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猴子下山
- 外文名:無
- 類別:語文
- 出處: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下冊
教材課文,教材學案,學習目標:,重點與難點:,教學案例,
教材課文
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
教材學案
學習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
2、 學習本課要求掌握的詞語,了解它們的意思和用法。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2、 利用課件欣賞和反覆朗讀課文來紮實故事情景和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否則結果只能是空手而歸的道理。
重點與難點:
- 重點:
識記生字音準,正確書寫。 能用漢語國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明確目的,要有始有終的道理。
- 學習課文內容
1、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並說說找找:課文有幾個自然段?與每段相關的圖片是哪一幅?
2、學生藉助拼音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小猴子下山乾什麼?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些什麼?有什麼想法?又是怎么做的?
3、學習第一自然段。
4、師生共同依次學習2-4自然段,採用同樣方法。
- 總結課文展開聯想。
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述見解的能力。具體過程是這樣:老師設問: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在路上它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讓學生觀察圖片並發表見解。
- 拓展活動。1.創設情境,排演課本劇。活動要求是:讓五個學生分別上台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表演課文內容。教師及時點撥指導並加以鼓勵。2.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該怎么做才不犯像這一次一樣的錯誤?由學生討論,給小猴子出主意。
設計意圖:通過排演課本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握德育滲透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也特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 布置作業
填空並造句。
又( )又( )
又( )又( )
又( )又( )
教學案例
《小猴子下山》是國小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新大綱指出: “ 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圍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 ” 本冊是低段的第二期,閱讀訓練的重點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注意誘發學生的興趣,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創設情境,引發參與、點撥思維、激發參與、圖文結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二、學生情況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體系來看,這些學生經過低段一學期的學習及本期前兩個單元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此時的學生大多六、七歲,還處於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間民主、協作、自主、活動的實踐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
三、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語文教學跟其他學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學要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一目的)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四個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標,就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我們從小做事應該一心一意和不要亂摘別人的東西等道理。第二是智慧型目標:培養學生根據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斷、想像、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識目標,就是能理解重點詞 “ 又大又多 ” 、 “ 又大又紅 ” 、 “ 又大又圓 ” 、 “ 可愛 ” 、 “ 掰、找、扔、摘、捧、扔、抱、追 ” 以及相關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標,通過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到小猴的可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想像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教材所處的位置、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確定,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重點詞句。教學難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成績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課文重點詞句。
五、教學思路設定 根據 “ 主導與主體 ” 這間的 “ 服務關係 ” 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思路設定為以下四個活動,老師只起 “ 導 ” 的作用,以啟發學生討論交流,發獨立見解,培養學生從小在閱讀實踐中適時進行讀的能力,說的能力,聽的能力的訓練。
六、教學準備1 、小黑板一塊。小猴子頭飾、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2 、朗讀磁帶、幻燈片、音樂帶。
七、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活動是 “ 激發情趣,導入課文 ”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個環節的活動,具體活動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藉助幻燈片,出現一個可愛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學們,然後問:這是誰?你們喜歡嗎?誰來描述一下?最後教師小: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好,可是你們知道嗎?這隻小猴今天已經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時,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第二個活動是: “ 師生協作,自主學習。 ”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發表能力。
具體活動過程中:首先齊讀課文題目,教師範讀,學生找出有幾個段,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圖畫。學生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出示小黑板) ① 小猴子下山乾什麼? ② 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什麼?小理怎樣?是怎么做的?然後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 ② 個問題。然後再祟幻燈牌,請各組代表一邊看幻燈片,一邊回答第 ② 個問題。最 後 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啟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學生認真自由讀)由學生歸納出課文二、三、四段在寫法以上與第一段一樣。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後教師小組課文內容。這篇課文寫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見小兔又扔掉西瓜,就這樣,最後一無所獲。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鬆,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隻小猴子下山後,又回去了嗎?結果怎樣?引入學習最後一段,讓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沒辦法的一個詞?( “ 只好 ” )學生找對了,再啟迪思考:小猴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 後再由 老師點評、鼓勵。)
第三個活動是 “ 創設情境,表演課文 ”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師發言:剛才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願意扮演這隻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時放課文朗讀錄音及活潑、歡快的音樂配音帶,提示學生要注意 “ 掰 ” 、 “ 扛 ” 、 “ 扔 ” 、 “ 抱 ” 、 “ 追 ” 、 “ 蹦蹦跳跳 ” 、 “ 只好 ” 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第四個活動是 “ 展開聯想,延伸課文 ”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述見解的能力。具體活動過程是:老師問: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在路上它會想些什麼? 學生在發言中說出給小猴子下山時想辦法,說明做事要專心專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錯誤。教師肯定指出:學生的發言說明大家很聰明,會思考、有現代意識。讓生再想想:這次小猴子下山,它將到一些什麼地方,看見些什麼,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問題,下節課再共同解決。
本課時的板書,完成後是這樣的形式(展示出來)從板書中,同學們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無所獲的全過程。幾個動作詞語,較好地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