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黃姜,姜屬荷科植物。原產東印度和我國。我國栽姜歷史悠久在《禮記》中就有“楂梨薑桂”記述一九七二年我國在長沙發掘馬王堆一號漢墓中藏有乾縮塊,足見我國距今二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就種植生薑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林黃姜
- 別稱:小黃姜,土姜,紅爪姜
- 界:植物界
- 科:荷科
- 亞科:姜科
- 屬:小黃姜
- 分布區域:原產東印度和我國
歷史,功用,採收種植,保護,
歷史
餘杭小林栽培黃姜,據記載,在北宋康定年(公元1040年)已盛產,並因其姜塊大、肉質黃、辣汁濃、味清香著名。尤以紅爪姜最好,它具有長勢強、塊莖大、形為瓜、皮淡黃、肉蠟黃、芽及分枝節處色淡紅、纖維少的特點。
功用
姜的食用部分為塊狀莖,內合揮髮油、姜辣素及樹脂、澱粉、纖維等。揮髮油由中含姜油酮、姜醇、姜酚、按葉油精、茴香菇、枸掾醛等。姜是常用的調味品,能除腥,增進食慾,而且藥用價值較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姜有除風邪、寒熱、傷寒......止吐、去痰......”的記載,民間也有“冬吃生薑,不怕風霜”之傳說。姜還可加工成姜粉、薑片、醬姜、糖姜、醋姜、糟姜等佐菜佳品。
採收種植
黃姜的採收分三次:一次是起“娘姜”。宜在夏至至小暑間的晴天,用尖竹籤 在子姜與母姜連線處切取“娘姜”,做到“娘離子不傷”。一般可收回芽姜重量的80~90%,它宜制薑片和姜粉;二是在處暑後收嫩薑,它且鮮食或制紫薑。醬姜、醋姜等;三是在立冬後收老薑——小林黃姜。老薑產量高、品質好、耐貯藏,既可鮮食,也可貯藏待翌年留作種姜。
小林一帶姜農,利用黃姜喜陰的特性,在桑園間作黃姜,既增加姜收入,又促進桑樹生長,提高了蠶繭收入,同時還節省了搭蔭棚的物資和勞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保護
由於小林黃姜只種植在杭州市餘杭區乾元、小林一帶,而城市化進程已經將小林一帶的農村拆遷,乾元一代的農村也有部分拆遷。小林黃姜作為餘杭區一名優特產,同時作為全國9大姜類中的上品,面臨絕種的危險,實在是太可惜了,小林黃姜的保護迫在眉睫。
目前小林黃姜還有部分農戶在種植
列入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
小林黃姜因種植面積的急劇減少,目前年種植約10畝左右,該地方品種作為杭州特產,全國9大姜種之一,面臨絕種的危險。小林黃姜的姜精油等有益成為含量高達2.9%-3.5%,為普通生薑含量的10倍。作為一個優秀的地方小黃姜品種。現已被浙江省農業廳列入《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