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涌村位於樂從鎮正東4.2公里,面積1.01平方公里,全村現有人口4000人,其中:農業人口3700人,非農業人口300人,總戶數1049戶,耕地面積450畝,魚壙面積280畝,轄下16個村民小組,轄區內建有工業區兩個,面積210畝,共有廠房、商鋪、倉庫等100多間。 全村黨員105名,“兩委”成員6名。自村委會成立以來,在上級0的關懷和指導下,全村村容村貌整潔,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管理有序,民風純樸,各項事業都得到較好的發展。2005年回響上級“創建省衛生村”的號召,開展創省衛生村工作,並於2006年獲得了“廣東省衛生村”光榮稱號,同年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該村獲得了“交通安全村”和“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涌村
- 面積:1.01平方公里
- 人口:4000人
- 耕地:450畝
歷史,地理,人口,華僑,社團、宗教,風俗,文物,民間故事,工農副業生產,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基該建設,歷年大事記,
歷史
小涌村自開村至該光復後各姓氏多數在自己的族內發展和管理。其中的變化情況,則由輪值管太公箱的理事進行記載。由於建國後避免懷疑搞宗派主義的問題,因此絕大部份的人將族譜毀掉或已遺失。
結合目前該縣、鎮二級的指示,為了不致忘記諸姓氏先祖過去的創業精神,使下一代不忘前代的事跡。故有必要實事求是的編寫好這份村史。然小涌村姓氏多,人口分散,只憑向個別訪問了解和召開有關年紀較大的長輩與知情人士進行研討。提供蒐集和一些家史資料作為參考,由於時間倉促難免有些不實之處,敬請給予指正。
小涌原名是小里涌,明朝易名為錦鯉鄉。經過一段時間又用回小涌這個村名。該鄉屬順德縣樂從鎮轄下一條鄉(即村,行政村),距離大良鎮約19公里,距離樂從鎮面4公里。東南面與岳步村扣接,北面到基圍邊,基圍(堤圍)外是潭洲水道(東平河)。基圍邊隔河對而是佛山市效新市(舊佛山市瀾石鎮)。小涌燈籠沙(金龍島)面積約100畝。該沙在登洲(順德陳村鎮)與小涌這間的河中心,從民國初一直以來不斷由上游沖積而成,適宜種蔗與竹荀。北河是登洲。小涌村邊有一條公路可通往岳步與樂從(荷岳路)。1970—1985年有廣州至岳步和大墩至廣州這兩班車行駛。據了解調查,南宋末期,曾氏、何氏都是由南雄逃亡至此開村,距今約710年,始初是一片坦地,最先開村就是錦鯉南莊。大步頭就是河邊,經過多年的沖積坭土,以後逐步建起房屋居住,加以不斷發展。一年一年地過去,姓氏也一年一年地增加。計人口最多為曾氏,其次是梁、何、楊、蔡、區、容、郭、潘、伍等姓氏。有些人反映在北山這塊地有李氏的遺址,但畢竟沒有後代,不足稽考。今據個別還存有的家史作為參考,加以推算。
清末民初時期
小涌村的農業生產以種桑養蠶耕塘養魚為主。由於面向國內外,因此蠶桑一年6—7造,不斷地搞好飼養以利國家。至於耕塘養魚也是滿足城鄉地需要。小涌村養蠶多年,很多老農得出寶貴經驗,為下一代培養出養蠶人材。這時期男耕女織,熱愛勞動,為創造財富而努力。絲偈和個人的踩偈同時並舉。解決了很多勞動力,加以有些人外出謀生,如梁氏載南、儼之到廣州學生意,清末光緒年間在黃沙如意坊開設萃生祥杉店。繼而開設海源、宏昌隆、盛德等杉店,四會城倉岡海安杉店。昆季(兄弟)二人培養鄉間子侄就業。在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在廣州就任大元帥,繼而成立國民政府。當時正產除叛軍陳炯明之後。軍閥滇貴軍楊希閔、劉震環,駐廣州意圖割據的時候,梁載南曾任廣州市總商會(會長鄒殿邦、副會長鬍頌棠)七十二行的杉行會董。一直至1924年曾為國家籌繳糧餉,安定軍民與投資興建粵漢鐵路。梁儼之曾任四會縣商會會長,一直到1924年杉業失敗為止。何氏有何應三、何袞卿在黃沙如意坊開設兆昌源杉店。脈涌區信波在如意坊開設萬昌成杉店,脈涌楊信早年在廣州開杉鋪。由於得到當時地方官的關照。生意越來越興旺。楊信出資親手興建楊家祠(位於南勝)。楊信又與何應三修築一條石路由社學一直伸至北便基圍邊。鄉間曾壽眉、曾星扶、曾璧扶也營杉業。可謂杉業發展一時。可是好景不常,大部份在於1924年左右逐漸失敗。至於該鄉的文俗特點:“俗質去文、販木為商,余皆力該”,是否因此而得來。
明善社學建於200年前,是由何、梁、楊、蔡、區五姓集資籌建。當時有“五府”和“五美堂”之稱。始初由郭仲培先生掌教社學,內有兩副刻木掛的對聯:“明離先繼業;善積慶重來”,另一對“衣冠肅整尊嚴氣;昭穆分明左右行”。
五姓為了聯合抵抗曾氏和培養子侄就讀提高文化知識而籌建。先後有郭仲培、梁楚喬、何亦如、何采臣(岳步人)、郭榮、何紀林、梁昭文等先生執教。使兒童文化知識不致中斷,由於封建統治和宗派主義的影響,因而一些小問題而引起不應有的械鬥。據了解民國後發生過二次;其中一次打死梁家一人,焚燒了兩間房屋,另一次和談了結。當時周瑜六主張要打,曾馬濟之父與叔父主張要打。而馬濟這祖父竭力制止。後來五府方面得到大墩表叔朋和梁其等二人從中相勸。而曾家由大富譚學等於1930年間在寬成絲偈開和約會。當時由梁述之起草和約。結果從此得到和好,冰釋前嫌,解決過去械鬥的問題,化干戈為玉帛。
民國時期
1932年的時間,亦即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之後,也是陳濟棠、林雲陝、陳銘樞在廣州執政的時候,鄉間絲業最興旺的時期。由於鄉間設有寬成(100年前)由曾國秋(大羅村人)經營,1912年興建兆倫(後改仁經)兩間絲偈,有工位700多個。1918年跟著在脈涌興建經利成(東華)絲偈(系明善社學支持的,以何橋為司理,楊佳做買手),可容納女工500人。當時小涌除吸收鄉內的女工外差額甚大,不得不對外招工,這個時期是絲業興盛的時候。當時高門坊曾端卿在廣州沙面開設絲莊,與洋人做絲業貿易。鄉間除了絲偈這之外還有個人在家開灶自己繅絲。男界去圩場買賣繭桑,兒童放學後幫鉗繭或開基割草,真是人盡其能。至於有些鄉民因勞動力不足,則雇用其他外地農民協助生產以適應生產的需要。
