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頭啄木鳥

小星頭啄木鳥

小星頭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kizuki),是啄木鳥科、啄木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2-17cm,額、頭頂至枕灰褐色,雄鳥枕兩側各有一深紅色小縱斑;頰紋和眉紋白色,翕和頸側具白斑,其餘上體黑色,具白色橫斑。翅黑色而具白色斑點。喉白色,其餘下體污白色,具黑褐色縱紋。

小星頭啄木鳥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內,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繁殖後期亦見3-5隻的家族群,以各類昆蟲和幼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小星頭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星頭啄木鳥雄鳥前額至頭頂淡灰褐色,頰、耳覆羽至頸側棕褐色,或綴有棕白色羽端;眉紋白色,向後延伸至後頸,並與頸側白斑相聯。額紋白色,枕至後頸鉛黑色,後枕兩側緊接白色眉紋之後各有一朱紅色細紋;背、肩和兩翅內側飛羽黑褐色而雜以白色橫斑或斑紋,尤以背中部白色橫斑較為整齊。下背白斑較密集,腰至尾上覆羽黑色。尾亦為黑色,外側尾羽具白色橫斑。翅呈黑白相雜狀。翅上小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僅中部白色,其餘為黑褐色。飛羽黑色,除初級飛羽內惻端部外,均雜以白斑,尤以三級飛羽上的白斑較大。須、喉和上胸白色,其餘下體灰白色,具黑褐色縱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雜以灰黑色斑點。雌鳥和雄相似,但枕兩側無紅色小縱紋。虹膜紅色,嘴鉛灰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0-22g,♀20-22g;體長♂142-162mm,♀120-152mm;嘴峰♂13-17mm,♀15-18mm;翅♂89-94mm,♀82-94mm;尾♂56-72mm,♀52-64mm;跗蹠♂14-17mm,♀14-16mm。

棲息環境

小星頭啄木鳥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內,在長白山甚至出現於海拔1700m的岳樺林中,早春和秋冬季節亦常到林緣和次生林覓食。

生活習性

小星頭啄木鳥為留鳥,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繁殖後期亦見3-5隻的家族群。平時鳴聲低沉而單調,似“zhā一”,叫聲喧鬧, 尖聲的“khit”或“khit-khit-khit”和不停頓的“kzz-kzz”聲及敲擊聲。飛行時兩翅扇動幅度較大。常從一棵樹不斷飛到另一棵樹覓食,一般從樹上部飛到另一棵樹下部,然後沿樹於往上攀緣覓食。主要以金花蟲、天牛、小蠢蟲、梨虎、鞘翅目等各類昆蟲和幼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小星頭啄木鳥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黑龍江東南部、吉林長白山、遼寧東部和南部、河北東陵和山東德縣。中國以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烏蘇里、庫頁島、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

繁殖方式

小星頭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6月。3月下旬即已成對和出現求偶行為,常頻繁地在樹冠層間飛翔追逐,邊飛邊叫。營巢於楊樹、水曲柳等心材腐朽的闊葉樹上。4月下旬開始啄洞營巢,巢洞由雌雄鳥共同啄鑿。巢洞距地高多為3-11m,洞口直徑為3.5-4.5cm,洞內徑7-8cm,洞深14-16cm。巢內無任何內墊物,有時殘留有少許木屑。5月上旬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7枚,通常5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9mm×15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Dendrocopos kizuki amamii
小星頭啄木鳥琉球群島亞種
Kuroda, 1922
Dendrocopos kizuki ijimae
小星頭啄木鳥日本亞種
Takatsukasa, 1922
Dendrocopos kizuki kizuki
小星頭啄木鳥指名亞種
Temminck, 1835
Dendrocopos kizuki seebohmi
小星頭啄木鳥朝鮮亞種
Hargitt, 1884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小星頭啄木鳥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小星頭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