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真隨筆

小真隨筆

《小真隨筆》是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真隨筆》
  • 作者:杜小真
  • 類別:散文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
  • 頁數:344 頁
  • 定價:48 元
  • 開本:880*1230 1/32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407-8121-7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精彩書摘,

作者簡介

杜小真(1946— ),福建霞浦人。早年為外語學校法語教師。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從事法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2009年退休前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法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一個絕望者的希望——薩特引論》《自由與存在的重負》《遙遠的目光》《勒維納斯》《遠去與歸來》等,以及相關論文多篇。主要譯著有《西西弗的神話》《聲音與現象》《自我的超越性》《古希臘的神話與宗教》《想像》《迂迴與進入》《宗教》《重負與神恩》(合譯)、《期待上帝》(合譯)、《論愛》等,以及相關譯文多篇。

內容簡介

這部隨筆集收錄了杜小真教授不同時期所寫的哲學散文和讀書筆記,是她閱讀史的一個側面,也是她心靈史的重要篇章。
從書籍凝聚起來的哲學家、思想者的精神交流中,我們獲得理性,堅固這理性,並力求理性地生活。
小而且真,真而且美。
杜小真 著
灕江出版社2018.9
小而且真,真而且美
跟隨杜小真教授,進入哲學家的日常世界

編輯推薦

這部隨筆集收錄了學者杜小真幾十年來圍繞學術與人生的主題所撰寫的系列文章。全書分三輯,收錄了近五十篇寫於不同時期的散文,其中有關於薩特、波伏娃等哲學家哲學思想的論述,有關於德希達、利科等人的紀念性文章,也有作者關於日常生活中具有哲學意味的事物的深思。
在對薩特的《厭惡》,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讓·皮埃爾·理查的《文學與感覺》等作品翻譯工作的回顧中,作者不僅從學術角度進一步解析了哲學家思想的精髓,也從閱讀者的角度寫下了自己的理解。
在對個人少時豐富而頗為坎坷的求學之路的講述中,讀者不僅能夠感受到在特定年代裡知識分子獨特的生存狀況,也對波伏娃、德希達等思想大師有了更切近的了解。而在那些充滿人生哲思的篇章中,無論是喬治桑故居的遊記,對法國香頌歌唱家埃迪特·皮亞芙的回憶,還是關於生活日常小事的反思,無一不透出作者的理性精神。
作品文字細膩,風格雋永,或充滿思辨,或飽含深情,或閃爍著人生哲思,既是具有文學價值的散文,更是蘊含哲學研究價值的學術參考。

目錄

第一輯
讀薩特的《厭惡》一書
含著微笑的悲歌
一切都始於感覺
精神的武士
——讀克莉思特娃的《武士們》
虛空帝國
以“詞語”為生的人
在博學與哲學之間
心中的書
當思想變成歷史
講述“她”的故事
遙遠的目光
信仰是沉重的
他不應該被遺忘
難忘的稻草人
讀《面子》
《夢想的權利》譯者後記
懺悔還是精神分析?
讀阿爾都塞的自傳《來日方長》
教授“仰望”的書
《馬奈的繪畫》書評
禮小義大
《禮物:當代法國思想史的一段譜系》代序
第二輯
最後一位哲學家
“寫家”波伏娃
勒維納斯是誰?
心靈的碰撞
你的死已經不死
寫在熊秉明先生“遠行”周年在即
風入松和林中路
懷念德希達
我的未名湖夢
一個“非正宗”北大人的回憶
應該感謝他
寫在薩特百年誕辰、逝世25周年之際
否定哲學家的悲劇
“正確”的悲劇
他是一片淨土
淡似水,清如風——思念父親
女兒對父親的思念
遲到了二十年的道歉
和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
有些事是難以忘記的
第三輯
喬治·桑故居散記
“卻望并州是故鄉”
香火最盛之處
哲學家的愛
香頌是她的生命
口味和興趣
受苦的回報是快樂