當時物價確係穩定生活費每個人每月3—4元白銀,村民生活上過得很愉快。當時為什麼物價這樣便宜呢?由於工農業和經濟順利發展的結果。因此出現女囝有其工作能力,每月收得工資白銀25—30元左右。除了生活費還有很多剩餘,故出現自梳女不嫁人的現象。有些甚至嫁了人而不落家,寧願出錢同丈夫納妾,生兒育女,自己掛名結髮正室,小涌村各姓氏都有存在的現象。自建國後逐漸消失。至目前仍有老姑婆的存在,然好景不常,一直至1935年左右,絲業開始不景氣,主要由於日該科學、技術、機械發展得快。日該的人造絲價錢便宜,充滿市場,造成該國的生絲滯銷,影響絲偈的歇業。女界從此逐步改行到佛山、廣州、香港織布、織藤。鄉間的經濟上大受影響。
文化教育發情況
當時鄉村學校,由太公(指宗族祖產收益)供書納讀。曾氏子侄免費讀書。小涌忠恕學校,由太公請外地教師執教。按當時最先進的教育法傳授文化知識。當時鄉中仍有私塾,教孔孟詩經、紅皮書。貴家子弟、富有之家就到樂從和騰衝就讀。私塾:勝君、俊三、曾滔、桂窩等私塾先生。
1924年興辦忠恕學校,至日該侵華時,因日該仔炸炮樓時毀掉(即1945年)。為一年至六年完全國小,學校成立童子軍,從外地請來老師執教(忠恕學校首任校長曾傑之烈士事跡附列於後)。
至於明善社學由私塾先生榮、郭榮(向欣)執教。教非曾氏子弟讀四書五經。後由何紀林執教四書五經。到後來1937年梁昭文在騰衝教書。日該侵華後,梁昭文又轉返小涌執教,以四書五經及珠算(念書、墨字)。到明善社學讀書的學生每人要交學費或交米給老師。
1943—1944年,日偽期間,小涌最多人拆屋,把杉鋸成柴搬到新市變賣,由於糧荒,餓死很多人,逃荒外地增城、博羅、惠州、英德、佛崗、翁源等地。做看牛仔或嫁給人。每天食蕃著雜糧。小涌村根該無糧食,終日食蕉頭、野菜、樹皮、竹米。當時小涌村內餓死不少伯姓人們面臨這逆境,只有把兒女送往山區,尋求生路。
光復與淪陷時期
1937—1945年淪陷時期,這時各姓祠堂租地由各姓子侄開投耕種。定時交納租金為太公征嘗之用。該村三間絲偈先後拆毀變賣杉木。公和糧廠那時照常營業,生產片糖(土榨)。由於有些人生活上困難,為了解決資金的不足問題。因而出現賣蔗花(跟現在的樓花做法差不多)的現象。當時一萬蔗(6—7擔糖或齊眉米12擔)因銀紙貶值,當時有些人屯存片糖待市面上價格相宜才把片糖上市。
1946年光復後,以中、中、交、農的銀行紙幣為該位。後來出金元券。金元券不斷出現金融貶值現象,繼而銀元券達到面額每張一萬元。由於銀紙嚴重貶值,以後交租做工,均以米為該位折銀紙(以當日市價值為準)。光復時期鴉片煙館兩間,有番攤館、排九、十二位等賭博場所。
該鄉大天二(黑社會頭目)曾生在北便沙設站收稅(二五稅站)和設卡收保護費,大路心、南竇、菱角塘、沙邊等地。
八年抗戰時期,該鄉一年之內五個惡霸執政,殺井奀、求神佳、曾海(么籮差)、大頭妹、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按執政順序):曾梓剛、曾超仔、曾麥妹、曾嘉林,光復時期回鄉稱霸。
曾馬濟(曾永濟)、曾大頭妹、曾大眼、曾奀
淪陷時期,小涌重點是曾馬濟曾做過大天二,後來又投靠珠江縱隊第二支隊得到林鏘雲、謝立全吸收參加解放革命。曾馬濟當大隊長,跛手鄭當副大隊長,老陳當書記(後來在石灣遇害)。曾馬濟與吳勤駐紮馬村現龍圍(徐村)吳勤因外出開會被槍殺,跛手鄭親自率隊。後來曾馬濟率隊打林頭,打岳步雞昌,打沙滘裕均堂。第二晚曾馬濟被林小亞(系挺進隊司令駐高鶴)收買銳仔、蘇炳(高鶴人)、鐘添指使上述兩人槍殺曾馬濟,行事之後銳仔返到河清海邊亦被人殺掉。
1947年小涌燒電扒經過
由於梁德與跛超在莫地頭(紫坭)騎返後。鐘添來交涉,何松剿匪司令帶兵到小涌圍村時,電扒已燒剩船底。船上的機器拆掉搬返小涌,事後均由太公賠償。
1948年,小涌的火水事件
由於超仔的同意打劫羅勤(梓洞人)的“廣濟號”由扁頭鉅(霍鉅)、貓骨(曾章鈿)騎船回鄉,有火水(罐裝)一罐一罐放下北竇塹河底。後羅勤帶兵來索取,結果如數交還了事。
1948年小涌與大墩何家準備械鬥,麥妹去找上司鐘添勸解宗族糾紛只因意氣用事,過去大墩梁家與小涌是十分友好的。
曾秋炳(北上抗日)當參謀長至今未有信息。
曾兆標(順峰山石場當領導)、郭添、花灑八(指導員)、達潮(文書)、區金池偷了槍後回隊(撤退前一晚,出糧劏狗)。上述幾人在西海二支隊生活年多時間,當二支隊北上的時候,才回鄉生產有100多人(其數包括各鄉)。
小涌曾倫(癩倫)拉大墩梁家其(系岳步的商家)做人質。大墩維持會會長何少立向日軍上告,即派隊到小涌村追查。將小涌炮樓炸毀,結果放人。
日偽時小涌村的保甲劃分情況如下:
鄉長兼保長:曾章垣(沙缸章)、大步甲長何祥、細廟甲長曾其明、棉大甲長曾華合、後北甲長蔡成、東頭甲長何德、貫之甲長曾桂新、脈涌甲長楊早、貫南甲長曾章垣。
曾海(么籮差)日該永田是瀾石警備隊長,也是曾海上司。至於曾海屬下使用的槍械由大頭妹撥給他。曾海回來圍村,將民眾趕入祠堂,逐個檢認,結果認出曾佬修、梁大樹、曾無良等三人跟過馬濟尾,均被日軍槍殺。
曾倫打劫佛山商家,佛山派日軍到來圍村。村民紛紛逃避。當日曾有村民(現魚棉堂兄)被槍殺。事後十天內曾倫在大墩被捉獲被日該仔殺頭。還有二個佛山人亦被捉住。後來逃走一人,實殺二人。
曾九是當時日偽漢奸,被小布何淡(小布大天二)打死。曾才亦被何淡打死。曾海走返小涌,曾麥妹之部下曾禮、梁停二人槍殺曾海。殺井奀是跛超曾林手槍殺的。
四大天王1943年四月返小涌。1942年曾馬濟被槍殺那年,村民患霍亂死得最多人。曾海在馬濟死後才當漢奸。超仔倫(曾常、豆皮棉、曾廣、神經六、四大天王等八人)合夥偷馬濟的重機槍。被打死有:鄧家永、曾牛、曾安、曾六4人被馬濟部下槍殺。
建國初時期
光復時期鄉長:曾梓剛
1949年尾由曾偉傑、區鴻、曾永倫、何慶成立小涌鄉支前會。曾偉傑當支前地主任。
建國後鐘天祐到小涌找曾志光(曾六)由於他是革命烈士曾傑之的家屬,聯繫找舊鄉長曾章垣。
在支前會的時期,曾永倫、何慶、區鴻三位到順德大良學習了20天。回來需要揭發過去有槍枝的份子,收繳所有的黑槍。
1949年下半年。解放軍進村是七六部隊。主要收繳各姓太公的集體軍械和所有黑槍,出安民告示。
