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由權威媒體《求是》主編,最有深度的報導,最權威的解密。

張典婉、劉永好兄弟、吳敬璉,開國大典、“92派”下海、“後三界”返城……眾多的人物,眾多歷史事件,一一揭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 作者:權威媒體《求是》
  • 出版時間:2015年09月01日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0 頁
  • ISBN:9787568010375
  • 類別:歷史
  • 定價:30.00
  • 開本:32 開
  • 裝幀:線裝
  • 叢書名:小康中國故事
  • 套裝數量:4
  • 編者:《小康》雜誌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翔實而客觀的語言,將政治大事和個人小事糅合在一起,披露了新中國成立六十五年來,一些人物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內容述及;太平輪傾覆始末,開國大典前夜歷史人物的爭論,天安門觀禮台的修建,國旗護衛來歷,“92派”集體下海,吳敬璉再訪浙江,韓商在中國,等等。
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開國大典

圖書目錄

目錄
太平輪:一艘永遠無法到岸的船·1
在1949年200萬人潰退到台灣的過程中,最終沉沒的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而那些有關太平輪的離散記憶,勾勒出的卻是一場大遷徙的輪廓,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一個國家的新生·10
開國大典以一種華麗的姿態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一個新政府如何帶領這個大國走向繁榮昌盛,毛澤東很冷靜地總結道,“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觀禮台三十五年風雲變幻·17
觀禮台上可以容納21 000人,那些曾經登上過觀禮台的人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風風雨雨,看到了這個國家的逐漸富強。
國旗升降的幕後故事·23
翻開60多年升旗的歷史,就像翻開一冊發黃的老照片,光影交錯中,往昔的日子再一次浮現,今朝也更加清晰。
電影中的建國敘事·29
同樣的“建國”題材,在不同年代的電影中有不一樣的敘述角度,而其體現的正是一個民族視野和心胸的拓展。
六十年國家生日的難忘瞬間·35
60多年裡,他們見證了共和國生日的點滴變化,那些讓人難忘的故事背後,是國民的成長和進步。
紅色鏡頭下的五十年代·43
1956年至1959年期間,中國攝影界假照片、假新聞不斷。新聞攝影界在時代的局限與桎梏中,展示的榮耀與羞恥,一直延續,影響至今。
親歷“資本”變遷六十年·50
青年時代,他立志從事文學,卻終身與金融為伴。作為參與者,他見證了中國一系列金融變革的驚心動魄與風雲變幻。
“九二派”:官員下海二十年·59
他們原本生活於廣義的體制內;他們的人生志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在科層體系里謀求更高的職務;他們中的幾位甚至在40歲左右已經官至司局級;他們經綸滿腹、憂國憂民。但是1992年前後,他們選擇離開體制。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69
晉商以“喬家大院”聞名於世,徽商以“紅頂商人”深入人心,同樣書寫過輝煌的冀商卻被掩埋於歷史的角落,冷僻不為人知。
北大考古九十年·76
1922年艱難起步,1952年成立考古專業,1983年成立考古系,北大考古幾乎與中國考古同步,是中國考古學的縮影。
《不列顛百科全書》背後的故事·85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出版過程,同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程的縮影。
“後三屆”那一代·93
歲月將他們推上歷史的舞台,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們都將承載著過去的光榮與未來的夢想,將這個國家的改革帶入深處。
今日大邱莊·139
整整14年,中國大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而當年那個一夜之間從“巔峰”到“深淵”的大邱莊,今天會有一番怎樣的景象?
吳敬璉的浙江探秘之旅·151
1998年夏天,吳敬璉受朱鎔基之託,對浙江的中小企業做過一次系統考察,行程1000多公里。他的結論改變了中央政府對浙江民營企業的看法。
2004年4月7日至18日,吳敬璉再走浙江,這一次他又得出怎樣的結論?
中國新政要的紅色搖籃·189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一個法國攝影師的中國眼睛·208
馬克·呂布來到了當時因國際形勢而趨於封閉的中國,他帶著西方人接觸異域文化的新鮮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訴我們,原來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擺好姿勢,他讓我們眼前一亮。
中國承包火車第一人的人生之路·214
1998年3月18日凌晨,中國鐵路史上首列私人承包的行包專列從廣州火車站鳴笛開動,開中國鐵路史私人承包火車先河者就是富奎集團的總裁黃武學。
回望30年,在黃武學心中留下的是怎樣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50萬韓商在中國·224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各種膚色的外國人,而這其中最多的是韓國人。其中近50萬韓商和韓商家屬成為絕對主力,形成了目前中國最大的外商群體。但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資的門檻不斷提高,來華的韓商將面臨新的機遇與選擇。

作者簡介

小康》雜誌於2004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隸屬於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社,為中央級政經類新聞期刊,被中宣部列入重點新聞類刊物,也是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指定的入會閱讀刊物。雜誌以提供國內重要政經新聞為主,注重民生問題的深入調查和分析報告,旨在從民生觀察角度解析中國發展的進程。《小康》以“影響一個民族與時代”為己任,服務於中國的和諧與發展。

