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電運行效率評估指標體系是指由各級指標,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補充又相互獨立組成的群體指標體系,是測評的工具,是反映測評對象屬性的指示標誌。指標體系是根據測評目標和測評內容的要求,構建的一組相關指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水電運行效率評估指標體系
- 外文名:Index system for the Small Hydropower Operation Efi ciency
- 依據:測評目標和內容
- 基礎:平衡計分卡
- 學科:水利工程
- 原則:準確、全面、定性定量相結合等
背景,基於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體系設計,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原理,平衡計分卡的結構,指標體系設計原則,評估體系指標建立,結論,
背景
小水電運行效率是衡量水電站總體運行狀態的綜合指標,其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反映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對小水電站運行管理起著引導、推動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指標體系。以小水電為主體的農村水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
我國小水電資源十分豐富,技術可開發量達1.28億kW。到2010年末,已建成小水電站4.5萬座,全國農村水電裝機超過5 900萬kW,年發電量2 000億kWh;小水電已遍布全國1/2的地域、1/3的縣市。大力發展農村小水電,滿足農村人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實施小水電代柴代煤、促進退耕還林還湖還草、促進江河治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生態、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然而我國小水電站建成的年代較早,這些電站經過長期運行後,各種問題都充分暴露出來。
(1)老電站技術落後、設備老化、機組利用率低。
(2)水能資源利用效率低,長期偏離最優工況運行,損耗嚴重且能效低下,汛期棄水過多並缺乏流域梯級聯合調度,總體發電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
(3)安全隱患多。老舊電站存在泄洪設施破損、擋水和引水設施失修、壓力管道老化鏽蝕等問題。
(4)電站運行管理技術方法落後,自動化管理程度低,電站技術人員觀念陳舊、信息相對封閉、缺乏培訓,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新技術、新設備得不到很好的推廣套用。
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小水電的發電效率不高,水資源過渡浪費,電站運作安全隱患高,內部管理體制落後。建立水電站運行效率評估體系起著引導、推動的作用。能明確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環節,從而改善或者解決問題,使水電的運行效率大大提高。
基於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體系設計
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簡稱BSC)作為一種戰略績效管理及評價工具,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和戴維·諾頓(David Norton)於1992年提出的。
BSC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學習與成長4個方面指標之間相互驅動的因果關係展示一個組織的戰略軌跡。平衡計分卡以發展戰略和長遠目標為核心,將企業發展戰略和長遠目標分解為對企業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的4個方面,克服了傳統的單純基於財務指標評估體系的缺陷。在這4個方面中,財務評價是最終目的,顧客評價是關鍵,內部經營過程是重點,學習與成長評價是核心。平衡計分卡就是設計一系列反映一個組織績效的先行、滯後的指標,傳統的財務指標分析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
BSC提出以來,被廣泛套用於企業的績效評估中,對於提升企業的價值、績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BSC也開始用於事業單位以至行政單位的績效評估中。
平衡計分卡的結構
小水電站隸屬於當地水利局,性質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企業內部結構、管理、發展戰略還是存在許多差異。對於水電站的運行效率評估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基於平衡計分卡理論構成如下的5個部分,包括1箇中心,4個視角(見圖)
(1)戰略與遠景:明確小水電站的發展目標、使命與戰略。
(2)經濟效益指標:小水電站如何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3)供電質量指標:應如何保證供電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4)學習與成長指標:如何不斷進行自身發展、改進,彌補管理體制落後、電站人員技術力量不足等缺陷。
(5)內部流程指標:為使水電站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發電效率、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應明確水力發電的各個環節,及時查明水工建築物運行情況,發電機組工作情況,使水電站在高效狀態下運行。
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小水電運行效率評估指標體系是由各級指標,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補充又相互獨立組成的群體指標體系,指標是測評的工具,是反映測評對象屬性的指示標誌。指標體系是根據測評目標和測評內容的要求,構建的一組相關指標。設計評估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準確性原則。每個指標都需要有準確的內涵和外延,明確無歧義。也就是說各個指標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包含、交叉現象。準確性原則是為了防止指標的“多”設定。這個“多”設定有2方面含義:一是不設定不必要的指標;二是指標之間不重複或重疊。
(2)全面性原則。水電站的運行效率包括經濟效益、供電質量、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水電站發電過程這4方面,這就要求指標的設計要涵蓋這4個方面,全面反映水電站運行效率本質內容和主要特點,不能遺漏任何一個方面。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定量指標是通過選擇一系列的數量指標,按照統一的計算方法和標準,評估水電站運行效率;定性指標是評估者運用自身知識,參照有關標準,對評估對象做出的主觀評判。用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結合來保證評估結果的全面、客觀。
(4)簡潔適用原則。一是保證指標全面完整的前提下,指標體系儘可能簡化,也就是說重要指標單獨設定,非重要的比重小的指標合併設定。二是所設定的指標要易於採集,儘量採用現有的統計數據做指標數據來源。三是各指標的計算方法、數據都實行標準化、規範化。
(5)通用可比原則。這個原則直接體現效率評估體系的作用。效率評估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對水電站進行考核。如果無法進行比較,就無法明確水電站存在的問題,自然也無法改進水電站的運行效率。
以上原則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對指標的設計提出基本的要求,不同的原則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科學完整、可操作的評估體系。因此在設計每一個指標時都要考慮是否實現了這些目標。
評估體系指標建立
水電站指標體系分為1級指標、2級指標和3級指標(見表)。
1級指標 | 2級指標 | 3級指標 |
小水電運行效率A | 水電站發電過程B1 | 進水口運行情況C11 |
引水渠運行情況C12 | ||
壓力前池運行情況C13 | ||
壓力管道運行情況C14 | ||
發電用水量C15 | ||
棄水量C16 | ||
耗水率C17 | ||
機組設備利用率C18 | ||
強迫停運率C19 | ||
經濟效益收入B2 | 設備折舊率C21 | |
設備維修費率C22 | ||
售電收入增長率C23 | ||
投資回報率C24 | ||
供電質量B3 | 供電覆蓋範圍C31 | |
供電持續與穩定性C32 | ||
用戶滿意度C33 | ||
自身的學習與發展B4 | 全員崗位培訓率C41 | |
技術創新投入度C42 | ||
技術創新成果轉換率C43 | ||
人才引進率C44 |
結論
結合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原理和水電站的實際特徵,從水電站的經濟效益、供電質量、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水電站發電過程等方面設計了評估指標體系,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影響水電站運行效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