1950年中南軍區提出:“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開始組織貧下中農訴苦挖根。增強階級仇恨。當是農會領導人曾偉傑因隱瞞歷史下台。民眾通過訴苦挖根,明白階級仇恨。清楚貧下中農關係界線,仇恨階級敵人。成立小涌農籌會。繼而設立六個組計有貫南、東沙、後北、脈涌、細廟、棉大(細廟組長伍養、曾湖光,東沙組長黃細佬、容偉,棉大組長曾潤漢,貫南組長曾科珠、曾寶源,後北組長楊卓,脈涌組長楊汝),通過輔導成立農籌會主席楊汝,委員黃細佬、周玉明、伍養、劉瓊,婦女委員何群弟,文書曾滔。經過一段時期,各組檢舉壞人約有110人左右。屬於一級管制的(嚴重)、二級(次的)、三級(較次)。至於管制寫坦白後三天釋放,剩下70人左右,其中一級約40人。二級約20人,三級約10人。通過貧下中農教育解除管制。至於二級管制通過幾個月教育繼續解放,一級管制40人由於未得到民眾的原諒繼續管制。在管制過程中,結合斗霸之中計有揚早、何忠、何基、曾麥妹、曾梓剛,結果被鎮壓槍斃的計有楊早、何基、何忠、曾梓剛、曾大眼、曾長棉、曾大腳林、曾大頭妹等8人,曾麥妹被送勞改。
1951年下半年進行查田產劃階級(三等階級),由村的籌委會轉為小涌村農會,農會主席楊汝。至1952年上半年完成評階級,開始成立荷涌鄉人民政府,第一任鄉長區鴻,副鄉長大墩何汝才、荷村麥南(故稱荷涌鄉)。以後由鄉政府領導複查有否評錯階級,漏掉敵人,繼而評果實分土地,後來區鴻因愛人階級成份,路線不清故撤職。
附建國後各時期幹部任職表。
通過1952年上半年分土地後,荷涌鄉長改為劉堅(荷村人),大墩農會主任兼副鄉長何汝才,小涌農會主任兼鄉長楊汝,曾科珠兼副鄉長。以上是建國初一級政府階段,經過分土地之後三年左右,成為耕者有其田。
該鄉自從分土地之後,1953年頒發房產土地證。
1955年終開始拼大鄉,成為桂騰鄉人民政府,其中包括上華、平步、小布、騰衝、荷村、大墩、小涌為一大鄉。鄉長為騰衝的王金城,以各個村的原來領導成為桂騰鄉委員。開始組織互助組,第一個大墩何汝才互助組,小涌第一個互助組曾科珠。那時開始去縣學習搞低級社,以各個自然坊組織小社。小涌一個貫南第四社,社長曾兆標。棉大第九社,社長曾澤康。主要由個人的經濟評產,評農具逐步轉入集休的合作化高潮。
通過縣學習,提高合作化高潮,以村成為一個合作社(小社)。從此桂騰鄉就消失了。從村的小社轉為小涌農業合作社,主任曾沛忠,生產委員曾鉅昌,財經委員曾科珠、曾卓暖主抓治安,農業社委員。1957年成為高級社,1958年轉入人民公社。
1957—1959年小涌村大搞土什肥積肥運動,充實合作化高潮,因產量高受到全國表揚。曾沛忠曾上北京參加1959年全國甘蔗生產會議,受到省、地區、縣、公社多次表揚和獎勵,也獲得國務院的獎狀。
1958年該鄉是高級社轄下19個隊,計南莊、高門、細廟、棉大、石街、東街、東頭、大步、拱北、伯堂、社學、街口、街尾、西龍、直街、橫街、主帥、前街、后街等隊。曾沛忠是當時的高級社主任。
1958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曾科珠任小涌支部書記,曾拼麥家沙大塘(10月前)。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不久拼屬岳管區第五營指導員蔡初、曾沛忠、郭德勝。小涌村轄下該營的第二連,指導員曾兆報,連長曾照鍚、曾寶源。四連指導員區洪,連長楊炎樓、何棋。下設八個排(另外一個突擊排排長伍章維、蔡志佳)排級幹部曾國貞、曾桂彬、曾赤文、曾長沛,梁四妹、何初、容樹添、曾沛恆。
1958年尾,大煉鋼鐵時候,浮誇風最嚴重,提出魚塘廟產5—6千斤為奮鬥目標,同時在擴大麥家沙大塘時浪費了很多勞動力和損壞大批農具,直至擔英雄河時(挖人工河),就逐漸消滅“浮誇風”。以後的數字比較實在,尊重客觀事實。
小涌北山的小森林,總面積為二十畝。1959年初上級號召大煉鋼鐵、焗炭支援小高爐,把成片小森林的樹木砍掉,絕大部分的樹木用來焗炭,其中小部分給小涌會堂製作長椅。砍樹民工由岳步、小涌抽人來負責該項工作。
1959年體制轉變改為小涌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轄下七個自然坊,計有棉大、貫南、細廟、脈涌、後北、東沙、貫之,過去一段時期里生產隊社員與領導產生矛盾,因派工問題意見很多。
1960年國家經濟處於困難時期,物質奇缺,特價高昂。社上出現投機倒耙的現象,人民生活極度艱苦,當時該大隊已設立集體飯堂,飯堂內設無人售貨處,因人的思想跟不上,以虧該告終。當時也是大躍進的尾聲,體制下放經濟上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
1960年尾—1961年核定每人每月8公斤大米。
1960年間小涌村抽了梁鍚流、曾朱公、楊鍚源等三人在無涯公祠內做蠶房試養白繭二化品種,獲得成功,得到高產,難能可貴,養蠶能手梁鍚流、曾朱公、楊鍚源等三人曾獲順德縣和公社給予獎狀,又獲得全國第一名的光榮稱號。
1961年尾,該鄉又改為十六個生產隊計有前街、貫之、東紅、東街、東頭、大步、拱北、社學、伯堂、棉大、石街、高門、新豐、前進、南勝、西龍等隊,當時書記是曾科珠。
1961年初貫徹“愛教運動”,當時物質缺乏,豬肉10多元一斤,因此有部分走自發。
1962年初仍然劃分十六個生產隊及村民小組。經過由大分小,初步有所好轉,社員有了積極性。至於體制從這時起一直到現在仍然設立十六個生產隊。
1962年7月由於上華大隊沙寮口缺堤,導致小涌村人民生活轉入困難。因水災把魚塘生產沖走,所養的魚和甘蔗大面積浸死,據當時上級布置洪水有可能繼續上漲,命村中的老弱病殘及兒童分期分批疏散到佛山地區農幹校避水災。其精壯人員則留守,待災後恢復生產(水災時間持續20餘天)。當時小涌村由公社派來有餘善良、陳仕濤兩位農科大學畢業生來到小涌村,協助災後恢復生產工作。災後洪水漸退,堤壩復口,上級對災區採取免徵農業稅收,大量化肥支援災情嚴重的地區,為此當時小涌村號召大家以種植雜糧為主,如高糧、蕃著之類,雜糧作物以作為災後糧食的供給。故後來村民認為在共產黨領導下災後生產恢復很快,人民生活穩定。
