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村(山東即墨縣通濟辦事處小李村)

小李村(山東即墨縣通濟辦事處小李村)

小李村隸屬墨市通濟街道,位於市府和辦事處東北部,距市府駐地二公里,辦事處駐地四公里,東鄰棗杭村,北與高家莊村交界,西與李家營接壤,南與市府和和平區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即墨市
  • 人口:2102人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福利,

村莊由來

清同治《即墨縣誌》記載,明、清即墨至萊州府驛郵路上縣境內七個驛鋪,第一個即借用李村之名的“李村”鋪,在其附圖中則稱作“小里村”證明此村原稱李村或里村,又為與當時即墨縣十三御集之一的李村區別,改稱小李村或里村,傳說此村有一李人家居住,住在現“燕家溝”北埔嶺下軼,當系以姓氏命村。
山東即墨縣小李村

政區人口

全村位置處於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是招商引資的良好寶地,村內主要街道、路面實了硬化,路兩邊綠化,美化,亮化,達到縣級標準,衛生條件達到了青島市級標準,真正文明管理的良好環境。
2001年,全村常住戶685戶,總人口210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有董、傅、周、梁等四姓為主,其餘少數為孫、蘭、楊、劉、陳等,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小李村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優美的村貌和村容,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良好穩定的社會治安秩序,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好感和青睞,也使該村成為居住、投資開發建設的黃金寶地,自1999年截止到2005年,該村連續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評審“三級強村”、“文明村莊”被辦事處連續評為《先進黨支部》、《模範村委會》、《雙文明村莊》。
解放前,全村沒有一所診所,村民每年每人均占有糧食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足20元,1979年人均占有糧食195公斤,年收入18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的住房條件,逐步的改善,提高,人民向高檔次、高條件發展,建國前,村民的住房多為土、草屋結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自1979年來,村民的住房普遍改磚石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9平方米,1989年該村開始規劃建設村民住宅樓區,1989年至2002年,全村百分之百的民居住新房,住房全部是磚混結構,實用城鎮規劃有105戶村民擁有樓房,全村擁有車輛55輛,機動車輛56輛,人均年存款在1000元,全村有電話560部,電視機650台。

社會事業

2000年,投資68萬元一期工程,修建了村級路1.2萬㎡,擴建了村級工業廠房引進了印刷廠,布料廠,扳金廠,總占地面積50畝,電路進了整修,建了村級路燈照明。
2001年,投資30萬元,建了315KW變壓器,改進了工業用電,使工業用電達到了足夠使用,投資60萬元,村二期工程,修建村級路9000㎡,擴建廠房占地60畝,其中有“精密鑄造廠”“織布廠”“彩印廠”“布料廠”。為了更進一步開拓發展,村兩委決定再次投資35萬元,建了第三台315KW變壓器,在村前建起了有知名度、高智商的廣告牌一座,為了村民和投資商的方便之門,村投資22萬元建立了百年之後的“機井”“水塔”使村民商業用水,為村的面貌,建立了文明,美化了村容,路兩旁建立花壇,路燈,美化了環境。

社會福利

自1995年起截止到2005年,村委每年出資10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為獨生子交納保險金出資1.3萬元,直到14歲,每年“老人節”給60歲以上老人發生活補貼,發放物品。
老年人活動量,組織了老年人“門球隊”參加了辦事處,市的多次比賽,前多次獲獎,相棋老年大學學習班,參加人員20餘名。
五保戶的照顧,特困戶的關懷,每年派人到家親問親看,解決實際困難,保證了他們安心生活,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