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放風箏》是一首由著名歌手程永玲演唱的著名民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放風箏
- 所屬專輯:十貳金釵
- 歌曲時長:04:06
- 歌曲原唱:程永玲
- 填詞:程永玲
- 譜曲:程永玲
- 音樂風格:民歌
四川清音,程永玲簡介,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於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裡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平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很豐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繡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程永玲簡介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中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程永玲是當前四川清音飲譽海內外的著名四川清音演唱家。程永玲從小喜愛音樂,能歌善舞,畢業於成都戲劇學校。她曾獲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獎,在四川省專業文藝比賽中也多次獲獎,也曾赴南斯拉夫、奧地利等國舉辦獨唱音樂會,獲得成功。 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對外友好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曲藝家協會主席。
主要成就:曾獲"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中國文聯),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全人稱號(文化部、人事部),全國曲協優秀會員,四川省傑出青年稱號,成都市"三八紅旗手";1995年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2000年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新節目將表演獎,並多次獲得全國省、市比賽一等獎。曾赴南斯拉夫、奧地利舉辦"程永玲四川清音獨唱音樂會",赴加拿大、美國交流演出,並被加拿大溫尼泊市長授予"溫尼泊市榮譽市民"。
代表作品
《小放風箏》《蜀繡姑娘》《成都的傳說》《錦水吟》《布穀鳥咕咕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