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山口村村民雨後經常能在小山口遺址西北部的倒流河邊撿到小件玉器,多為玉管、玉璜等小件器物。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原宿縣文物部門發現小山口遺址,並將其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0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再次對小山口遺址展開調查。
1991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對小山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發掘3米×10米探溝一條,發現新石器早期灰坑1個、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1座和龍山時期灰坑兩個等遺蹟現象。
小山口遺址全景圖遺址特點
小山口遺址地勢相對較為平坦,中心高出四周1米左右,面積約3萬平方米,屬於倒流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較多,是宿州市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較為集一的區域之一,其附近有大山口遺址、楊堡遺址和金寨遺址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
小山口遺址的文化層厚約3米,地層堆積共分六層,除耕土層外,包括龍山文化(2層、3層)、大汶口文化(第4層)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第5、6層),大汶口文化層較薄,出土器物較少,但器物己較規整並有彩繪陶器。
小山口遺址西側倒流河文物遺存
新石器文化早期: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角器。陶器多為夾砂紅陶、火候低,較鬆軟,陶胎粗厚,均為手制,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占陶片總數的89%,泥質紅陶占11%,其中加蚌片和草木灰的陶片占有較高比例。陶色不純,有的呈橘黃色或灰褐色,但多以外紅內黑為特點。陶器以素麵為主,紋飾較為簡單,主要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和戳印紋。完整器型較少,直口器和口沿外普遍有一周凸棱,能夠辨認的器型有釜、缽、碗、罐、盆、杯、支座等。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錛、石斧、石鑿及磨盤、磨棒。骨角器則有骨笄、骨管、骨錐等,數量不多。
龍山時期:遺物出土較多,以陶器、骨器為主,石器較少。龍山時期的陶器多為泥質灰陶或黑陶,紅陶和白陶較少。以磨光黑陶為特徵,陶胎薄,陶質硬。常見紋飾有弦紋、繩紋、藍紋、按壓紋和附加堆紋等。器型以鼎、盤、罐、器蓋、杯為主,其中磨光黑陶和各式鼎足與典型龍山文化很接近。
歷史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
截止到2015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碳14實驗室對出土木炭測定,小山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別為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前5650年(均經樹輪校正),距今約8000年。小山口早期文化是皖北地區帶有明顯特徵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暫定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遺址全景圖研究價值
小山口遺址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優越,適合早期古代人類在此生產生活。遺址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及石磨盤、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種動物骨骼,說明在新石器早期人們己過著定居的農業生產生活,野外採集和漁獵經濟仍占有重要地位。小山口遺址出土大量鹿角製品及骨骼,說明鹿是先民當時重要的獵食對象。從小山口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早期到龍山時期遺物看,器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製作質量和精美程度也不斷提高,反映出當地先民不但生產技術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且社會生活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也不斷發展提高。
小山口遺址時代早、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為研究淮北地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特別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質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填補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保護措施
2004年10月,小山口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山口遺址保護標誌碑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小山口遺址位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小山口村北。
交通信息
從宿州市出發經京滬鐵路到達小山口遺址。