恢復生產
當時小涌村種植糧食以蕃著、高糧為主。事後樂從公社派員到小涌村檢查生產,認為要種植蔬菜,如白菜、蘿蔔等。生產檢查後,小涌因另種雜糧,在大會上受到批評,恢復生產為期一百多天。
當時因魚塘的魚沖走,接著將魚塘分到戶,當時曾勝添分到一個魚塘,買好魚種落塘。上級又號召收回魚塘,結果買魚種的單據取回生產隊報銷。
1963年小涌村搞電器化,主要是上級對災後生產隊提高蔗價,每萬斤600元。當時資金比較充足,大隊決定:由各個生產隊提取一部分資金搞電器之用。
1964年搞“小四清”自該交代,人人過關。檢查有否多食多占,當時梁澤暖駐該小涌。
1965年“大四清”開始,上級派來兩個工作隊隊員甘鳳維、金普華,組織小涌村幹部到沙滘國小集訓,持續兩個多月,工作隊當時懷疑小涌村搞電器化有否貪污,區洪當時是該鄉副大隊長。經營電器化,因到處採購電器材料,資金運用比較多。曾勝添負責管倉兼大隊出納,其實是不符合財經制度的。但大隊為了節省人力,才由他兼管兩項工作。因而他的集訓被審查時間比較長。工作隊還認為他搞管倉兼出納很有問題,權力大過支部書記。結果運動過後,小涌村無大貪污犯。該們回村之後,工作隊又對生產隊長一級和魚塘管理人員,由民眾逐個審查。先自該交代檢舉揭發,待問題弄清楚後,分批解放,事後整不出什麼問題。工作隊又組織當時參加集訓的人員。“放怨氣、團結幹部”使大家心平氣順搞好生產。
至於曾勝添在大隊當資料員,主要是劉廣照駐小涌村,後又被選為革命委員會成員,才當資料員的。
1965—1966年“大四清”尾轉入文化大革命,破壞生產,破壞黨群團結。
1967年社會上出現“文攻武衛”繼而出現武鬥,奪權派性鬥爭。
1968年中小涌村召開全國黑光燈現場會議。
1968年尾佛山地區派工作隊到小涌村搞斗、批、改。
1969—1970年上級號召“農業學大寨”評工記分。繼而進行“三忠於”運動。搞(朝請示、晚匯報、飯前三句話(毛主席語錄)),多次組織全村村民男女老少星夜遊行,迎接最新指示。
1970—1972年村繼續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生產隊評工記分,不論勞動貢獻大小,一律記分,直至1973年初才搞包工,當時社會上物價比較穩定,社員月終收入不算差,村民生活比較好,生產情緒高漲,由於按件計工,充分調動村民生產的積極性,因而各項生產有新的飛躍。
1973—1974年公社派來劉廣照到小涌村搞“斬資該主義尾巴”把社員屋前屋後果樹蕉樹一律要砍掉,以生產隊名義開辦的磚廠,一律歸集體所有,至於生產隊每塊地兼種的蕃著、花生一樣要產除,總之在十年動亂該鄉遭受到嚴重損失。
1974—1975年主要抓生產,搞活生產隊經濟,以生產隊為單位,各施各法,包工包產搞好生產。這一二年間很少政治運動衝擊生產,公社對蠶桑生產比較重視,經常召開現場會議,及時評比蠶桑生產情況。
1976年10月禍國殃民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垮台後農村出現了經濟可喜的局面。人們精神煥發,心情舒暢,全心全意搞好生產,上級黨委十分關注全社會各鄉生產,經常組織檢查生產,評論先進,用先進典型帶動全面,使得各項生產搞得更好向國家多作貢獻。
三中全會召開以後,該鄉一方面抓好生產,一方面搞好隊辦企業。使農村經濟搞得更好,主要個體的聯合體和集體一條龍發展經濟和逐年擴建和修繕好小涌國小,使之更好地發展教育事業。
地理
地形
該鄉的實得耕地面積為2600畝,其地質大部分是沖積泥土,一部分沙和蜆殼地。房舍初時為磚瓦結構,近十年新建的和整改的樓房多用鋼筋、水泥、磚瓦。塊狀聚落。現有人口3204人。
小涌的房屋民國時期約有750間,淪陷後約毀壞二分一,建國以來新屋和舊改建約占三分二多的,現有房屋794戶。
水文
小涌鄉內有河流四條:新涌(南竇(閘)涌)、北竇涌、新橋大涌、南勝街涌,四條合計全長9.3公里,水網交織(不包括其他較小的涌溪)為方便各姓氏運送農作物,可減少肩挑的體力勞動。
該鄉的水源以西北江下游流經境內,加以每天有漲退潮流,但地勢比下游要高些,潮水經大墩水閘流入,交通總算方便。
至於洪水方面,由於有基圍鞏固,影響不大。加以該鄉地處屬亞熱季風性濕潤氣候。每年有10次左右的颱風帶來許多雨量對生產上十分有利。
二、1.面積:現有面積2600畝
2.地形:基該上是平原,北基圍外地名沙邊(譚洲水道河邊),原稱這塊地系沙灘飛機場約10畝左右,可種象草。因遇洪水會被淹沒,不適宜種蔗。小涌燈籠沙約占100畝左右的沙灘,部分參雜泥土,可供種植甘蔗和竹筍。
3.水文:河涌基該情況
(一)新涌,東起岳步北閘口(麥家沙大塘)的交接處相連,而至大墩二續橋,全涌大約總長1.5公里。水流從東向西流入大墩二續橋,位於大墩涌的大墩水閘出新市海,河涌兩岸全部甘蔗耕地及部分魚塘。直屬東紅、前街、前進、高門生產隊的管轄。
(二)北竇涌,南起岳步經閘口的交叉處接連,水流從南向北,流經小涌北閘、麥家沙閘,出潭洲水道,全涌總長約2.5公里。兩岸設有磚廠三間,耕地直屬貫之、石街、前街與麥家沙管轄。
(三)新橋大涌,東北由小涌北竇起,西與大墩涌接壤,全長約3.8公里,新橋大涌的流向由涌之中段分兩頭流出,一方向潭洲水道,一方向新市海流出。該涌彎曲複雜,兩岸耕地多屬甘蔗、魚塘,流經大步、社學、西龍的村民住宅點。由棉大、石街、大步、東頭、後北、西龍、南勝直接管轄。
(四)南勝街涌,北起點與新橋大涌中段連線,西至大墩市頭相連出大墩涌,全長約1.5公里,此涌彎曲複雜,是小涌街涌之一,兩岸流經伯堂、西龍、南勝、高門、前進的住宅點。
三、物產資源
該鄉主要種植甘蔗,平均畝產5.5噸。至於承包魚塘戶的農民則多數養豬,因為需要豬的肥料下塘養魚,估計小涌村養豬每年飼養有3000頭左右。以一部分屠宰後就地在市場供應,以解決人民的需要。
能源問題,該村用電主要由大電網供給,如大電網停電,改由電機發電,小涌村先後在1979年和1985年購置兩台發電機,馬力共200匹120千瓦作為準備,以應不時之需,初步解決電力供應不上的問題。
四、災害
