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小瑪利之歌》由日本戰後荒地派代表詩人鮎川信夫創作於1954年,發表在1954年出版的《荒地詩集》。《小瑪利之歌》是一首思想性較強的抒情詩,它創造了闊步前進的壯美的意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瑪利之歌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鮎川信夫
- 國家:日本
中文譯文,作品欣賞,作者簡介,
中文譯文
向前走,/小瑪利喲!/我同你一起,/走上這條遙遠的路。/路邊枝繁葉茂,/鮮花盛開,/給我們送來,/一路的歡聲笑語。/太陽用血和淚,/養育了我們。/即使陰暗的日子來臨,/我們也不會消沉,/高聲唱著愛之歌,/在這條路上繼續向前走。
唱著歌兒向前走,/小瑪利喲!/雖然你還在咿呀學語,/雖然你還滿身稚氣,/我們卻合著你的節律,/在放聲歌唱。/歌聲響徹無際的原野,/歌聲直上林海的稍頭。/千百萬人集聚在那裡,/在側耳細聽,/在滿懷喜悅,/合著這歌聲一起前進。/唱著歌兒向前走,/小瑪利喲!
作品欣賞
《小瑪利之歌》同《死去的男子》相比,詩人在情緒上已經前進了一大步。因為時代已經發展了,日本經過了較徹底的民主改革,到了1954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就已經結束,蓬勃向上的經濟現代化建設即將開始。這時,人們已經感到,身邊的一切似乎都是光明的,“再不是戰後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詩人基於對戰爭的體驗,續寫了舊我的解體和新我的誕生,並指出戰爭倖存者的使命是譜寫戰後開始的新的歷史。
作者簡介
鮎川信夫(1920-1986),日本戰後荒地派代表詩人,又名上村隆一,生於東京市小石川高田豐川町。從早稻田中學校畢業後考入早稻田第一高等學院,從這時起開始寫作。早期在詩刊《月亮》、《新領土》上發表過詩作和評論,並參加了以早稻田大學學生為中心的詩刊《荒地》的創刊工作,為他戰後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2年9月,他應徵入伍,從早稻田大學英文科中途退學,到東部軍近衛步兵第四聯隊報到,隨後被派到太平洋戰場,參加蘇門答臘戰役。1945年初,被送回金澤陸軍醫院療養。在療養中寫成了《戰中手記》,這些手記是鮎川信夫戰後文藝思想與詩歌創作的出發點。1945年4月出院,12月返回東京。1946年開始他的文學活動。1947年鮎川信夫同中桐雅夫、田村隆一、北村太郎、三好豐一郎,黑田三郎等人一起重新創辦同人詩刊《荒地》。荒地派是戰後正統詩壇活動最早影響較大的一個流派,鮎川信夫便是該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死去的男子》《神的士兵》《海上墳墓》《在西貢》《為什麼我的手……》《港口外》《寂寞的航標》等。著名詩篇《死去的男子》(1947)是荒地派詩歌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荒地派詩人們的共同思想基礎。《鮎川信夫詩歌全集》,1965年由荒地社出版。評論集有《鮎川信夫詩論集》,1964年由思潮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