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莊位於建湖縣九龍口,本名沙家莊,成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沙莊
- 別名:沙家莊(本名)
小沙莊地處三市(鹽城、揚州、淮安)、四縣區(建湖、寶應、阜寧、淮安)交匯處的九龍口。出了縣城,沿著九龍大道穿越蔣營大橋西行不到十里,便來到一望無垠的九龍口風景區。站在盪邊圩岸西觀,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九龍口龍珠島,由龍珠島再向東眺望,小沙莊便清晰可見。
小沙莊地方不大,全莊總面積僅20公頃不到,過去因位置偏僻,不甚起眼,鄉民中多有小沙莊之稱。小沙莊雖小,但歷史久遠,曾經叫過沙溪鎮。這裡的先民們(初講蘇州語,漸成西盪話)源自蘇州。元末明初,“洪武趕散”時期,潘、李表兄弟率先從閶門吳江一帶來此定居,爾後又有同姓和他姓居民相繼遷移至此。期間,移民們為防武裝押送官兵搶奪財物,民間曾流傳一首歌謠:“編罷編罷螺螺,螺螺不吃回頭草,逮(對)住江南(東西)望北跑,捏緊啦,卡緊啦,莫把前面花姑娘看見啦!”反映了其時移民們故土難捨卻又不得不遠離的無奈心情。
小沙莊得名與“沙”和“墩”密切相關。起初,莊子位於現在位置以東的“大孤墩”。這裡地勢低洼,常遭水淹。為此,大家一合計便決定移往朝西一點被洪水沖淤而成的大沙丘處,於是便定名沙家莊。此後移居這裡不同姓氏的居民陸續增多,至解放前增至50多個姓氏,並更名為沙溪鎮,其時擁有居民一千來戶,四千餘人口,時有建湖第三大鎮之說。
小沙莊水闊盪多。據有關志書記載,清康熙1680至1685年間,洪水肆虐,黃河泛濫,淮河決口,小沙莊東南西三面的千萬畝良田變成一片汪洋。水退後,溝溝渠渠則形成了八八六十四盪,沙家莊周圍叫沙莊盪,北邊為馬家盪,南邊和東邊分別稱蕭家盪、沙村盪和劉家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