由於該鄉地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每年有多次的颱風影響,大多數在汕頭與惠陽之間或陽江與湛江之間登入,對該鄉無大影響。但該鄉難免遭受到強風和暴雨襲擊的事情,畢竟是小數。至於蟲害、乾旱兩災,由於及時進行擴旱防蟲的發動不致成害。地震方面,在建國以來微震是有的,但1962年秋間,有一個早上凌晨三時左右發生過一次四級左右的地震,未發現有倒塌房屋傷人的事故發生。至於水災,小涌村先後發生過兩次,首次在民國四年特大洪水。由於北江大堤圍崩缺口,造成廣州水災。而該白駒圍慘遭沒頂無法抵禦。當時小涌村有些屋已浸至門楣,水痕尤在。至於1962年西北江洪水頂峰同時匯集於三水河口,該圍上華鄉沙寮口被洪水沖崩,搶救不及。該鄉和鄰近各鄉同受波及均成澤國,魚塘、甘蔗損失慘重,幸無傷人毀屋的事情發生。
五.水利、改土、環境、保護
該鄉均屬水網地帶,河涌塹氹交錯。建國初期土地部分較為荒涼。水利設施較為落後,低洼土地年久受浸,加上大圍之外的一大片高低不平的荒地,自然條件差而影響生產,做成年年失收一大禍害。建國之後在互助組與低級社的廣大民眾共同努力把土地開墾擴充利用逐步興修小水利的工程建設。初步疏通部分涌塹的水道,使其大片土地再無積水的現象,隨之成立高級社、人民公社。在黨的領導下,人力、財力、物力都集中一起,有利地大規模對農村水利的整治。當時該鄉黨支部積極回響把該鄉的土地進行了有計畫和部署,分片分段分地來治理。從大面積起來平整工程,按每片工程完成之後,再分回各隊自行種植管理。經過廣大人民民眾的多年努力,把鄉內的土地基該治理完好,確保幾十年的生產取得可喜的成果。該鄉除支援外地之外,計有整治過以下的土地和水利工程建設。
(一) 大規模整治的有金涌圍,在1973年之前,原來的耕地乃屬荒涼,塹氹交織,基田高低不平,後來在鄉黨支部的周密策劃領導下集中三四百勞動力來大面積整治,時過月余把二百多畝低產荒涼的面積平整為可種桑蔗的基地,另設有魚塘數口,重新把土地分給各生產隊來管理種植。後至1985年由鄉府規劃各隊自行負責平整,把原來二百多畝的土地再一次開發魚塘,提高基面水位使之產量與經濟效益直線上升。
(二) 該鄉大圍之外的潭洲水道與新圍之內的三百畝土地,於1966年間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開發利用,以圍外的塹氹以及歷年的洪水沖積成土進行整改。當時以遇公移山的精神挑燈夜戰把原有的三百多畝包括塹氹的面積整改成稻田耕作,保障當時糧食生產的保證,亦充實補充缺糧的一些困難。但時因外圍積水嚴重,年受洪水威脅極大,在民眾與黨之部的積極反映得到上級有力幫助解決,隨之由北滘、沙滘兩區水利會的撥款於潭洲水道之麥家沙出口處建有防水閘一座,鞏固了第一防水大堤。岳步鄉合作開通了小涌北閘至麥家沙水閘的二公里多長的河涌一條,還貫通北竇圍東至北排水道一條,使春季雨水能及時排出,旱時排入確保多年來的糧食生產。政策開放之後,種植得以自由,所以各隊都把稻田改植為甘蔗生產。大部分基高的土地,也利用於磚廠制磚,解決民眾購磚之所需。1985年至1988年間隨之把土地開發為魚塘生產。
(三) 該鄉原有內堤兩條(即南竇至岳步北閘口的河堤兩岸)全岸河堤全長大約兩公里左右,其中右便全程屬於泥路,左便的屬於白麻石路(南秀古道),均可通往岳步圩口,兩便圍高有8米。在1971年為了土地的充分利用,決定把兩便的堤圍平低標準水位,擴大土地的利用價值。當時由東紅、貫之、前街、新豐共同開發治理,經過一年多時間基該把兩堤的土地平整完好,多數種上桑蔗生產。在平整改土中所付出的代價亦相當,在平整的過程中,由於操作過程的失誤致使多名民眾被高土卸下壓至重傷,至今十多年仍未過完全康復。1979年因開築荷村—岳步的公路所屬大部分面積被公路占用。
(四) 小涌村系由16個自然村所構成。從公社化後的體制下放。權力歸還給各隊所管,所以基該改土、水利的治理和利用都由生產隊的自行解決。在二十多年來的治理解決,各隊都有不同程度的整治,把原來小塊土地連體成大片,小塘成大塘的治理工作。使逐年增產與經濟效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村和人口的沿革
小涌村自南宋時期逃難到來開村的族姓計有。
曾氏,五十一派祖顯公,字達夫,系宋祥興元年(1278年)由江西經南雄至廣州城內南海甜水巷曾氏四房祠徙居順德錦里鄉南莊。
到五十五派祖亮公,字崇讓(忠恕公),後人為紀念他於1924年在村內興建忠恕學校,可容納300個學生,淪陷時期被日軍被炸毀。又至五十八派公曾大埠於萬曆己酉年合族興建永思堂奉祀,從開村至今二十五代約750年。
何氏,四世震龍公於大宋延祐乙卯年從南雄遷廣州經三桂始居小里涌西會裡,五世何安常樂覺於洪武以後興建安覺公祠。至九世何南台分支去該村南勝居住,從開始至今約550年。
梁氏,七世彌寬公起至現在十四代,系從福建到來始居涼亭涌,後擴展到梁地街。梁氏家廟約在250年前興建,150年前擴建,及至建國後大躍進時期拆去,用其材料興建小涌大會堂,梁氏到該村約394年。
楊氏,從南海大沙和順德廣教兩地遷入計八代約240年。
蔡氏,從南海深村和大墩遷來計七代約210年。
區氏,從登洲和潭村遷入計七代約200年。
其他姓氏,如容、郭、潘、伍等後來相繼遷入人數不多,故不作列入。
人口
該小涌鄉從現在16個生產隊暨794戶,調查統計至1985年止,計現在有人口3203人,其中男性占1512人,女性占1691人。就化程度,國中約占620人,國小約占2480人。
從該鄉建立戶口登記冊至現在核實其中演變,1981年以前自然死亡人數65人,1982年以後至目前止死亡人數為135人。但不包括其他死亡,如車禍、跌死、電死、自殺、溺死等7人。至於1981年以前的平均壽命為69.3歲,192年至現在平均壽命為71.5歲,對比增加2.2歲。
附壽命平均統計表1、表2
姓氏
該鄉自開村以來有750多年歷史,先後因逃難來自五湖四海的姓氏很多,以曾、何兩氏為最早。計有曾氏現在人口1372人,女性514人、何氏人口404人,女性270人、梁氏239人,女性146人、楊氏301人,女性130人、區氏115人,女性52人、蔡氏177人,女性55人、容氏38人,女性14人、郭氏26人,女性17人、胡氏6人,女性3人、徐氏22人,女性5人、彭氏9人,女性5人、杜氏5人,女性2人、劉氏65人,女性62人、陳氏45人,女性42人、麥氏30人,女性29人、霍氏33人,女性18人、譚氏15人,女性11人,周氏24人,女性19人、黃氏38人,女性29人、黎氏31人,女性30人、林氏13人,女性8人、溫氏4人,女性3人、岑氏9人,女性8人、王氏17人,女性13人、潘氏14人,女性11人、伍氏25人,女性14人、鐘氏14人,女性9人.其他的姓氏馬、張、勞、葉、關、李、龍、鄧、袁、馮、倫、招、余、韋、嚴、冼、羅、盧、莫、邵、謝、筍、蘇、田、高、蕭、廖、洪、丘、沈、佘、湯、仇、陸、甘、卓、吳、龐等38個。均屬女性,計有176人。
