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瀝村

小瀝村

小瀝下轄18個經濟社,位於石岐西北21.8公里,鎮政府1公里處。聚落在中心排河西南側、沙口大橋東北面,呈線、點狀分布,最西面是四埒涌與伯公沙分界,北面是萬西丫水閘中心河與民樂分界,東面橫瀝河東閘與和平、西罟分界,南面是小欖水道與小欖分界,東阜公路和中心排河經村東,廣珠公路過村西,小欖水道經村西南。人口統計,總戶數1518戶,其中農業戶1367戶,非農業戶151戶;總人口數5833人,男2902人,女2931人;農業人口5630人,非農業人口203人;外來人口9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石岐西北21.8公里
  • 人口:5833人
  • 總戶數:1518戶
  • 農業人口:5630人
鄉村概況,教育,醫療衛生,自然環境,建置沿革,人口民情,經濟建設,經濟發展,鄉村建設方面,教育事業居全鎮前茅,本村特色方面,人民生活,集體或個人榮譽方面,古建築或者古樹方面,

鄉村概況

2010年,我村工農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5.2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9568億元,增長12%;農村人均純收入可望達14010元,增長12.5%。

教育

瀝國小校舍建築總面積10050平方米,學生活動場地26600平方米,共投資1100萬元。

醫療衛生

衛生服務站的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內設全科醫生診室、藥房、注射室、治療室、觀察室、計畫服務室、健康教育室、康復室、婦幼保健室,共有衛生工作人員5人,24小時值班應診服務,隨到隨診。

自然環境

小瀝村距石岐西北21.8公里,在東鳳鎮政府南偏西2公里處,總面積3600畝(約2.4平方公里),聚落在東鳳中心排河西南側、沙口大橋東北面,呈線、點狀分布。東阜公路和中心排河經村東,廣珠公路過村西,小欖水道經村西南,交通便利。小瀝村是鎮規劃的商住中心,轄區內有興華中路商業街,各種基礎設施完善、政通人和、治安穩定,地理位置優越,是廣大客商理想的投資熱土。

建置沿革

村駐地為元末淤成的小瀝沙。明中至清初,先後有順德、南海九江和小欖等人築成廣龍、益龍、勝龍、九江、泗和、穗倫等圍,後合併稱廣益圍。民國時期,沿用沙名,稱小瀝尾,屬三區管轄。建國後,屬三區東海鄉管轄。1953年稱小瀝鄉,屬第七區管轄。1957年稱東鳳鄉小瀝村。1958年,改稱小欖大公社東鳳耕作區小瀝生產營。1961年稱南頭區東鳳公社小瀝生產大隊,轄22個生產隊。1974年稱東鳳公社小瀝生產大隊,轄16個生產隊。1983年,改稱東鳳區小瀝鄉。1986年12月改稱東鳳鎮小瀝村民委員會。1990年,稱小瀝管理區。1998年復稱小瀝村民委員會,轄1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勝龍街,2001年新辦公樓落成並投入使用,村委會駐東海四路。

人口民情

1979年有總戶數669戶,其中農業戶659戶;戶籍人口3809人,其中農業人口3787人。2005年總戶數1480戶,其中農業戶1355戶;戶籍人口5754人,其中農業人口5601人;1979~2005年,戶籍人口累計增加1945人。總計68個姓氏,其中陳姓89戶,90周歲以上(含90周歲)老人10人。20世紀80年代末,外來人口落戶東鳳,小瀝村是最早有外來人口進入的村之一,且人數較多。1989年有外來人口493人,占全鎮外來人口總數的35%。1997年有外來人口5630人。2005年有9000人,占全鎮外來人口總數的21%。全村有僑胞71戶461人,其中香港55戶405人、澳門13戶38人、加拿大2戶14人、台灣1戶4人。1998年,港胞溫錫洪捐款100萬元興建小瀝國小新教學大樓。2005年,港胞溫錫洪捐資10萬元,成立溫錫洪資金,作為村的敬老基金,掀起全村敬老活動的熱潮。村民沿襲小欖習俗,方言以白話為主。
僑民風情僑民風情

