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蟳埔海邊,曾一排排放著上千個裝有不及正常人一半大的骸骨陶罐,當地人稱之為“小矮人墓群”,泉州灣出海口,東海法石、寶山直至蟳埔的古老漁村,百年來一直小範圍流傳著“小矮人墓群”的傳說,但很少為外人所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矮人墓群
- 出土地點:泉州蟳埔海邊
在這裡,成百上千個裝著不到正常人一半大小骸骨的“皇金”(泉州一帶用於二次葬的專用陶瓷罐),曾一排排地有序排列在海邊,後因蟳埔舊村改造,被大規模遷移到蟳埔百米開外的鷓鴣山。老人們回憶,當時晚上只要往海邊一望,就能看見藍色的“火光”忽隱忽現。
這些骸骨是怎么來的?是大人的還是小孩的?為何成群出現?難道泉州曾有過“小矮人”?村民們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全部難以自圓其說。雖然先後有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日本的專家來查看,但“小矮人墓群”之謎始終未解。
豐澤區文體局在今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了解到這一傳說後,欲找相關專家揭開墓群背後的重重謎團。昨日,記者在當年曾參與遷移“小矮人墓群”的老人帶領下,走進鷓鴣山,探訪這一神秘的墓群。
蟳埔葬著上千小矮人?傳說已流傳百年
“知道小矮人墓群嗎?”
“很多人知道啊,老一輩人很多都見過啊!”
“是什麼呢?”
“以前就在現在蟳埔順濟宮(蟳埔海邊)前邊的海灘上,很多啊,一排一排的小墓包,排得很整齊!小墓包里葬的都是小矮人。”
“數量?估計有幾百個到上千個吧。”
……
走訪蟳埔和村子東邊的金崎社區,當地村民們對“小矮人墓群”的傳說,似乎都能零零碎碎說出些段子。村民們告訴記者,這個傳說從祖輩就流傳下來了,但是大家都說不清楚這些墓群到底是什麼來歷。
1 腿骨不及正常人一半
據當地村民介紹,埋葬著“小矮人”的小墓包,以前集中或零星地分布在東海法石至蟳埔村沿江一帶的海灘及山坡上。但是20世紀80年代,蟳埔埔舊村改造,很多人開始在蟳埔村沿江一帶蓋房子,這些小墓包被人們陸續遷移到附近的鷓鴣山上去了。
“有兩個‘土公’(又叫風水師,專門幫過世的人收揀骨頭,記者注),有幫人揀過這些小矮人的骨頭。”金崎社區書記謝細韜幫忙找來63歲的鄭建華和76歲的謝生。
兩個老人家都住在金崎社區,做了一輩子的“土公”,雖然已經想不起遷移的具體時間,但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當時看到的骨骸的形狀。
“小矮人墓包群的大規模大遷移我沒有參加,但是後來有些居民蓋房子,挖到了這些裝著小矮人的‘皇金’就找我來收拾。”謝生“收揀”過屍骸無數,但對小矮人遺骨形狀的記憶非常清晰。
謝生說,當時看到的“皇金”,直徑25到40厘米,高度也差不多25到40厘米。那些“皇金”裡面的“小矮人”遺骨,大多只剩下頭部的天靈蓋和大腿腿骨,以及一些零碎的骨骸。為什麼沒有完整的屍骨?謝生解釋說,可能因為年代很久了,肋骨和盆骨已經風化,但是腿骨和天靈蓋因為鈣質比較多,一般可以保存得比較久。
但是如何斷定這些遺骨比正常人矮小呢?這是根據收拾多年屍骨的經驗判斷,謝生邊回憶邊解釋。當時挖到的屍骨有一塊明顯是天靈蓋,另一塊是一根直的骨頭,不可能是手骨,手骨比較彎,根據經驗,是大腿腿骨,長度只有15到20厘米,還不到正常人的1/2。
2【民間猜想】 倭寇說、瘟疫說 均不能自圓其說
關於村民口中“小矮人墓群”的來歷,蟳埔村民或者相關專家都不能給出一個確鑿的說法,只是流傳著各種版本的傳說,歸納起來有四種版本。但是每種傳說都不能自圓其說,這使得“小矮人墓群”的來歷更加撲朔迷離。
“元兵說”:蟳埔周邊流傳著一句傳說,“三家養一員,一夜蟳埔(殺)完全”。鄭劍文指出,蟳埔明清後才住人,元代的時候還是海灘。當時“三家養一員”是一種制度,說的是元兵侵犯泉州,加重了泉州百姓的苛捐雜稅,大概每個元兵都可以向三戶人家徵稅。最後,泉州百姓不堪重稅,揭竿起義,一夜間把元兵給殺個精光。
鄭劍文認為,用戰爭來解釋有合理之處,但是元朝蒙古人人高馬大,似乎和小矮人搭不上邊。