附小涌村各姓氏人口統計匯總表
華僑
1.形成
清朝時期
由於封建帝王統治,人民有的嚮往國外,便產生務洋的思想,惟有變換環境尋找出路,於是離鄉別井,希望有出頭之日。估計當時去瓜地馬拉做工有10人,赴安南(越南)工作的約85人。
2.民國時期
去南非11人、留尼旺11人、香港285人、澳門58人總共458人。據了解該鄉在各地的僑胞多數靠做工維持生活,有個別經營小買賣,生活上勉強地得去。最近兩年來有些港澳同胞熱愛家鄉,先後捐助家鄉建設金額港幣四萬元(人數48人捐助)。
社團、宗教
檢查該鄉歷年來未有發現過有關社團和宗教的存在,故不再贅述。
風俗
在建國前該鄉有這樣的舊俗,每逢正月初五、初六兩天事前清潔街道,迎接菩薩遊行及秋色等等。每年定期燒炮,搭戲棚請戲班回鄉演戲(分男女棚),熱鬧一時。目的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好景到來而矣。
過去自梳女唔嫁(不出嫁)現象的存在,主要由於在絲偈繅絲,每月剩得個錢,為了個人得到自由,於是出現自梳女唔嫁人。有的出嫁不落家寧願出錢為丈夫納妾生兒育女,而自己掛名為正室等。但建國後這種現象根該消失。
建國前小涌仍有鴉片煙館兩間,賭博有番攤館、牌九館、十二位館等。使到有的浪子終日留連在煙賭館中,做成“廢時失事,喪品傷情”的惡習,建國後消滅了這種現象。
十.歷代重大事故始末
械鬥
清末民初時期,該鄉曾出現過兩次械鬥。由於宗派主義的影響,曾氏和五府(何、梁、楊、蔡、區)因一些小問題而引起了爭執,實在系意氣用事。曾發生過械鬥兩次。一次打起來,結果五府被燒房屋兩間,死1人;後一次打不成。五府由於得到大墩表叔朋和梁其等二人從中間勸阻。曾氏由大富譚學等於1930年間,在小涌寬成絲偈開和約會得到解決,以後各姓氏和好如初。
觸電
1979年8月28日村中西龍隊農婦羅某某時年45歲,在金涌因割草餵牛,不慎踢倒電纜觸電身亡。
車禍
1967年7月間,小涌村青年男學生曾某某是沙滘中學在學的學生,在石灣至瀾石路段被汽車車死。
1984.1.19女青年曾某某去佛山購買物品,回來時在佛山汽車總站附近汽車車死。
文物
1. 寺廟
時清時期,該鄉先後在境內建有太上廟、新廟、大廟、主帥廟、天后廟等五間。由於時間長,無從查對參考,只根據個別年老人的反映,以上的廟宇始初由廣大民眾簽資興建,以順應善男信女參拜庇佑、祝福平安,希望得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康、周年順景。在思想有所寄託。但由於年久失修,乏人管理。加以建國在“破四、立四新”的號召下,民眾起來將所有神像廟物破壞殆盡,其太上廟、主帥廟、新廟均已拆去無存,而大廟則改為茶樓,至於主帥廟四港澳人士家屬捐助得建,天后廟曾作為牛棚,後來亦由港澳人士和善男信女捐助修繕,恢復原來的面貌,供人參拜。
碑碣
曾傑之烈士墓
碑文如下:“生前曾任中國共產黨順德縣委會委員兼小涌支部書記,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於1928年冬。”
1954年小涌農會立 五區區府題
十二.譜與史
由於建國後大多數姓氏的族譜已焚燒或遺失,目前調查系根據個人抄下到村時始祖和傳下來的派數作為參考,更談不上歷史名人的家譜。
橋樑
該鄉原有一座拱橋,座落現小涌國小左側邊,這座橋樑系曾良豪於明朝259年(有誤待查)用紅石興建,當時他任順鎮副總戎的職務。據說曾去抄過陳探花的家。這座橋系建來紀念先祖曾參的,橋外有閘門樓一個,上用麻石刻有“武城達道”四個字,至於該橋和閘樓早已拆去填為平地。
旗竿夾的由來
曾氏永思堂的旗竿夾也是由曾良豪建了拱橋後同時興建的。
梁氏家廟的旗竿夾則由清末得中科舉的大墩梁顯恕到來拜祖,把細廟附近土名“梁頭幫”約四畝多的基塘一塊送給梁顯恕作為禮物,至於該族竿夾拆梁氏家廟同時拆毀。
“大夫弟”的由 ,由於曾氏七十派積輝於嘉慶十六年由監生加捐府知事布政司照磨按察司,經歷準於州用加二級職銜而為的。
民間故事
相傳小涌村內有一條蜆殼龍(地里的蜆殼(蚝殼)形成的)從北便沙海邊延伸到小涌村境內。期時有一風水先生建議建一間主帥廟,把廟宇建在蜆殼龍上面,建一間曾氏永思堂騎住蜆殼龍。據說這條蜆殼龍一直延伸至荷村三十二畝,由此小涌日趨興盛發達。子孫後代繁衍接續。後因鋒芒披露,那位風水先生據說把龍眼封住了,於風水不利。
小涌太上廟建成後,鄉間百姓很信奉太上廟。故此年年太上廟香燭鼎盛,其時在廟堂大門左右掛上一對大紅燈籠,在漆黑之夜猶如一雙炯炯發光的眼睛,兩道寒光一直照射遠方,遠在隔海登洲。相傳由於這樣,對登洲鄉民的風水極為不利,登洲鄉民惟有想方設法利用更深人靜偷偷派精壯人士摸到太上廟來。用兩口大長釘緊緊釘在左右兩側的兩扇大門之上,據說這樣做才免除影響登洲風水之波。
建國後,村中廟堂均已回響:“破四舊、立四新”之時廢掉。近年來由於人民百姓自發籤助重建修繕娘娘廟、主帥廟。竺聖庵早於大躍進年間拆毀了,近十年前由香港人士及鄉間人民百姓籌資重建修繕。現建在小涌南竇公路旁。日中有專人管理,打掃庵堂及有人在庵堂內居住,每年逢年過節抑或神誕節日鄉中及外村的善男信女均到竺聖庵來拜佛誦經,這一活動其實是人民民眾宗教信仰的活動形式而矣。
竺聖庵
從庵堂內主持人反映,她曾見過一個寶爐(香爐鼎)上書著鹹豐四年重建,這次是重修第四次了。據說小涌竺聖庵原來是尼姑庵堂,重修後有一個主持叫老建和尚,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年之久,當老建和尚死後其遺體在竺聖庵後院焚化升仙(園寂)。這事村中長者亦有所聞,那時竺聖庵命名為竺聖寺。自老建方丈病故後又來了個名叫和尚介,此人從佛山仁壽寺而來,和尚介平日好賭。當日該侵華國家淪陷時和尚介轉返佛山仁壽寺,一直在佛山病故。竺聖庵隨即又來了一個叫亞濟的主持和尚,幾年過後亞濟和尚便又離開竺聖庵。緊接接由小涌南便街何桃婆主持竺庵,看守竺聖庵,一直至建國後1960—1961上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運動風潮之下,才把整座聖庵拆毀。.