經濟建設

經濟發展

70年代前,小瀝村屬經濟作物地區,主產甘蔗、蠶桑和塘魚,次為水稻和香大蕉。1979年,有魚塘1413畝、蠶桑597畝、甘蔗498畝、稻田397畝。該年,甘蔗、水稻年畝產位居全社第三名、第一名。1987年,農業生產總值344.62萬元。1994年,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積極穩妥推行土地分包改投包政策,朝著“三高”農業目標邁進。農業總產值達660萬元,比1986年增加288萬元。2000年後,隨社會經濟發展,公共設施及工業硬體投入也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發生新變化。
本地農業種養植戶開始大面積轉向外出承包經營,外出承包經營地主要集中在阜沙、港口等鎮,承包經營項目主要以水產養殖為主。村農業以水產養殖和種植為主,2001~2005年農業總產值分別是1050萬元、835萬元、1271萬元、863萬元、345萬元。
產品產品
70年代前,村辦有瓦廠、磚廠、水磨磚廠等企業。1986年工業總產值為54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9.3%。1990年,實行調整、整頓、提高的方針,發展多層次經濟,通過技術改革、挖掘潛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外資合資等渠道充分發揮個體工商企業的發展。當年工業總產值1494.5萬元,是1986年的2.76倍。1995年,在“三個有利”標準指導下,工業經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外資企業、個體企業、工商企業的發展較快。企業間數發展到44間,企業職工1690人,工業總產值5588萬元,是1990年的3.7倍。2000年,全村有企業200家,企業職工人數2052人,主要企業有電器廠、金屬製品廠、鐵農具廠、鋼窗廠、軸承廠、電路板廠、印花廠、閥門廠、儀表廠、皮具廠、麻雀廠、塗料廠、包裝廠、木廠、服裝廠等,工業總產值2.49億元。2005年有企業252家,從業人員6412人,工業總產值9.97億元。
房地產事業發展迅速,2005年,大型樓盤逸湖半島落戶小瀝。
本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方面 2000年村工農業總收入2.2億元,人均收入4709元;2001年村工農業總收入2.6億元,人均收入5759元;2002年村工農業總收入4.9億元,人均收入5961元;2003年村工農業總收入6.5億元,人均收入6200元,村民可分配總額9456741元;2004年村工農業總收入9.7億元,人均收入7125元,村民可分配總額16798490元;2005年村工農業總收入10.1億元,人均收入7500元,村民可分配總額7793282元。 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於土地、魚塘投包,廠房及商鋪租。

鄉村建設方面

1.村委會多方籌集資金,逐年對村道進行整治,整治的資金達1585萬元。2005年村內有主要道路13條,交通便利。
2.村委會辦公大樓2001年建成,占地12畝,投入400萬元。
3.創建衛生村的經過.如2001 ~2004年,開展創建衛生村工作,投入了300萬元進行河涌整治、除四害、植樹綠化等等。小瀝村是鎮內河涌較多的村之一,有大小河涌14條長10公里;橋樑16座。2004~2005年,小瀝村獲廣東省衛生村、中山市文明村。

教育事業居全鎮前茅

創辦於1952年的小瀝國小是鎮內第一間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的國小,是省“十五”課題規劃“優質教學”實驗基地。教學教研出色,湧現一批中山市優秀教師、中山市優秀黨員以及南粵優秀校長。村民體育活動以籃球和兵乓球為主,村內有大型籃球場2個。1958年底,建成村衛生站。1999年,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
國小國小
2005年村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645人。

本村特色方面

敬老活動是村內一年一度的盛事,1999年,該村舉辦第一屆敬老活動,至2005年底,已成功舉辦6屆。每年均得到企業主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捐助。
2003年,建成村老人活動中心,取名為“星光之家”。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總投入40萬元,配備了桌球、象棋、兵乓球、健身器械等設施。

人民生活

1964年,村民年人均分配僅59元、勞動力分配140元。1964~1973年生產發展緩慢。1973年全村年人均分配113元。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到農村,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均年純收入217.1元。1985年人均年純收入847元。1989年,普及自來水。1990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年純收入1434元。2000年人均年收入4711元。2005年人均年純收入增至8728元,人均居住面積180平方米。

集體或個人榮譽方面

1990年,村委會獲中山市“文明單位”表彰;
1992年,村婦代會獲中山市“先進婦代會 ”表彰;
1993年 ,村計生辦獲中山市“計生協會工作先進單位”表彰;
1993年 ,村委會獲中山市“文明單位”表彰;
1996年,村婦代會獲中山市“先進婦代會”表彰;
1998年,村婦代會獲中山市“先進婦代會”表彰;
2000年,村黨支部獲中山市“先進黨支部”表彰;
2000年,村委會獲中山市“農村交通安全教育文明村”表彰;
2003年至2004年,村委會獲中山市“文明村”表彰;
2004年,村委會獲“廣東省衛生村”表彰;
2005年,村委會獲中山市“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先進小區”表彰;
2005年,村治保會獲中山市“先進治安聯防隊”表彰;

古建築或者古樹方面

村內有樹齡105年的龍眼樹5棵,樹均高12米,平均腰圍5.8米,覆蓋面積達500平方米。
村民入伍村民入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