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嶺東川煉鐵爐址

小嶺東川煉鐵爐址

小嶺東川煉鐵爐址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小嶺鎮西川村東川屯西北500米處的黃土漫崗上,距離金上京會寧府遺址32公里,屬於張廣才嶺西麓的潛山丘陵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嶺東川煉鐵爐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阿城市小嶺鎮西川村
  • 景點級別:1986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爐整體高:2.1米
地理位置,引煉鐵爐址簡介,出土文物,歷史記載,

地理位置

1961年--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小嶺、五道嶺地區進行了調查試掘工作,發現了多處金代冶候和採礦遺址,為了解金代的冶鐵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金代冶鐵爐的遺址分布較廣、數量較多,發現有五十餘處,但以小嶺西川村東川屯發現的爐址最為典型。

引煉鐵爐址簡介

該爐址位於東川屯西北500米的黃土崗上,穴築於黃土崗內。築爐時是在崗邊挖出一個半圓坑,先在坑內用板石鋪成石洞,然後用粘土抹平,再於洞上砌築爐內壁,外壁緊依崗上的原生黃土層,能使爐內絕對保溫。爐整體高2.1米,爐膛呈方形,膛徑0.8米。爐門向南,前部豎有兩塊大型長方形花崗岩,形成“石門,",爐內壁均用不規則的花崗岩鋪成,厚約0.56米左右,在爐膛表面抹有一層耐火粘土,壁面由於高溫所致表面呈熔融狀,己凝固的非常堅硬。爐底有類似鍋底形的圓坑,深約15厘米,坑內用耐火土抹成,因高溫而非常堅硬似石質,在爐底尚保留有木炭、煉渣等遺物。在爐底的下部還有一長條形石洞,系石板築成,共用四塊長80、寬65、厚7厘米的石板做為四壁,在石板上鋪有一層17厘米厚的耐火土,很堅硬。洞長1.2米左右,直通達爐的後壁,不與爐膛相通。

出土文物

在東川屯還發現過一些金代遺物,如長柄鐵鉗子、鐵纖子、瓷罐、石臼、北宋銅錢等。張廣才嶺地下的鐵礦資源比較豐富、埋藏較淺,便於開採和冶煉,因此形成了以五道嶺地區為中心的採礦址。
在上述採礦、冶鐵遺址的範圍內,發現有幾處建築遺址,應是採礦、冶鐵工人的居住地,其中有青磚、灰瓦、瓷片、銅錢等遺物。

歷史記載

據〈三朝北盟會編〉載:獻祖綏可定居按出虎水後,便“教人燒炭煉鐵,割木為器,"。〈金史〉載:"烏春,阿拔期水,溫都部人,以鍛鐵為業",可見女真人很早就掌握了煉鐵和鍛鐵技術了。在小嶺、五道嶺冶鐵遺址中,所見到的鐵都是海綿鐵,迄今沒有發現鑄鐵范和成品,由此可見,當時冶鐵和鑄造業已有明確分工。
金代冶鐵業的發展,使鐵製品廣泛套用于軍事及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小嶺東川冶鐵遺址,對於研究金代社會的經濟、軍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1986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