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隸屬
沿革
1949年為永洪鄉,1956年為小溪市鄉,1958年屬前進公社,1961年析置小溪市公社,1984年改鄉。
行政區劃
小溪市鄉轄川門坪、梅洲、清水、田心、河沿、三田沖、三伏沖、新園裡、活水坑、小溪市、黃花坪、岩門、文昌、大禾、跳石、龍井、扶田、橋頭坳、光家、白茅塘20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小溪市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0公里,鄉政府駐小溪市。
面積
90.9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5543人(2017年)。
地貌
小溪市鄉地處衡邵丘陵盆地西南邊緣向山地過渡地帶,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山地、平原、崗地兼有。
人文環境
宗教
道教;20世紀30-40年代,曾經成立過邵陽縣道教協會。1949年,境內擁有道教宮觀257處,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後,有的宮觀被拆毀,有的被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占用,有的變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務農,或進廠做工,或擺攤行商和從事其他職業,講究修煉的道教徒相繼去世。由於沒有道教宮觀,全真派道士也變為散居道士,流散社會,自傳信徒,分散行教,為人辦喪事做道場,維持生計。
花鼓戲
邵陽
花鼓戲舊稱花鼓和花鼓戲,興起於舊時邵陽縣境,20世紀50年代開始稱為邵陽花鼓戲。
旅遊景點
鄉內資水環繞,有標誌性山峰佛界嶺,梅洲村有西漢芙夷侯國故城遺址。
經濟發展
農業
盛產茶油,特產有百合、花生、柑橘。小溪市鄉素有種植百合的傳統,龍牙百合80年代就已在小溪市鄉山田、川門村等地進行栽培,由於培植成本高,耕作細緻,沒能在集體推廣發展。
特產
2000年來,小溪市鄉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致力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把百合種植作為農民致富的特色產業來抓,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發展規劃,一方面成立百合種植協會,另一方面積極提供準確市場供求信息,百合又逐步得到恢復推廣,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13年,小溪市鄉百合種植面種達到1200畝,預計可幫助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工業
小溪市鄉鄉鎮企業有農機廠、煤礦。
社會事業
人大換屆
2012年11月13日,小溪市鄉23個選區同時開展縣鄉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並取得圓滿成功。選舉當天,全鄉投入200多名黨員幹部、村組幹部,組成23個工作組分赴各選區,組織選民開展縣鄉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
交通
水陸交通發達。有公路連線320國道,資江縱穿鄉境。
摺疊教育
小溪市鄉目前國中只有一個學校(小溪市鄉中心學校),大田中學(國中)已經合併到小溪市鄉中學。
1、鄉基本情況
小溪市鄉位於邵陽縣西部,距縣城20公里,是一個偏僻的丘陵山區,鄉域經濟欠發達,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所得。全鄉共90.91平方千米(2017年),轄20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 358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35543人(2017年)。
2、教育基本情況
全鄉現有中國小校 11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0所,4個教學點,中心幼稚園1所,鄉級農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村級農校17所。2013年春季在校學生2383人,其中小學生1736人,國中生647人。[1]
(1)、普及程度
2012-2013學年國小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輟學率為0%、鞏固率為100%、畢業率為100%;國中階段入學率97.22%、鞏固率為90%、輟學率為1.72%,初三畢業生一次性全科合格率為76.7%;一年學前教育入班率為100%,三年學前教育率為71.5%;15周歲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8.3%,17周歲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8.3%。
(2)、師資水平
全鄉共有教師148人,其中國小教師98人,國中教師50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小為100%、國中為100%,校長接受崗位培訓率為100%。
(3)、辦學條件
全鄉中國小校布局合理,學校辦學條件日益改善,鄉中學和文昌國小均已創建成省級農村合格學校。全鄉中國小校校園面積86106㎡,生均校園面積國小為35.9㎡、國中為20.1㎡;校舍面積27140㎡,生均校舍面積國小為10.7㎡、國中為11.1㎡;D級危房已全部消除。圖書75486冊,生均圖書國小為24.01冊、國中為46冊;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及食堂、廚房、宿舍等生活設施都能滿足現有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鄉中學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計算機室、音體美教學室。
(4)、教育經費
三年來,上撥特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費169.7萬元,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經費467萬元,教師工資(含教師績效工資)1851.1萬元由縣財政統一足額、及時發放到位,上撥項目資金和危房改造金 537萬元用於各中國小校基礎設施建設。
(5)、職成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
全鄉有一所縣級示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個農民培訓基地,三年來共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500人;普高入學率56.7%、職高入學率40.6%,均達到上級要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充分利用調整布局閒置的教學設施,辦好學前教育,在原大田中學的校址上創辦了鄉中心幼稚園,嚴把幼師資格關,努力改善學前班的辦學條件。重視特殊學生的教育,我鄉殘兒隨班就讀率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