“倭寇說”:明清是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的時期,“倭”是矮的意思,當時日本人和東南沿海海盜勾結,這“倭寇”中既有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也有當地的海盜。“倭寇”來犯,最後被“抗倭”義士剿滅,集體葬在海邊。
鄭劍文分析說,“倭寇說”比較合理些,一呢,“皇金”用糖水灰築墓的確是明代風格。不過,即使是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也不至於都是身高七到八寸的侏儒吧。
“瘟疫說”:蟳埔沿海是晉江的出海口,可能有一場瘟疫,席捲了晉江流域,眾多小孩子死於瘟疫,最後被集體埋葬在海邊。
七八寸的身高,應該是10歲孩童的身形,不過如果是瘟疫,為什麼死的都是小孩呢?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陳鵬鵬提出了質疑。
“孫權說”:黃榮輝還聽說了一種說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從海外抓來了一些“小矮人”,後來這些小矮人不知道什麼原因集體死在了這裡。
這個說法,疑點更多,三國時期,蟳埔還沒有形成村落,這些小矮人從哪裡來、死因是什麼,都沒有一個說法。
“阿拉伯人說”:這種傳說認為,蟳埔女的“簪花圍”據傳就是從阿拉伯傳來的。因此,“小矮人墓”的主人可能是唐朝時到中國來的阿拉伯人。
但這種說法更多的只是一種牽強附會,並無任何實際依據,阿拉伯人的體形也並沒有那么矮。
3 曾成片有序排列在海邊
這些墓群還有更直接的見證者。蟳埔老人協會會長黃榮輝的家,便是建在原來的“皇金”藏身處。
“以前,在蟳埔村口順濟宮望出去的那片海邊,一片15米高的小山坡上,裝著‘小矮人’屍骨的‘皇金’,一排一排整齊有序地排列在那裡,約有上千個,像一排排樓梯。這些墓葬非常簡單,弧形的糖水灰裸露在外,與底下的‘皇金’牢固地粘為一體,形成一個個墓包。”黃榮輝說,當時自家要建房,就搬遷過一二十個這樣的“皇金”。
據黃榮輝回憶,這些“皇金”村民一般不敢去碰,但還是有人不小心碰壞,有人看過其中的遺骨,比正常人的小很多。
“二次葬應該是在明朝以後。”黃榮輝回憶說,蟳埔舊村改造挖地基的時候,不少人在這些“皇金”下面還挖出了更多的大墓,在這些墓的碑文上有些寫著明朝的字樣。按照常理推斷,這些“皇金”的出現應該是在這些大墓出現之後,也就是明代以後。
豐澤區文體局副局長鄭劍文分析,據清嘉慶年間蔡永蒹《西山雜誌》載:“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頭埔之蟳尾焉。晉唐之際海灘也,宋時漸涸成陸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臨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際始有村落。”既然蟳埔元明之際才有村落,這些墓群就比較可能出現在元明之後,不過這也僅是猜測。
4 至少經過“三次葬”
鄭建華也有類似的收骨經驗,他補充說,這些裝著“小矮人”的“皇金”沒有寫明遺骨主人的名字、生卒年代,也沒有其他陪葬品。
兩位“土公”又帶著記者來到金崎和蟳埔社區百米開外的鷓鴣山,這是一座不足百米的小山頭,山上灌木叢生,主要是以前附近居民墓葬的集中地。
穿梭於亂草荒冢間,兩位老師傅指著一個微凸的小山包說:“這裡至少埋有10多個墓包。”沿著老人的視線,記者只看到,傳說中“小矮人”的墓包已經只是個被亂草覆蓋的小山包,沒有其他明顯標誌,沒人指引,誰也不會留意到。周邊還有不少,一堆堆的,分別藏著十幾個到幾十個的“皇金”。
兩位老人分析說,“小矮人”的屍骨至少已經是“三次葬”。第一次是凶葬,葬的時候是整個人的屍體,但具體什麼時候葬的,葬在哪裡誰也說不清楚,也無據可循。第二次是吉葬,等屍體風化得只剩下屍骨的時候,人們把這些屍骨收到“皇金”里,以往村民看到蟳埔村口沿江一帶的幽幽藍色鬼火,便是這些“小矮人”屍骨發出的磷火。三次葬,就是在鷓鴣山上。
這只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