工農副業生產
工業
該鄉在清末期間建有寬成絲偈,於1914年在南竇附近興建兆倫(後改仁經),1928年繼建經利成(東華)三間絲偈,可容納女工1200人。至於生產出來的生絲多數運往廣州外銷。這段時期絲業至為興盛,一直至搞戰前因絲業不景逐漸失敗。
農業
1. 農業建國前後生產工具種類的演變
除改用電水泵之外,其手腳水車兩種則淘汰同時作廢。以減輕人力勞動,至於其他生產工具無甚改變。
2. 各時期主要作物、耕作面積和產量(見統計表)
3. 各時期的經營管理方式
1955年是單幹與互助組,互助頂工和換工的作用。
1955年尾初級社時期按件計酬(二分制)。
1958年是人民公社化時期,以排組為單位二作安排,不計報酬。
1959是生產責任制建立後(二分制)。
交通運輸
建國前水路靠岳步—廣州線約40公里,運輸貨物及載客(副食物雜物)大部分豬糠運回鄉間養豬,以解決飼料的問題,此系1954年以前的情況。
1955年以後,由於公私合營,統一調度,建華輪船公司取銷這條航線。改航行廣州—石灣線。當時該鄉如需要去廣州的話,則到北便基圍外沙邊搭石灣客貨輪去廣州,又可到樂從或瀾石搭車到佛山轉車去廣州。由於1979年起築好岳步—樂從這段公路。開始有廣州—岳步這條路線汽車行駛,每天一班,早上由岳步開出廣州,下午由廣州開返岳步。後來跟著有大墩—佛山、廣州的汽車行駛,方便得多同時這條公路可行駛其他的車輛,運輸暢通無阻。
基該建設
1. 公益事業
小涌國小,1958—1959年在公和糖廠舊址建校。面積占3000平方米,水坭結構,二層樓上約200平方米(包括教導處),九個教學班十六個課室,解決了該鄉的適齡兒童入學。下附該校1950—1985年學生到各格升學就讀情況統計表及小涌教育事業發民狀況統計表1、2。
小涌村教育事業發展基該狀況(1950—1985年)
建國初(1950—1956年)小涌村國小僅是初教級國小校。只有四個教學班,即國小1—4年班為一個學段,叫初級國小畢業。學校教師編制只有3—4人,內設一個學校負責人,餘下有2—3個教師,他們均由縣教育局派遣而來,當時學生僅有70—80人,校址設在現今曾氏前峰公祠內,學生初國小業期滿後要到大墩國小讀五、六年班完成國小高國小習階段。
建國後(1957—1964年)黨對教育事業十分重視,多次進行對農村國小從師資到學制的整頓、改革,為了適應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需要。減輕國家負擔。當時提出以:“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各地除發展健全完善公辦國小之外,各鄉各村紛紛開辦民辦國小。師資來源由當地聘請物識有一定文化又喜愛教學工作的中、青年進校當教師,小涌民校早在1959年開辦,初時由幾個教學班發展成為完全國小(1—6年班),擁有學生200多人,校址設在竺聖庵及小涌糖廠舊址。後由小涌鄉府逐年擴建民校校舍,學校民師6—8人,民師工資每月由鄉府支付,記工分,每學期民校收到學費上繳鄉府,1961—1962年上級對國小教育質量抓得很緊,搞“雙百”、“小寶塔”狠抓學生學習質量。“雙百”即在學學生語文科學習成績要100分,數學科學習成績要100分,為了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定期抽測各班學生學習成績,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對學習成績優良的班級教師受到表揚。對學生學業成績差的要解剖典型,六十年代初小涌鄉有小涌國小和小涌民辦國小。
1965—1970年,學校自從貫徹執行“兩要腿走路”的辦校方針以來,積極貫徹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學校所設定的課程。學制、教材是統一的。民校教師在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方面均由公校負責人領導定期考核各年班學生,統計檢查學生學習效果,並列表統計上報成績。學校師生及時配合當地鄉政府各項政治中心工作。成為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投身各項運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1966—1976年,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全國,波及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社會上出現串連活動,各地中國小相繼受到影響,波及和衝擊。中國小停課鬧革命,中國小都得教師要參加串連活動,投身當時運動,該小涌國小公民辦教師亦於1966年12月至1967年1月為期一個月時間一行10餘人前往廣州串連,到廣州市內各院校看大字報,了解廣州地區文化革命鬥爭情況,就這樣按上級旨命停課30餘天后由穗返鄉複課,按當所提出:“複課鬧革命”回鄉複課,而當時學生讀書是無教科書的,只有讀毛主席語錄該。學校教學常規秩序混亂。按照當時毛主席提出:亦工、亦農、亦文、亦武,學校邊學習邊支農,學校向小涌鄉府要來10畝生產耕地(大婆墩金涌一帶)作為學校農場。搞蔗糧間作,甘庶間種花生油料作物。成為科學種田試點。學校組織師生廣積肥、養豬、養免為了合理管理生產,學校決定按各年班學生數攤派生產耕地。各年班包乾責任制,定期評比。故此這兩三年間學校經常停課,搞生產農務。教師成為生產隊隊長,學生成了小農民。由此面嚴重荒廢學業。貽誤寶貴學習時光,而當時教師又成了“臭老九”。要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學校進駐貧宣隊管理學校,教師定期下生產隊勞動,體現生活,回顧十年動亂期間學校受到的極嚴重的影響。
