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葉下珠(拉丁學名: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oir.)為大戟科葉下珠屬灌木,高達4米;枝條淡褐色;幼枝、葉和花梗均被淡黃色短柔毛或微毛。通常2-10朵雄花和1朵雌花簇生於葉腋,稀組成聚傘花序。蒴果呈漿果狀,球形或近球形,種子三棱形,長1.6-2毫米,褐色。生於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叢中。廣布於熱帶西非至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等熱帶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果葉下珠
-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oir.
- 二名法:Phyllanthus reticulatu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大戟目 Euphorbiales
- 亞目:大戟亞目 Euphorbiineae
- 科: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亞科:葉下珠亞科 Subfam. Phyllanthoideae
- 族:葉下珠族 Trib. Phyllantheae
- 屬:葉下珠屬 Phyllanthus
- 亞屬:漿果葉下珠亞屬 Subgen. Kirganelia
- 種:小果葉下珠
- 分布區域:我國南部以及熱帶地區
- 組:異萼葉下珠組 Sect. Anisonem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4米;枝條淡褐色;幼枝、葉和花梗均被淡黃色短柔毛或微毛。葉片膜質至紙質,橢圓形、卵形至圓形,長1-5厘米,寬0.7-3厘米,頂端急尖、鈍至圓,基部鈍至圓,下面有時灰白色;葉脈通常兩面明顯,側脈每邊5-7條;葉柄長2-5 毫米;托葉鑽狀三角形,長達1.7毫米,乾後變硬刺狀,褐色。通常2-10朵雄花和1朵雌花簇生於葉腋,稀組成聚傘花序;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梗纖細,長5-10毫米;萼片5-6,2輪,卵形或倒卵形,不等大,長0.7-1.5毫米,寬0.5-1.2毫米,全緣;雄蕊5,直立,其中3枚較長,花絲合生,2枚較短而花絲離生,花葯三角形,藥室縱裂;花粉粒球形,具3溝孔;花盤腺體5,鱗片狀,寬0.5毫米;雌花:花梗長4-8毫米,纖細;萼片5-6,2輪,不等大,寬卵形,長1-1.6毫米,寬0.9-1.2毫米,外面基部被微柔毛;花盤腺體5-6,長圓形或倒卵形;子房圓球形,4-12室,花柱分離,頂端2裂,裂片線形捲曲平貼於子房頂端。蒴果呈漿果狀,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6毫米,紅色,乾後灰黑色,不分裂,4-12室,每室有2顆種子;種子三棱形,長1.6-2毫米,褐色。染色體基數x=13。花期3-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廣布於熱帶西非至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根、葉供藥用:駁骨、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