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棶木(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

小棶木(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棶木(拉丁學名:Swida paucinervis(Hance) Sojak)別名,烏金草、酸皮條、火燙藥,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米,樹皮灰黑色,幼枝對生,綠色或帶紫紅色,老枝褐色,葉對生,紙質,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總花梗圓柱形,花小,白色至淡黃白色,花盤淡綠色,花絲淡白色,花柱棍棒形,淡黃白色,近於無毛,核果圓球形,成熟時黑色;近球形,骨質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葉作藥用,治燙傷及火燒傷。木材堅硬可傲工具柄,果實含油可榨取供工業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棶木
  • 拉丁學名:Swida paucinervis (Hance) Sojak
  • 別稱:烏金草、酸皮條、火燙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傘形目
  • :山茱萸科
  • :棶木屬
  • :小棶木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固沙固土,園林觀賞,醫藥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3米,稀達4米;樹皮灰黑色,光滑;幼枝對生,綠色或帶紫紅色,略具4棱,被灰色短柔毛,老枝褐色,無毛。
小棶木小棶木
冬芽頂生及腋生,圓錐形至狹長形,長2.5-8毫米,被疏生短柔毛。
葉對生,紙質,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稀長圓卵形,長4-9厘米,稀達、10厘米,寬1-2.3(-3.8)厘米,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散生平貼短柔毛,下面淡綠色,被較少灰白色的平貼短柔毛或近於無毛,中脈在上面稍凹陷,下面凸出,被平貼短柔毛,側脈通常3對,稀2或4對,平行斜伸或在近邊緣處弓形內彎,在上面明顯,下面稍凸起;葉柄長5-15毫米,黃綠色,被貼生灰色短柔毛,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寬3.5-8厘米;總花梗圓柱形,長1.5-4厘米,略有稜角,密被貼生灰白色短柔毛;花小,白色至淡黃白色,直徑9-10毫米;花萼裂片4,披針狀三角形至尖三角形,長1毫米,長於花盤,淡綠色,外側被緊貼的短柔毛;花瓣4,狹卵形至披針形,長6毫米,寬1.8毫米,先端急尖,質地稍厚,上面無毛,下面有貼生短柔毛:雄蕊4,長5毫米,花絲淡白色,長4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卵形,2室,淡黃白色,長2.4毫米,丁字形著生;花盤墊狀,略有淺裂,厚約0.2毫米;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2毫米,直徑1.6毫米,密被灰白色平貼短柔毛,花柱棍棒形,長3.5毫米,淡黃白色,近於無毛,柱頭小,截形,略有3(-4)個小突起;花梗細.圓柱形,長2-9毫米,被灰色及少數褐色貼生短柔毛。
核果圓球形,直徑5毫米,成熟時黑色;核近於球形,骨質,直徑約4毫米,有6條不明顯的肋紋。
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習性

生於50~2500米河岸或溪邊灌術叢中。耐瘠薄、常在河岸邊塊石生境中與卡開蘆(Phragmites kanka)形成成複合群落。

地理分布

產陝西和甘肅南部以及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西部。

栽培技術

常採用扦插握條和種種子繁殖。
小棶木小棶木
播種:10月份種子陸續成熟,應及時採摘,沙蜮或陰乾保存。一般採用春季室外播種,經常保持土壤濕潤,30天左右可生小茁。
壓條:將植株下部枝條用沙掩埋,保持濕潤,25天左右。可從枝節處生根。可採用環割處理促進生根。
扦插: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把枝條剪成20厘米左右長毆,插入苗床約5厘米,可密插。經常保持土壤濕潤,20~30天可生根。

主要價值

固沙固土

根系發選,枝條於地泥沙接觸後可從枝節處生根,固土力強,是鞏固河崖的保土植物。

園林觀賞

小棶木枝繁葉璉,葉片翠綠,白色小花呈傘房狀聚生枝顧,有獨特的觀賞韻味。其根系發達,枝條具超強的生根能力,可片植於溪邊、河岸帶固土。可叢植於草坪、建築物前和常綠樹間作花灌術,亦可自然武栽植作綠籬。

醫藥價值

來源:山茱萸科小棶木Cornus paucinervis Hance,以全株入藥。
性味:微酸、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痛。主治感冒頭痛,風濕關節痛。外用治燙火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乾葉研粉撒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