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五年(1577年),先居者從小店村(今虎山村)遷此建村。因建村處曾有棲鳳之傳說,故命村名鳳凰莊。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本村東北建起大柴村。為相區別,本村遂改稱小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柴村
- 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隸屬:盤石店鎮
- 耕地面積:40公頃
簡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簡介
小柴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1′。東與徐家泊村交界,南與松岩莊相接,西與儒家村相鄰,北與大柴村相連。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40公頃,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玉米、大豆、蔬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有124戶,為324人。有張、高、任、朱、唐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張姓人口占95%。
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3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4%、21%、5%,人均純收入3000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6萬公斤。1978年,畝產240公斤,總產14.4萬公斤。2000年,畝產470公斤,總產28.2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750公斤,總產22.5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43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80萬元,畜牧業收入25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勾花手工業,收入很少。1985年,村集體投資8萬元,建起棉花加工廠,從業人員20餘人,常年收入3萬餘元,利稅3000餘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0人,收入121萬元,其中工業收入80萬元,建築業收入41萬元。
第三產業1955年,村辦起粉坊、油坊等小作坊,收入很少。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車輛維修店、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7人,收入2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8萬元,服務業收入11萬元,商飲業收入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中華民國時期,一批在外謀生的進步文人回村隱居,辦起私塾教書育人。建國後,小柴村對教育事業非常重視。1950年,正式建起了小柴國小,逐年改善辦學條件,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其中考入重點大學的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溫飽問題不能解決。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均糧食446公斤。2000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0輛、機車40多輛、電話50多部、彩電98台、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子多數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5年,開始統一規劃,拆舊房,蓋新房,整修街道,村貌煥然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3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2年,村辦起合作醫療站,村民平常用藥報銷50%,對老人及病重者送藥上門。1982年,村投資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8年,投資6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全村用上自來水。1990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200元;1995年改為每人獎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