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變
小源湖原與龍感湖連為一體,為其湖汊。1964年,為開發湖區經濟,黃梅縣在湖口與龍感湖連線最窄處,東起騎龍村,西至下新窯廠,築起一條長1330米、寬19米、高17.5米的大壩。自此,小源湖與龍感湖分離,由天然湖成為獨立的湖泊。
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沿湖居民紛紛圍湖造田。到20世紀70年代後,小源湖周邊圍圩造田146.7公頃。
位置境域
小源湖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獨山鎮,東鄰安徽省宿松縣佐壩鄉,南通龍感湖,西與大源湖相連。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46”,北緯29°59'14”。沿湖有5個行政村,10多個自然墩。湖泊水域面積1.77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小源湖水深最深5米,汛期平均水深3~4米,枯水期平均水深2米。湖底高程11.5米。最大蓄水量約700萬立方米,平時約500萬立方米,枯水季節約300萬立方米。
小源湖周邊皆為自然村莊,無大的城鎮,加之林木眾多,植被豐茂,水源清潔。成為養殖湖後,湖水水質下降為Ⅱ類。20世紀80年代後,湖區上游開採鐵礦,造成水土流失,濁水泄流,給湖區造成污染。21世紀初,黃梅縣進行礦山治理,關停了一些採礦點和冶煉廠,並進行採區回填和植樹保土,防止泥土入湖,水質有所改善。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小源湖東西北三面均為小山、丘陵,沿湖河港沖積泥沙在湖中淤積,故其地質多為岩砂和湖積的細砂、亞砂、淤泥及腐殖土。其地貌多自然湖汊,像一隻巨大的佛手嵌于山區之間。民間傳說”廬山有九十九個凹,源湖有九十九個汊”。湖底北深南淺,成為倒裝湖。
氣候特點
小源湖湖區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區內年平均氣溫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數138.2天,暴雨日數為6.5天,無霜期267天。
資源狀況
小源湖的動植物資源與龍感湖相同。
植物資源
小源湖的水上植物以蓮、菱、菰、芡為多,水下各種水草幾乎覆蓋整個湖面。闢為養殖湖後,蓮、荾、菰,逐漸減少,湖面主要水域幾乎看不見水草。
動物資源
小源湖有越冬的鳥類在棲息覓食。湖蚌、螺螄、湖蚧等軟體動物較多。魚類現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鯽魚等83種,沿湖周邊,多山風林地,植被恢復向好,山雞野免等動物逐年增多。
旅遊資源
高山廟又稱福主廟。位於獨山鎮柯思湖村,建於明代。內供福主菩薩宋益(宋飛仙)。宋益,民間稱為“梅山福主”,曾受六朝皇帝賜封,在黃梅一帶建有數座寺觀。最初,建大洋廟於黃齡洞,明萬曆九年(1581年),分身在廟墩嘴落殿。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遷往獨山,名高山廟。高山廟建有前後殿,四合院。1949年,廟廢。1984年,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小廟。之後,經3次重建,現有前後兩殿帶廂房,共15間,前殿供福主像,後殿供觀音佛像。相傳農曆八月二十二日為梅山福主誕生日,每年這天,當地善男信女都要趕集做廟會,放河燈。
東廟,位於獨山河大橋東。建於明代,內供福主菩薩。原為磚木結構一進兩重仿古建築。1949年初毀,2010年重建。重建東廟一進兩重,13間帶圈仿古建築。
西廟,位於獨山河大橋西。建於明代,內供楊五郎。原為一進兩重仿古建築,1949年被毀,2000年重建。重建西廟為一進兩重,6間帶圈仿古建築。
東、西二廟,是源湖畔主要廟宇。每逢初一、十五,當地善男信女,成群結隊到廟燒香膜拜,有時還在廟中做會。明萬曆進士、兵部尚書汪可受,幼時在獨山讀書,因犯校規,先生罰其對對聯。出句為“獨山鎮東西二廟”,汪對曰“普天下南北兩京”。因才思敏捷,對仗工整,免受責罰,此事在民間一直傳為美談。
帥承瀛墓位於下新鎮楊家畈,清道光二十年(1821年)諭葬。墓為麻石打造,高15米寬1.33米,墓向坐北朝南,背靠山岡,面向源感湖。
帥承瀛(1766~1840年),字士登,黃梅下新鎮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探花,官至浙江巡撫。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浙江人修生祠於西湖邊名“帥公祠”。道光皇帝嘉獎他是“一代名臣”。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
龍姑洲,為四面環水的一個小島。原面積約4公頃,現約2公頃。傳說南海龍王傲光有一小女,名叫傲婷婷,由龍王包辦,許婚於北海龍王的兒子青龍。小龍女對婚事不滿,遂逃婚,來到長江北岸的源湖中,看見湖心一座小島風景秀麗,清幽宜人,便在此住下,白天遊樂,夜晚紡織,並常常救濟當地鄉民。人們稱小龍女為龍姑,稱湖心島為龍姑洲。
源湖汊在小源湖相連的大源湖畔,世世代代流傳“廬山九十九個凹,源湖九十九個汊”的傳說。相傳秦始皇見東海涌濤,欲趕廬山填東海。廬山老母(俗稱梨山)不樂意,趁秦始皇酒醉,偷換了神鞭,於是,神鞭威力減小。秦始皇用鞭子抽打廬山九十九下,將廬山打了九十九個凹;鞭梢反彈,將源湖打了九十九個汊,廬山還是沒有趕動。故廬山多凹,源湖多汊。
革命故事
舊時,與小源湖相連的大源湖遍地蘆蒿,其長過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黃(梅)廣(濟)宿(松)地方武裝領導人桂平、鄒一清、蔡瓊等,在湖畔建立湖區革命根據地,成立水上游擊隊,利用蘆蒿隱蔽,在湖上與敵周旋,開展水上游擊戰多次沉重打擊日偽軍,並擊沉日軍汽艇一艘。當時,沿湖一帶流行一首革命歌謠:“湖當田,船當房,大墩蘆葦好躲藏。敵人來了就打仗,戰鬥結束再撒網,捕來魚蝦換口糧。”
1949年渡江戰役開始前,
劉鄧大軍開進了小源湖相連的大源湖畔,駐紮在柯思湖、細房灣、朱嘴等自然村。由當地徵集40餘名漁民40多隻漁船,隨同渡江部隊在湖上訓練20多天。1949年3月10日,大軍揚帆起航,向華陽挺進,參加渡江戰役,歷時50多天。1997年為紀念渡江戰鬥勝利50周年,向民間徵集革命文物。1998年4月10日,柯思湖村柯自生參加渡江戰役駕駛的一條小漁船,運往北京,送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陳列。
社會生活
經濟
小源湖由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獨山鎮發包給私人經營。2003年,小源湖成立水產開發公司。2012年產成魚500噸,年產值400萬元,利潤80萬元。
管理
1964年前,源湖湖區為自然湖,小源湖由黃梅縣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