圖書序言

尋找回來的故事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西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說。更何況,這是一個變化萬端的世界,時代潮流浩蕩而來,呼嘯而去。
時間是一條不息的河流,人們涉水而過,總會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有的被鄭重其事地對待,濃墨重彩地描繪;有的則隨風而去,再無蹤影;還有的沒入淤泥,被泥沙裹挾,歷經滄海桑田,變成記憶的化石。
值得慶幸的是,每個時代總還有一些執著於尋找印跡的人,潛入時間長河,將這些散落的記憶打撈出來。《小康》雜誌的編輯、記者們就是這樣的有心人,他們將自己沉潛往復的探尋成果集結成冊,讓今世和後世的人們可以觀察、了解那些沉浮於歲月之河的人生。他們跋涉所及的,既有誤會重重的古代史跡,也有掩埋已久的近代史事。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發了寫父親的念頭。梁培恕寫父親,是他發現外界對父親及其思想的種種解讀很多都是簡單化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一個真實的梁漱溟是什麼樣的?1999年時,梁培恕完成第一稿。這本寫父親的書第一次在大陸出版,卻已是2011年。
這是兒子眼中的梁漱溟。
曹禺誕辰100周年,人們以不同方式讚許他的成就。也有人唏噓,他晚年時因“寫不出東西”而備受折磨。作為女兒,萬方則感慨:靈性慢慢乾涸,這不是曹禺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這是女兒心中的曹禺。
83歲的蕭乾遺孀文潔若,如今仍願做丈夫的影子:寫回憶蕭乾的書;隨身帶著蕭乾的刻印;講話時,一定扯到蕭乾身上。在蕭乾誕辰100周年時,紀念活動不斷,活動現場總能見到文潔若,拄著她那根刻了蕭乾名字的拐杖。
這是妻子眼中的蕭乾。
三毛去世前,留了最後一封信給自己的知己、“愛人”眭澔平。三毛死後,眭澔平接續她的腳步,用20年時間行走180多個國家,以雙眼、雙手、雙腿完成三毛未盡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解讀那個率真外表下,“內心壓抑得很深很深”的女人。
這是愛人眼中的三毛。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
中美軍事檔案合作揭開了塵封60多年的歷史:“請肅立、靜穆。儀仗隊將為你面前的這張6人圓桌依次擺上美國海陸空三軍和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的軍帽與一頂平民的禮帽,這代表美國所有在海外戰鬥的失蹤人員。”
數以千計的日本孤兒在“二戰”時被遺棄中國,身份認同成為他們一生的惶惑。60多年後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問:是什麼力量促使黑龍江省方正縣的人們向曾經的敵人之子伸出溫暖的手、給他們以生的希望?已有三個孩子卻又領養了一個日本遺孤的魯萬富說:“怎么說那也是條命啊!”
原央視著名主持人、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崔永元大力倡導“口述史學”,他率領的團隊用8年時間採訪了3 500人,最終完成的紀錄片《我的抗戰》到底講的是什麼? 那些親歷者的講述令人動容,那些普通的生命個體在戰爭中的真實狀態為何會讓人潸然淚下?
一提到葉名琛,熟悉歷史的讀者就會想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怪異策略,從而認定他是清朝晚期一個昏庸的高官。然而,這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聯手製造的百年冤案?
一個日本老人,為什麼跑到中國在黃土高原栽種了1 800萬棵樹?
一個93歲的中國老人,又為什麼要堅持在日本打13年的官司?
……
沉沒的故事一經浮出,就一定能讓我們這些讀故事的人驚訝不已。
有些故事是講大人物的,比如張治中女兒記憶中的周恩來,張作霖家族的60年甘辛,陳立夫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冰心與巴金的98封書信,兒子眼中的梁漱溟,名譽遭受磨損的曹禺晚年,林洙讀懂的梁思成,等等。在那些名滿天下、縱橫世界的政治人物、文化名人的光環背後,那些被故意忽略或有意忘記的真性情悄然揭幕。後人由此理解他們的選擇,賦予他們的愛恨以不同的意義。
有些故事是描述大事件的,關於一個國家的新生時刻,國旗升降的幕後故事,六十年國家生日的難忘瞬間,關於八年抗戰中真正的戰士,虛構與真實的中國遠征軍,從東北巨流河到台灣啞口海的命運悲歌,永遠無法抵港的太平輪。在戰火紛飛、國家創立的時刻,把青春與熱血獻給理想、卻又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一代人,他們的經歷豈能成為歷史的空白?!
還有的故事是關於小人物、小事件、小傳奇,講述的都是時代中被裹著踉蹌前行的人們。比如程默,一位攝影家,他是魯迅葬禮唯一的影像記錄者,曾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侵華日軍對重慶的野蠻大轟炸,也曾用相機記錄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袖在延安的生活工作,還曾親手拍下開國大典的歷史瞬間。比如康國雄,民國著名金融家康心如最小的兒子,本是“1949年以後中國培養的大學生”,卻因一頂“蔣介石乾兒子”的大帽子,被困擾了一生,他全部的精力都用於帶著家人“活下去”。還有霍元甲,傳奇的精武英雄,他的真實身世並不顯赫,身邊也沒有如花美眷,性格更非劍拔弩張,出生在一個七代習武的農民家庭,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卻幸運地遇上了孫中山。
那條名叫歷史的長河,不捨晝夜,奔騰向前。每一朵浪花里都隱藏著故事,每一顆水滴里都飽含著人生。難以忘懷的硝煙,愛恨交織的時刻,被碾壓的人性,被命運捉弄的才華,都會相擁著、碰撞著,如泥沙俱下一般,匯入時代的大海。
無論是活著的人,還是逝去的人,都注定以各自的方式與歷史相遇。縱然我們不能復原歷史,但我們還可以打撈記憶。最能打動人們心扉的,就是那些迎著命運的抗爭。這與成敗利鈍無關。
請大家靜一靜,讀一讀這些故事。謝謝。
是為序。

編輯推薦

1.權威媒體《求是》主編,最有深度的報導,最權威的解密。
2.張典婉劉永好兄弟、吳敬璉,開國大典、“92派”下海、“後三界”返城……眾多的人物,眾多歷史事件,一一揭示。
3.面對面採訪《太平輪》作者張典婉,還原太平輪沉覆真相。
4.錢文忠作序推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