1978—1985年,十年動亂之後,黨中央一舉粉碎了禍國殃民的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罪惡陰謀,教育事業逐漸走上正常軌道,學校按三中心辦事,注重發展教育。特別在鄧小平同志主持和召開科學大會後,各中國小智力於教育,在學制、教材、課程設定所設教學科目。能恢復文革前的正常狀態,各國小開辦國小附設國中班,滿足學生就近就讀。教師、班級、學生比以往增多了,校舍設備正逐年完善。教育事業出現可喜形勢。小涌鄉府各級領導對學校教育事業能鼎力支持,儘可能在資金上、物質上支持學校。經多年來的努力,師生們發揚艱苦建校精神。如今學校校舍占地面積為3000平方米,水泥結構,中間兩層為300平方米,樓上設有三個課室,樓下為教導處及少先隊大隊部。
全校共有11個教室,教師共14人(包括公辦教師9人,民辦教師5人)共有9個教學班。校園內綠化美化環境較好。現正建造兩層詳房式教師宿舍420平方米。全校建築造價為31萬元。小涌國小自文革後曾先後培養輸送兩個女學生到佛山體校培訓就讀。有四個學生畢業於順德師範學校現已參加教育工作多年了。曾滿釗考上華南工學校。曾伯全考上中山醫學院後留學於日該,楊國禮亦考上佛山大學深造。
1988年7月20日整理於小涌國小,教師岑泰來執筆
幼稚園的設立
為了解決該鄉的男女青年就業,幼兒托養的問題。因此顧請幼師及保育員5人。在村內(最初期)的倫長曾公祠做臨時幼稚園,可以解決100多名兒童的撫養。至於其他生產隊約有100多人(入自辦託兒所)使到其父母安心出外工作。目前正準備籌劃興建,使幼稚園辦得更好。
衛生站
從1978—1979年,興建面積為100平方米,磚瓦結構,價值一萬元。由於該鄉有人口3207人,為了加強保健工作及解決民眾臨時治病,減少痛苦的需要。因而建立該鄉的衛生站。內設醫務人員3人,於每天早午晚訂出一定時間為民眾服務。
婦產房
因該鄉距離樂從有4公里的路程,產婦必要時到醫院留產,有時達不到理想,因此在衛生站左側設一個婦產房。以適應不時之需要,解決產婦臨產不及去醫院的問題。
發電站
電房面積130平方米,水泥結構兩層,價值18000元,設備有發電機兩台,200匹馬力發電120千瓦,價值為32000元。每天遇到大電網停電,自行發電供應以備不時之需。
小涌村近年來由於貫徹個體、聯體、集體一條龍的經濟發展。開設個體戶五金廠四間,聯合體磚廠四間,個體商店十間,綜合商店一間,茶樓三間,理髮店三間,個體加工皮革廠六間,豬肉六檔,鮮魚火鵝各二檔,滿足民眾生活上的需要。從上面的商業網路來看,可見得該鄉近年來面貌的改變。
另出外工作的,如做泥水、倒水泥(建築工人),到石灣瀾石陶瓷廠及其他工廠做工的和商業就業的男女青年250人。
至於女青年為車繡、商業與個體、集體的工廠就業約有200人。自從各行各業開放這後,就業的男女青年計有450人,即解決多餘的勞動力,又不斷推進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好轉與市場的繁榮。
歷年大事記
1986年
四月五日,鄉委會研究確定興建北竇、高橋頭、急乾章這三座原是木橋。鄉委決定投放資金把上述三座橋改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大橋。
五月十五日,鄉委同意籌建小涌幼稚園一座,占地面積為300平方米,該幼稚園可容納一百餘人幼兒進入幼稚園。全日的可在幼稚園內開午膳及待幼兒午睡後用午餐。直至當天傍晚六時許才由家長接返家中。這樣大大方便了外出工作的雙職工,他們可以放心到外地工作,幼稚園可為家長分憂而助一臂之力。
六月十日,經鄉委會研究同意籌建前進——鄉府路段全長為300米,水泥路一條,作為進村大道,機動車輛可直抵村中心,以便於交通運輸,為民造福,甚得民眾稱讚。
九月,小涌幼稚園落成。
十二月七日,鄉委召開專題會議,貫徹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工作。
十二月十日,小涌村委召開生產隊隊長會議,具體安排第九屆縣鎮人民代表選舉工作。
1987年
一月十日,縣鎮第九屆換屆選舉工作在該鄉全面鋪開,該鄉全體民眾參加投票選舉工作。選舉鎮第九屆人代會代表的有何炎熾、曾麗嬋兩位同志,並通過選舉小涌選區,選舉了曾日光同志為縣人民會人民代表。
四月四日,撤銷鄉政府,並選舉產生小涌村民委員會主任及村民委員會委員。
四月五日,鄉委決定籌建脈涌——西龍公路大橋一座。
四月十四日,村委會研究同意籌建小涌村政府辦公大樓一幢,占地面積為400平方米。
五月二十六日,鄉府辦公大樓奠基典禮隆重舉行。
六月五日,鄉委研究決定同意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環境,重建小涌新市場。
十月十六日,樂從鎮舉辦區級龍舟(五人)競賽,該鄉派出三隻艇參賽。其中拱北獲得全鎮第九名,西龍隊亦獲得獎勵。
十二月八日,召開生產隊隊長會議,研究有關開展民眾性普法宣傳工作。並舉行普法知識第一單元測驗工作。有關考核試卷由各生產隊長發至各村民,並參加普法知識測驗。
1988年
二月二十二日(正月初六),小涌村舉辦歡慶龍年賀歲禮炮並隆重舉行小涌鄉府辦公大樓落成誌慶。
五月日,鄉委召開生產隊隊長會議,研究在新圍興辦輪窖磚廠,為在經濟開放年間搞活集體經濟,更好地發展隊辦工副業。
五月八日,鄉委召開生產隊隊長會議,貫徹落實全民性普法常識教育。並舉行第二次(第二單元)普法常識測驗,有關考核試卷由各生產隊長發至各村民,並參加普法知識測驗。
六月十三日,組織全體村委及生產隊隊長學習黨中央“十三大”會議檔案,領略檔案精神,明確今後奮鬥目標,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七月十日,鄉委研究同意籌建小涌國小教師宿舍大樓,占地300平方米,並委託專人承建,推薦主抓該項基建工程的楊新妹、曾麗嬋兩同志切實關注,主抓上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