驗收,並在大春生產中初見效益。
3、加強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2007年全鄉組織科技進村入戶1500餘戶。結合糧煙生產、特色蔬菜、林果經濟、畜牧產業的發展,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共組織培訓22場次,參訓人數達6324人(次)。
4、整治村容村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鄉2007年投資280萬元完成小黃塘、小玉苗村整村推進項目和小石橋村文明路、公房等新農村配套設施建設;34萬元完成了小丫口和小瓦房的文明路水泥路澆築,羊歇窩村的砂石路面鋪築。村內道路的硬化和公房建設,不僅是改善了受益村的出行和辦公條件,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活宣傳”,民眾已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好事,建設積極性普遍較高。
5、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解決民眾實際困難。
①解決學校安全問題。投資30餘萬元進行中心國小食堂改造建設正在進行。
②改善村組辦公用房建設。2007年要完成玉苗新鋪村新農村試點建設工程,投資120餘萬元;投資160餘萬元完成紅地垴村整村推進項目和羊歇窩6組、7組辦公用房的建設和修繕。
③農村低保擴面。2007年全鄉新增農村低保人口34人。
④紮實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及輸出轉移。2007年全鄉完成農村剩餘勞動力培訓300人以上,輸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200人以上。
6、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人口增長的關係,實現經濟、生態環境與人的和諧發展。
招商引資
區位優越
東線穿境而過的北前公路是紅塔區至江川的通道幹線之一,北線天寶公路直通晉寧縣是周邊經濟的連線紐帶。
資源豐富
森林及土地:小石橋鄉森林面積達67290畝,占總面積61.8%,耕地面積9512畝。海拔分布1826----2438米之間,適種經濟林果木有
黑桃、
板栗、
花椒、
梨、
桃、
花紅、
山楂、
葡萄等。尤為本鄉的大黃梨栽培歷史悠久,品質較佳,著名省內外。土地肥沃、氣溫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菸葉、花卉、玉米、豌豆、油菜、西葫蘆、荷蘭豆、青花等作物。特別是菸葉種植,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優良。西葫蘆、荷蘭豆、花椰菜等冬早蔬菜以無公害和優良的品質走俏市場,遠銷
香港和
深圳等省內外。且林下養殖生態土雞、無公害生態生豬養殖等獨具彝鄉特色的農特產品開發潛力較大。礦產資源:小石橋鄉礦產種類較多,初步探明的有金屬礦:銅、鐵和鋁。非金屬礦有
白雲岩和
石灰岩,石灰石為玉溪市城區建築用石料主材。旅遊資源:小石橋鄉以龍馬山和龍母箐河谷地為主體旅遊境地。境內風光秀麗,有山有水,林木異草,山花果木,奇鳥異獸,怪石奇洞,自然環境優美。主要景點:(1)龍馬石林:景區有大量的石芽和石林群,形態各異,似鳥似獸,似城似牆,其間羊腸小道,迂迴曲折,灌木叢間,曲徑通幽,野花綻放,空氣清香,清靜舒適。龍馬山主峰觀景塔,海拔2638.5米,登塔遠望,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面,星雲、杞麓兩湖及東風水庫盡收眼底,富饒的玉溪市城,田園阡陌,道路水渠,縱橫交錯,沃野良田,油菜麥浪,亦黃亦綠,讓人心曠神怡。(2)龍馬溶洞:喀斯特地貌的龍馬溶洞怪石林立,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透明晶瑩,絢麗多姿的石簾石幔滿掛洞壁,身臨其境,猶如迷宮。(3)天蓬瀑布群:瀑布形若白雲騰霄,浩連天際,跌落河谷,銀花四濺 ,頗為壯觀。
政府誠信服務
小石橋鄉黨委、政府始終秉持誠實守信、規範透明、熱情高效的服務宗旨,最大限度地為投資者提供低成本、高回報、平安和諧的投資環境。
文化教育
全鄉有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1個,黨員活動室3個,農村業餘文藝隊15支,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農業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民風民俗
小石橋鄉是一個典型的
彝族鄉鎮,經多年的發展,彝家人已經被漢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還是不時可見,彝族的“三道紅”服飾,具有濃烈特色的彝族民居——土木小四合院,每年農曆二月三日,這裡都舉行彝族的傳統節日--“祭龍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火把節。村民最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樂、
煙盒舞、彝族對歌、
跑山。只要有人號召或逢節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燃起篝火,彈起龍頭月琴、歡聚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集市上總會有驚喜,根據季節情況,可以買到當地小有名氣的大黃梨、土雞、土雞蛋、乾巴菌等特產和野山菜、草烏等山珍;在香氣飄起的地方,你可以和當地的彝族老鄉在松毛席上平起平坐,一起品嘗 “四方肉”和“窯泥烤羊”的特色菜餚,同飲彝族的包穀(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