精彩書摘

薇依的基督信仰思想是從她深刻的人生與社會體驗中得出的,特別是戰爭慘劇對歐洲文明的摧殘使她感到歐洲從1914年以來就受到內病的侵蝕。歐洲病的發生原因就是取消了宗教問題— — 人應該永遠直面的善惡之選擇的問題。多少年來,人們運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矛盾:一是“非宗教”的方法,即否認善惡對立,以“ 一切都平等” 的原則把人與作為“定向努力”的人的“本質”脫離開來,使人陷於煩亂。 另一種方法是偶像崇拜,實際上是在對偽裝成神明的社會現實的絕對崇拜的意義上講的宗教方法。這種方法意在劃定善與惡這兩個對立面“無權進入” 的圍牆,使人產生這樣的幻覺:可以在監護人的圍牆之外免除任何倫理責任。這兩種方法都使歐洲走向失效,前者使歐洲分崩離析,後者造成專制的惡果。
薇依探尋的是第三種方法:神秘主義。薇依的神秘主義“超出善與惡對立的範圍之外,而這是通過靈魂和絕對的善的統一實現的”。薇依的神秘主義信仰的神秘合一的對象是耶穌基督的上帝。這是真實的愛的結合,靈魂在這之後“總是變成他者” 。靈魂為了這種變化應該贊同上帝。 薇依的神秘主義在基督信仰的神秘主義思想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薇依始終堅持理智精神指引下的基督信仰ꎬ她把基督信仰與宗教信仰區別開來,也就是說基督精神不等同於基督宗教。雖然她一直拒絕受洗和參與聖事ꎬ置身於教會、基督團體之外,但她的實踐和思考卻證明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基督徒。
薇依的唯基督論與泛基督論會合於她的基督信仰之中。她認信上帝,認為唯有基督的上帝是真實的上帝。這種信仰的確立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激烈甚至痛苦的思考的。最初,薇依對上帝還只是感情上的認同,在理智上仍有牴觸:“ 我仍有一半在拒絕。這不是我的愛。而是我的理智……一個人絕不會純粹為了理智去虔心祈禱上帝。” 理智的深厚根底和科學知識的較高素養使薇依懷疑超自然的存在。但是,她通過理智上的努力,找到了理智與上帝接觸的點,這就是理智的注意力。感情與上帝的接觸方式是祈禱,而理智與上帝接觸的方式是注意力,這種注意力並不是要證明上帝、推論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把自身的注意力引向上帝,使心智趨向和接受上帝成為可能。而不能相遇的上帝永遠在期待之中。薇依對上帝的這種感悟。
令人想到法國偉大猶太的宗教哲學家勒維納斯的“來到觀念之中的上帝”。希伯來«聖經» 證明的上帝意味著上帝的超越,把存在與神秘聯繫在一起的超越。上帝的在場與不在場、可
見與不可見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超越者通過入神狀態超越本質以期待“未被存在染指的上帝”。其實,柏拉圖是最早為這種期待精神詠唱頌歌的人,他區分了兩種真理,通過判斷得出的真理、抽象的真理,即存在的表象,還有人通過靜思、體驗得出的真理。而靜思是注意力活動的最終形式。
具有神性本質,猶如馬勒伯朗士的祈禱形式,神恩對之予以回答。也就是說,被認識的對象和認識的主體、即愛與知之間的對立被超越了。
在北大工作近三十年了,但我從不把自己看作是“正宗”的北大人。因為我並沒有在北大讀過書,從未接受過那些聞名遐邇的北大名師們的教誨,沒有親歷未名湖畔的學子生活,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也可以說是我心中一個難解之結。
未名湖是我兒時的一個美麗的夢。記得上國小六年級時,從電影《青春之歌》中知道了北大,看到了神采飛揚的北大人和令人神往的紅樓。後來我就學的師大女附中和女十二中(貝滿),都有許多師姐上了北大,北大也成為我們這一屆許多同學的追求目標。可我並沒有見過真正的北大。高中時一位關係不錯的同學名為“未名”。我曾好奇地問過她緣由。記得她不無驕傲地告訴我,她的父母都是北大畢業,還說北大有一個叫“未名”的湖,她的名字大概就與這個湖有關係。記得她經常說她將來會上這所有“未名湖”的大學,對此她胸有成竹,因為她學習優秀,特別是文科非常出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也就有了這個未名湖的夢。
但是,這個夢似乎命定難圓。高中畢業時,沒有進大學,而是遠離家園留學法國。而那位“未名”同學,也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沒有如願進北大。其實,我並非是學外語的好材料,但是我還是服從分配去學習法語,當時我父母都是很不情願的。而我自己的最大遺憾則是沒有能夠進入北大中文系。聽說幾個同學如願進了北大,還有一個很熟的朋友上了中文系,我真是由衷羨慕。不過,回顧這段經歷,沒進大學,比起一些同代人還是稍微幸運一些。我至少學了一點語言。而且,法語使我的後來、我的人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影響了我的一生。這是後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